心理學:不好意思拒絕、不願意麻煩別人,屬於一種危險的人格

2020-12-26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身邊是否有著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被身邊的人需要,「幫我帶個飯」、「麻煩幫我打個水」,好像什麼人都可以麻煩他們,而他們也永遠不會拒絕。

這類人往往面帶善容,很好接近,對於身邊人的要求也總是照單全收,人們通常會給他們一個「好人」的稱號。

但這樣的好人卻有個統一的特點:總是如活雷鋒般攔下所有瑣碎事情,但自己好像從來不會向他人尋求幫助。

他們認為麻煩別人是可恥的想法,但對於他人的求助,卻說不出「No」。你是否會在生活中遇見這樣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討好型人格

這類人被統一叫做「老好人」,心理學名為「討好型人格」。表面看上去誰都需要他們,但其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之所以不拒絕,是因為自己的心理需要他人。

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的內心極度敏感,以至於別人一句無心的話都能觸碰到他們柔軟的內心,引起內心的遐想。

人人都誇讚老好人,但都不願意成為老好人,因為老好人是沒有自我的。他們往往抬高他人,貶低自我,在討好型人格的眼中,他人永遠是閃閃發亮的,而自己永遠是卑微渺小的人群。

這也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係,從小到大,他們的需求總會被忽視,很少得到他人的承認,甚至從小接受的是打擊式教育,做什麼事情都會被反擊。

因此,他們在小時候便養成了對自我的貶低:「我是沒用的」、「我做什麼都不行」。這樣的思維老是不自主地浮現,隨著年齡增長,在心底扎了根。

人是需要進行人際交往的,需要與被需要都是人最基礎的需求,即使是老好人也不例外,他們雖然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但是內心比誰都渴望能得到重視。

於是,他們只能用一種最笨的辦法來表達內心訴求,認為無條件關注他人、滿足他人的需要便可以得到他人的承認,以此獲得價值感。

正因如此,他們不會拒絕,更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真的可以獲得自我價值嗎?其實不然。

自我需求

現實生活裡,很多老好人都會被形容為善良,但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老好人並不快樂,因為他們漠視了作為個體最基礎的需求——自我需求。

人都應該圍繞著自己生長,你的價值並不是靠他人的一句話便能得到實現,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傾向。

我們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自己拯救自己,或許童年的經歷養成了如今這個有些許偏差的自己,但依然不能影響你成為自己的權利。

與其當一個人際交往中的討好者,不如先學著討好自己,直面自己的內心。你答應他人的請求真的是因為想做那件事嗎?還是為了做成那件事後,求一個內心安穩?

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不依附於任何人生存,你成就的最終評價者也不會是他人。他人說你差,你就真的差到底了嗎?

很多成功者最開始都被人看不起,之所以仍舊能成功,是因為打從心底裡沒有放棄自己。

其次,與討好型人格相處其實沒有表面上那樣輕鬆。有時候,討好型人格也會給親近的人製造壓力感,他們會把這種錯誤的思維邏輯帶入親密關係,並對伴侶產生強烈的依賴感。

他們會打心底認為,一旦建立親密關係,對方就應該無條件理解、包容自己。他們更加渴望強調自己的中心地位,因為他們極度希望能有一個人拯救自己脆弱的心靈。

但這其實是對自己伴侶的一種隱形傷害。我們不應該把他人的愛當作理所應當,人的價值只有自己才能給予。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1] 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無法拒絕別人,不願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於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常把不去麻煩別人當作是自己成熟的標準。我們養成了什麼事情都不去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自己解決;什麼難題都自己攻克的本領,它讓我們變的不那麼容易被接近。這種本領有時並不好,太省事的人往往看起來涼薄。有一對熱戀的情侶,男孩吃著巧克力,女孩也很想要,但是她不說。
  • 心理學家:凡事不願意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拒絕人,是種非理性行為
    好景不長,老張開始感受到壓力,領導每次都安排比別人更多的工作給他,同事經常一遇到事情就找他幫忙,老張已經有好幾次未能及時完成領導的任務。他深知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要跟領導好好談談,要拒絕同事的求助,可是領導和同事一開口,拒絕的話就說不出來。
  • 孩子這一常見表現,屬於「危險人格」,父母可別忽略毀了娃
    文|秘籍君有位網友留言,說自己16歲了,一直有個毛病,不願意麻煩別人。不管是生活上的事,還是學習上的事,她都習慣自己扛。有時候,看到別的同齡人委屈了跟父母和老師哭一哭,有問題了找同齡人幫幫,她就很羨慕。
  • 卡耐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是種危險的心理,想改變需懂得這2點
    但著名的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稱之為討好型人格或者是聖母型人格,是一種不健康且危險的心理狀態。卡耐基認為:害怕說「不」的心理,其實就是一種以自己主觀為藍本來看別人的心理投射。
  •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麻煩別人,不會拒絕別人,說明他骨子裡很自卑
    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24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我們在上一節講了,一個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本質上他是怕被拒絕,但相互麻煩是人們構建連接的一種方式,因為不麻煩別人,所以就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個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他很難獲得好的人際關係。
  • 不好意思拒絕,不願麻煩他人,這種性格也許並非是好的
    英國心理治療師師雅基·馬森(Jackie Mason)在書中提到了一種人: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群群「可愛」的人。他們從不拒絕,幾乎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別人身上。拒絕別人的要求會讓他們感到內疚。他們縱然自欺欺人,想要幫助每個人,就像被詛咒了一樣。
  • 《向優雅下訂單》: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生活當中總是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感覺一個人下班之後待在家裡面很舒服,不想被別人打擾,只想懶散地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感覺這樣的日子也挺好,更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也不願意主動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更不願意去幫助別人。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到底有多可怕,你是屬於討好型人格的人嗎?
    2.過分的懦弱和不斷的妥協,永遠不懂得拒絕除此之外,討好型人格的人還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永遠不懂得拒絕。面對別人的請求,不論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不論自己願意還是不願意,基本上都會照單全收。明明沒有時間去幫助別人,可是話到嘴邊,拒絕的話卻總是說不出口;明明十分不願意借給對方這件東西,可是脫口而出的卻是:「行,你拿去用吧!」像這種不懂拒絕的人,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帶有一點討好型人格在裡面。
  • 心理學家:從小不肯麻煩別人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孤獨終老
    在我看來,閨蜜兒子就是如此,長大後有孤獨終老的危險。 這倒不是我危言聳聽,只以為不肯麻煩別人的孩子只有兩種性格,而其延伸的後果都於孩子的未來無益,一起來看一下吧。 這種人格的孩子,就是所謂的「聖母型人格」,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歡迎別人麻煩我,但我會儘量不麻煩別人。
  • 心理學定義4種「危險人格」,擇偶時記得擦亮眼睛別被「坑」!
    犯罪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犯罪的人都是擁有特定且相近的人格,因為人格的影響,他們才做出對他人或社會有重複威脅或持續危害的行為。而這種人格心理現象,心理學上將其定義為危險人格。擁有危險人格的人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原地爆炸,如果我們正巧出現在他們的爆炸點附近,還有可能傷及性命。
  • 心理學家:總覺得自己很沒用、一無是處,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總之,就是不喜歡自己、甚至討厭自己。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一個人經常以這樣消極的眼光看待自己,說明他的自尊極低,是非常危險的。現在,很多心理疾病都跟低自尊有很大的關係。比如,以下4種。「一點就著」說明了,這個人本身就是「易燃易爆」物品,用一種高級的心理學詞彙來講,就是「高敏感」。假如一個人覺得自己這不行,那不行,那麼這些「不行」的地方,都有可能會成為他們情緒的「引爆點」。
  • 「討好型人格」自救指南:別總是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
    01、此「討好」,非彼「討好」討好型人格並不只是在行為上進行討好,取悅別人,更會在性格上、情緒上產生一種「病態」,限制自身的發展。他們常常會為了和諧,刻意、執意隱藏、偽裝自己當下的情緒感受,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3、自動模式:行為層面的討好特質,指個體形成習慣的討好的行為反應模式。
  • 《向優雅下訂單》女性成長: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是一種危險的...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生活當中總是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感覺一個人下班之後待在家裡面很舒服,不想被別人打擾,只想懶散的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感覺這樣的日子也挺好,更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也不願意主動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更不願意去幫助別人。
  • 不麻煩別人是一種教養
    佛祖說:「你雖然吃齋念佛,但是你卻不斷地化緣,謀求別人的布施,你給別人增添了麻煩;他雖然只顧自己,但他卻從沒麻煩別人。記住,不麻煩別人也是一種功德,是一個修行者最重要的功德!」每個人都不能做到「萬事不求人」,但可以做到儘可能的少求人。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是善良的人,不麻煩人是一種美德,體現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古語有云:「己之事,自完成;毋煩人,大事成。」
  • 楊紫討好、蔣方舟不懂拒絕:不好意思,害了多少中國人
    她說自己原來是討好型人格,希望帶給大家快樂,讓大家都喜歡她,但是這種性格讓她覺得很累。楊紫這番話說出了很多具有「討好型人格」這一特質的人的心聲。無獨有偶,曾經的天才少女、年少成名的蔣方舟也曾在《奇葩說》上爆料自己從來不懂得拒絕別人。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一般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事事討好別人,但是實則內心非常的掙扎跟矛盾,過得遠沒有表面那般快樂,這一類人往往就是身邊人口中的「老好人」。 從心理學上來講,這類老好人的性格歸屬於討好型人格。 一個事事以別人為基準的人,無論他獲得多大的成就,都不會獲得快樂,反而有時候會覺得異常難受。
  • 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是一種病,你別不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病!
    工作中有些人,只要是同事要求他幫忙的,他一律不會拒絕,在旁人看來,他人很好,叫他幫忙都會來者不拒,久而久之,同事一有什麼事,都喜歡叫他去幫忙,起初他還挺樂意,時間一長,很是反感,可是卻又不好拒絕,怕傷了感情,其實這種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是一種病,時間長了,還不好治,一治準受傷。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迴避型人格的主要表現是封閉自己的情感世界,童年的失愛經歷會使他們對「被拒絕」有一種恐懼感,進而使其對人際關係的發展存在一種抵制情緒。
  • 兩性心理學:「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不是被愛人嫌棄就是被拋棄
    ,尋覓到屬於自己的精彩、幸福人生。什麼是「表演型人格障礙」?心理學上,「表演型人格障礙」是指行為就好像進行演出一樣,顯得浮誇造作不自然,特別喜歡吸引他人的關注,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第一:「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不顧家家是什麼?是夫妻間休息的港灣,是夫妻關係能夠長久持續的基礎,是夫妻生活質量提升的關鍵。
  •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一種危險的人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社交問題一直是熱點話題,有的人社交能力出色,能左右逢源;有的人卻害怕與人交往迴避社交,到處碰壁。很多人想突破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卻無能為力,只好用性格內向來做完美解釋。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