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它 專家:蝙蝠看著可怕,但對維護生態平衡功不可沒

2020-12-2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韋蝠王、蝙蝠俠……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它

&nbsp&nbsp&nbsp&nbsp專家:蝙蝠看著可怕,但對維護生態平衡功不可沒

&nbsp&nbsp&nbsp&nbsp2006年,馮江(左)和研究組成員在吉林省開展蝙蝠研究,圖/受訪者提供

&nbsp&nbsp&nbsp&nbsp「有的山洞第一年去還有很多蝙蝠,第二年變成了旅遊區,蝙蝠就被『趕走』了。」每次去野外研究,馮江都會向當地居民宣傳保護蝙蝠的知識,「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做蝙蝠的研究,甚至我們還會談保護蝙蝠。」

&nbsp&nbsp&nbsp&nbsp馮江的微信頭像,是一張動畫的蝙蝠圖片,春節期間,有人勸他換掉,但他說:「希望大家對蝙蝠的印象別被妖魔化了,希望更多人能理性客觀看待人和蝙蝠、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

&nbsp&nbsp&nbsp&nbsp如果說,疫情是大自然的報警器,那麼,敬畏就應該是此時我們的必修課。2020年3月9日,瀟湘晨報迎來第19屆讀者節,我們將主題定為:「你·我·它——拒食野生動物,構建生命共同體」。今天,我們特邀吉林農業大學校長、動物生態學家馮江講述蝙蝠的故事。

&nbsp&nbsp&nbsp&nbsp瀟湘晨報記者易思含長沙報導

&nbsp&nbsp&nbsp&nbsp在很多故事裡,蝙蝠都是邪惡的象徵。作為「百毒之王」,蝙蝠身上攜帶多種病毒,這也使得不少人「談蝠色變」。

&nbsp&nbsp&nbsp&nbsp但在「蝙蝠之友」馮江看來,「蝙蝠對於維護生態平衡功不可沒」。他是吉林農業大學校長、動物生態學家,主要研究蝙蝠的生態和保護。

&nbsp&nbsp&nbsp&nbsp「最擔心的是蝙蝠會遭到捕殺。」馮江希望,更多人能客觀公正看待蝙蝠,不僅看到它的禍,也應該看到它的福。

&nbsp&nbsp&nbsp&nbsp雖然看著可怕,但它從未主動招惹人

&nbsp&nbsp&nbsp&nbsp說起蝙蝠,不少武俠迷會想起記憶裡韋蝠王這個角色,他亦正亦邪,曾因吸食人血為江湖正派所惡,但最終改邪歸正,不再吸食人血……

&nbsp&nbsp&nbsp&nbsp蝙蝠,也是一些人回憶裡的常客。

&nbsp&nbsp&nbsp&nbsp馮江說,儘管兒時不了解蝙蝠,但是見得多,也偶爾抓起蝙蝠觀察,「沒覺得蝙蝠長得很醜」。

&nbsp&nbsp&nbsp&nbsp1995年,馮江跟著導師參與一場關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會議,碩士論文以「野生動物保護」為主題的馮江,在會議討論中,聽到有人談起「此次會議沒有專家談到關於蝙蝠的相關話題。」他記在了心上,對蝙蝠的研究工作也從那之後悄然進行。

&nbsp&nbsp&nbsp&nbsp在馮江看來,蝙蝠是比較特殊的物種。「蝙蝠是哺乳類動物中最讓人糾結的。」他說,有人覺得蝙蝠像鳥,但是鳥類專家不做蝙蝠研究;蝙蝠雖然是哺乳類動物,研究哺乳類的專家又覺得,蝙蝠不同於尋常的哺乳動物:它是唯一能飛行的哺乳動物,生活作息又是晝伏夜出的。

&nbsp&nbsp&nbsp&nbsp「野外研究蝙蝠,是挺危險和辛苦的。」蝙蝠洞的地理位置大多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地勢也比較險峻,馮江和研究組的成員需要翻山越嶺,有時看著在眼前的山洞,也因為地勢關係需要繞路走上一段。「因為蝙蝠總在夜間出行,我們在野外研究的作息時間是和蝙蝠一樣的。」

&nbsp&nbsp&nbsp&nbsp蝙蝠洞裡,一般能見到扎堆倒掛著睡覺的蝙蝠。「大多數蝙蝠是喜歡群居生活的。」馮江介紹,蝙蝠之所以喜歡倒著睡覺,是因為掛著的時候,它的肌肉放鬆,這和人的行為習慣完全相反,另外這也是為了隨時方便起飛和保護自己。

&nbsp&nbsp&nbsp&nbsp馮江說,蝙蝠雖然看著嚇人,但是從來沒主動招惹過人。「研究這麼多年,除了抓蝙蝠的時候,它會反抗會咬人,我們需要戴手套防護,平時,蝙蝠從來沒主動攻擊過人。」

&nbsp&nbsp&nbsp&nbsp有25年蝙蝠研究經歷的馮江說,自己在研究過程中,見過小蝙蝠出生的過程,「非常小,黃豆粒大小,有點發紅,小蝙蝠當時就掛在母蝙蝠身上吃奶。」

&nbsp&nbsp&nbsp&nbsp它是保護農作物的幫手,也是授粉的媒人

&nbsp&nbsp&nbsp&nbsp除了電影中「蝙蝠俠」的形象,蝙蝠,似乎並沒有讓大家喜歡的理由。

&nbsp&nbsp&nbsp&nbsp不招人待見的外表、黑夜裡活動的習性、潛藏在洞穴裡的習慣,給予人類各種負面的想像和猜測。

&nbsp&nbsp&nbsp&nbsp「其實,蝙蝠對維護生態平衡功不可沒。」馮江說,從食性上來分,蝙蝠分為很多種類,包括吃水果的蝙蝠、吃蟲子的蝙蝠和吃花蜜的蝙蝠。吃水果的蝙蝠個體比較大,吃蟲子的蝙蝠個體比較小,「很多夜間出動的害蟲,如果在蝙蝠分布多的區域,一般都會被蝙蝠吞入肚中消滅。」

&nbsp&nbsp&nbsp&nbsp蝙蝠採花的時候,從某種角度看,也算和蜜蜂完成了交接班的工作,「蝙蝠排出的糞便落在植物上,也是在幫助植物間接授粉。」

&nbsp&nbsp&nbsp&nbsp馮江介紹,蝙蝠不僅是保護農作物的幫手,而且它壽命長、免疫力強的特點,也具有醫學上的研究價值。

&nbsp&nbsp&nbsp&nbsp「一般情況下,體型越大的動物壽命越長,但蝙蝠是個例外。」馮江說,即使自身攜帶很多病毒,但蝙蝠的壽命可以長達四十年。

&nbsp&nbsp&nbsp&nbsp馮江介紹,蝙蝠正常情況下體溫不高,但是飛行時代謝加快,體溫會升高,有研究認為,這可能提高了蝙蝠的免疫力。「從某種角度來說,研究蝙蝠,對人類的生活方面是有利的。」

&nbsp&nbsp&nbsp&nbsp理性看待人與蝙蝠的關係

&nbsp&nbsp&nbsp&nbsp雖然蝙蝠已經盡到最大努力長得不像食材了,但還是沒有逃出一些野味食客們的菜單。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一段「女子分享品嘗蝙蝠」的視頻在朋友圈裡熱傳,引發眾多網友熱議。那麼,蝙蝠到底有沒有食用價值?

&nbsp&nbsp&nbsp&nbsp對此,馮江表示,研究了這麼多年的蝙蝠,在有些地區,確實有人拿蝙蝠進行食用和藥補。「中藥裡有一味藥叫夜明砂,說是對眼睛有好處,但這來自蝙蝠的糞便(已有科學研究證明無此藥效)。」

&nbsp&nbsp&nbsp&nbsp從開始接觸蝙蝠起,馮江就一直關注著蝙蝠的生存地變化。

&nbsp&nbsp&nbsp&nbsp他覺得,保護蝙蝠的生存環境,也是在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然而,對於保護蝙蝠的話題,他總感覺非常痛心,「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做蝙蝠的研究,甚至我們還會談保護蝙蝠。」每次去野外研究,馮江都會向當地居民宣傳保護蝙蝠的知識,「有的山洞第一年去還有很多蝙蝠,第二年變成了旅遊區,蝙蝠就被『趕走』了。」

&nbsp&nbsp&nbsp&nbsp馮江說,為了保護蝙蝠,在吉林省林業部門的支持下,集安市一處山洞成立了一個保護區,「由於人類活動頻繁,我們就通過鐵絲圍網的方式,禁止人類出入,讓蝙蝠在裡面自由生活。」

&nbsp&nbsp&nbsp&nbsp馮江的微信頭像,是一張動畫的蝙蝠圖片,春節期間,有人勸他換掉,但他說,「希望大家對蝙蝠的印象別被妖魔化了,希望更多人能理性客觀看待人和蝙蝠、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

&nbsp&nbsp&nbsp&nbsp市民聲音

&nbsp&nbsp&nbsp&nbsp對蝙蝠的印象並不陌生,兒時在鄉下,經常看到,飛得又快又低,印象最深的還是《倚天屠龍記》中的青翼蝠王韋一笑,每一次他擄走人,說要吸血的時候,就令人毛骨悚然。——市民陳女士

&nbsp&nbsp&nbsp&nbsp以前天快黑的時候,天上那些嘰嘰喳喳像鳥一樣飛的黑影就是蝙蝠,很多很多,被大人接回家的路上,就能看到很多蝙蝠在天上飛,印象還挺深的,但是後來,這樣的場景就再也看不到了。——網友@真十內

&nbsp&nbsp&nbsp&nbsp其實我一直都感覺蝙蝠挺可愛的,就像有自己語言的暗夜小精靈,小小的有些神秘又很強大,小的時候在隧道裡見過一隻受了傷的、奄奄一息的蝙蝠,當時印象很深。——網友@任葭

&nbsp&nbsp&nbsp&nbsp小時候,有一次,屋裡飛來了蝙蝠,媽媽說,別擔心,蝙蝠不咬人的,但你千萬不要靠近它,它白天借住一下,晚上就會飛走的。那天,印象中,我就蹲在地上抬著頭看那隻蝙蝠,覺得有點可愛。——網友@Fridayy

相關焦點

  • 「最擔心的是蝙蝠會遭到捕殺」
    2020 年 3 月 9 日,瀟湘晨報迎來第 19 屆讀者節,我們將主題定為:" 你 · 我 · 它——拒食野生動物,構建生命共同體 "。今天,我們特邀吉林農業大學校長、動物生態學家馮江講述蝙蝠的故事。
  • 專家認為:「可怕的蝙蝠」是人類夥伴而非敵人
    原標題:專家認為:「可怕的蝙蝠」是人類夥伴而非敵人參考消息網4月29日報導外媒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西蒙·裡珀格對「蝙蝠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結論感到擔憂,他說:「新聞常常將它們描述為『致命的蝙蝠』,這會讓人們感到害怕,煽動他們將其殺害。
  • 科學理性抗擊肺炎,別讓「蝙蝠」吃掉了你的腦子!
    在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大多數人都做到了居家隔離、謹慎出行,不給社會和人民添麻煩,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彷佛按下了暫停鍵,隆隆作響的國家機器卻還在井然有序地運轉著,令人感到無比安心。從鍾南山院士再次披掛上陣、趕赴疫區開始,這期間全國人民經歷了許多認知上的轉變,對疫情的傳染性和嚴重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這期間發生的許多「反轉打臉」事件,也讓我們一次次見識到了不夠客觀冷靜、無主見的盲從有多麼可笑可怕。首先是疫情的源頭,專家稱來源於蝙蝠身上的病毒通過中間宿主「野味」進入人體,經過變異後形成了廣泛傳播。
  • 蝙蝠是什麼進化來的?如何看待它?
    蝙蝠出現遠比人類早,又屬於哺乳動物,綜合方面為何進化遠落後於人類,所以,不用過多去用進化論去追蝙蝠前世,也許你追尋的最終結果只是你想這樣的,強行的。我們地方的蝙蝠叫鹽鼠狼兒,聽老年人說它們喜歡偷鹽吃,小時候和小夥伴拉過一隻,餵鹽吃得津津有味,看得出它是非常喜歡吃食鹽的,說明它們的體質須要食鹽成份,餵了鹽後就將它放飛了,讓它回到了大自然去自由生活和飛翔。
  • 四川蝙蝠動物學家:蝙蝠是人類的好朋友
    一時間,不少人都對蝙蝠產生了恐懼情緒,甚至談「蝠」色變。蝙蝠是不是真如網文所描述的那樣可怕?我們該怎樣與它和平相處?記者採訪了四川專門研究蝙蝠的動物學家、綿陽師範學院教授石紅豔,讓我們一起更科學地認識蝙蝠。 蝙蝠真的像網傳一樣可怕嗎?
  • 陝西因山得名的縣城,從貧困縣到遊客量近1000萬,「它」功不可沒
    這是小域聊景觀與你的第9次相遇,關注小域,帶你去看不一樣的旅途景觀。在陝西有這樣的一個小縣城,因地處隴山,從而以「山名」命名為「隴縣」,從一個人均收入水平過低的貧困縣,到旅遊景點接待遊客數量近1000萬的陝西熱門旅遊縣城,「它」是功不可沒的,隴縣也因「它」在西安地鐵上語音播報而知名。
  • 桂子山夜話丨專家解讀,疫情漩渦中的蝙蝠——「蝙蝠俠」還是「背鍋...
    我從本科三年級就一直研究蝙蝠,接觸蝙蝠有10多年了。我想說的是:蝙蝠並沒有很多媒體中報導的那麼可怕,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談蝠色變。但是我同意很多同事的觀點:非蝙蝠研究人員,請不要主動去接觸蝙蝠,不要抓捕蝙蝠,不要幹擾蝙蝠,不要破壞蝙蝠的棲息地。
  • 被誤解的蝙蝠:捕殺蝙蝠可能帶來最危險的生態報復
    清乾隆龍袍「祥雲蝙蝠」花案然而,蝙蝠也是世界上最迷人、最不可理解的生物之一。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它還被認為是「不祥之鳥」「黑暗中的鬼魅」,似乎是邪惡和令人恐懼的象徵。其實,蝙蝠其實是翼手目動物的通稱,它們不但不是邪惡的,還是對人類及生態系統大有益的一分子。
  • 為何無法消滅蝙蝠?它從未想過傷害人類,我們應以蝙蝠為師
    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蝙蝠。動物學家表示,蝙蝠所在的翼手目,數量佔據了哺乳動物的20%,它們是哺乳類動物中進化最成功的的生物,也是唯一掌握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白天的天空屬於鳥類,而夜晚的天空則屬於蝙蝠。除了少量的夜晚活動的鳥類,比方說夜鶯、貓頭鷹等等,剩下在夜空中可以看到的生物,都是蝙蝠,各式各樣的蝙蝠。
  • 上海動物園還有野生蝙蝠?專家:別擔心,不是一個物種
    上海動物園裡的蝙蝠展區會有病毒嗎?今天,小編來解答你的疑問↓↓上海動物園的果蝠是與遊客完全隔絕的不必擔憂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動物園還有一個蝙蝠展區。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埃及果蝠展區」就成為上海動物園最敏感的地方。
  • 白冠長尾雉,它對抑制森林蟲害,維護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白冠長尾雉是中國的特產珍禽,分布在中國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區,是中國二級保護動物 白冠長尾雉,它對抑制森林蟲害,維護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白冠長尾雉為中國特有鳥種,分布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的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北、湖南、貴州、安徽等省份,河南省信陽市的董寨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就是以本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
  • 復原的「定遠號」功不可沒
    如今,他再度將這段歷史搬上銀幕,用更加專業的拍攝手法和愈趨成熟的特效真實地還原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海戰場景。7月6日,由馮小寧執導的電影《甲午大海戰》在全國正式公映。馮小寧表示,《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大量的海戰場景全為實景拍攝,電影曾在內蒙古、威海、安徽等多地取景,在內蒙古崑崙湖期間的拍攝更是他從影以來拍攝難度最大的一次。
  • 為什麼蝙蝠是萬聖節的象徵,可怕的起源故事
    飛行中的蝙蝠他們是夜間活動專家說,夜行性動物通常與死亡和黑暗有關。他們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動物蝙蝠是唯一飛行的哺乳動物,有些文化認為它們是「極限」動物-不是鳥,不是哺乳動物。還有什麼門檻嗎?。它是在一個州與另一個州之間;在生長與死亡之間;在秋冬季節之間,新的一年的開始。
  • 居民家中飛進30隻蝙蝠,專家稱證明生態好了,網友:渾身發麻
    5月15日,河南鄭州,師女士在自家廚房玻璃與牆縫中發現近30隻蝙蝠,嚇得趕緊向野生動物救護站求助。專家上門捕捉後,計劃晚間放歸大自然。專家稱,蝙蝠在城區很少見,野生動物數量、種類增加,說明生態環境好了。
  • 鼠兔在維持草原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維持草原生態平衡,鼠兔功大過大?《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採訪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兔形目專家組專家李維東。  據李維東介紹,按國際最新資料統計,全世界鼠兔共有29種,其中有24個種被發現存在於中國境內。根據鼠兔的棲息型類型,可以將鼠兔分為兩種生態類型:裸山巖棲息型鼠兔和草原棲息型鼠兔。
  • 三位專家談雷霆逆轉,聖保羅28+7+3背後,三人功不可沒
    文/水清清104-100,雷霆將系列賽大比分扳成3-3平,賽後坊間三位專家老師點評了本場比賽,克裡斯保羅以昔日「聖保羅」之姿左右比賽結局背後,三人功不可沒。,而後在分析時重點說到一個事兒,失誤,當然,造成對手連續失誤者,依舊是保羅(末節兩次關鍵搶斷)。楊老師寫道,「今夜我們都是鵝城人」,並且配上三個符號,分別是奧特曼、鋼鐵俠和美國隊長,其意不言自明,盛讚保羅的偉大。蘇老師長文分析道,保羅下半場掌握局勢,拿出畢生絕學,貢獻了28分,個人正負值達到全場最高的+19。而且雷霆教練堅持關鍵時刻用大陣容,扭轉籃板對比。
  • 中美洲有一種白色的蝙蝠,重約5克迷你生物,是顏值最高蝙蝠之一
    但蝙蝠的種類非常繁多的,全世界已知的共有16科185屬962種蝙蝠,顏色也是多樣的,其中中美洲有一種純白色的蝙蝠,是顏值最高蝙蝠之一——宏都拉斯白蝙蝠。在蝙蝠種類中,蝙蝠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以果實或花蜜為食的蝙蝠,也有捕食昆蟲的蝙蝠,更有吸食動物血液的吸血蝙蝠。宏都拉斯白蝙蝠在蝙蝠種類應該是顏值最高蝙蝠之一,白蝙蝠也是食素蝙蝠種類,是世界上最小的食蔬蝙蝠,白蝙蝠食物有植物的花蜜、樹上的果實和各種蔬菜等等。
  • 帶你深入了解蝙蝠,看「蝙蝠俠」科普神秘的蝙蝠
    蝙蝠在這個春節竟然意外走紅,原因是它攜帶了與疫情相關的新冠狀病毒,病毒學專家認為新冠狀病毒很可能來源於蝙蝠,理由是病毒基因測序相似度相差無幾,到底當前的新冠狀肺炎病毒是不是跟蝙蝠有直接關係還有待科學家地細緻研究,蝙蝠是不是躺著中槍我們暫且先不管,小編這期為大家採用另類風格的寫法來科普一下蝙蝠,特意請來了蝙蝠中的代言人-----"蝙蝠俠"來科普蝙蝠自己的故事。
  • 王俊凱暴瘦20斤,曬出減肥餐功不可沒,這些食材你也可以做
    王俊凱暴瘦20斤,曬出減肥餐功不可沒,這些食材你也可以做 今日王俊凱發布微博,說為了新戲暴瘦20斤。王俊凱大家都不陌生,小小年紀,因為一首《青春修煉手冊》火遍全國,無數人為這三個男孩子所迷倒,而三小隻現在雖然已經很少同臺了,但是現在卻也各自發展的很好。
  • 蝙蝠帶有大量病毒,把它們全部消滅了,會有什麼後果?
    重啟2020年顯然是不現實的,就目前研究情況來看,主流觀點認為時間具有高度單向性,它宛如一支離弦的箭,一去便無法回頭。那麼,在當今情況下我們能做什麼呢?筆者認為,一是珍視現在,二是積極找出病毒爆發的原因並積極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原因,雖然官方還未有定論,但多數民眾將原因歸結於有人食用了野生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