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姚明與劉翔,兩位上海男人,中國體育曾經的「高度」與「速度」,在經歷了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或早或晚,跌落神壇,奔著同樣的終點而去。
(2014年,姚明與劉翔參加會議)
充滿不真實感的2020年,是顛覆的一年。
劉翔又一次回到跑道,這不是他熟悉的跑道,而是一個圍滿了萌娃,五顏六色的跑道。他輕鬆,帶著笑容,奔跑在並不長的賽道上,最後,他像過去一樣,張開雙臂,撞向終點。
他說,他想永遠留在21歲,那一年,他拿到雅典奧運會冠軍,他是全中國的「孩子」。
「比賽」結束了,他的隊友,一個小萌娃還糾結於劉翔沒有接好他的接力棒,「劉翔你為什麼沒準備好啊」。
他半蹲下來,低著頭,陪著笑,向孩子道歉,「我準備好了」,「就差一點」,「我犯錯了,不好意思」。
他習慣了道歉,但他又說,「不需要任何人(向他)道歉」。
劉翔參加的綜藝節目,叫《小巨人運動會》。
過去很多年,「小巨人」都是姚明的綽號,但他已經40歲了,不惑之年的他,標誌性的笑容越來越少,正陷入疑惑。
姚明將卸任CBA公司董事長的消息甚囂塵上,不止一位圈內人透露,「幾個月前,就聽說姚明要下了」。
他聽到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多。過去一年多的成敗得失被翻來覆去,從各種層面進行了解讀。
有人義正言辭:「姚明怎麼了?不能批評嗎?」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也有人說,「在時代的浪潮面前,性格和命運都會偏離航線。」
(劉翔在雅典奧運會110米欄奪得金牌)
姚明說劉翔,「人很簡單,沒什麼多餘的想法」。
他很早就知道劉翔,但第一次對他有了解,還是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當時姚明背著狀元秀的名頭,在NBA打了兩個賽季,火遍全中國,早早內定為開幕式的旗手。但有位老記者回憶,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上報的旗手名單中,還有劉翔,「田徑那邊的領導都在強烈推薦,說劉翔可能奪冠。」
消息傳到姚明那兒,還特別吃驚,「能跑這麼快呢?劉翔厲害啊。」
姚明還是開幕式旗手,但閉幕式旗手的榮譽,歸於劉翔。
沒人反對。姚明率領中國男籃殺入奧運會八強,但劉翔更好,他以12秒91的成績,刷新奧運會紀錄,追平當時的世界紀錄,獲得110米跨欄冠軍,在當天的《新聞聯播》中,這個消息佔了將近一分鐘。
劉翔記得最開始對姚明的印象,「那時候他還沒進NBA呢,好像都沒打CBA,我在電視上看到他的」。
他還有些頑皮地照了照了鏡子,「好高好高好高,我是比不了啦」。
從雅典回國,在同一架班機上的他們,就算認識了,後來出了很多報導,都提到姚明在飛機上給了劉翔一句忠告,「從今往後,你就失去自由啦,你要在公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下生活了」。
劉翔笑了,他在好幾次採訪中都提到了這句話,然而當時,沒人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理解這句話有多沉重。
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姚明的「高」、劉翔的「快」,成了中國體育的標杆,也塑造了「上海男人」的新形象。
(劉翔、姚明、吳敏霞等人接受頒獎)
姚明是時代的弄潮兒。
2002年NBA選秀大會,他在首輪第一位被休斯敦火箭選中,成為中國乃至亞洲,也是黃種人的第一個NBA狀元秀。此時,中美關係又在「9.11事件」後,從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逐漸走向成熟。
在後來的形容中,姚明去NBA是「中國對美國的最大一宗出口」。
新秀賽季的第8場比賽,面對擁有巨無霸奧尼爾的洛杉磯湖人,姚明轟下20分、9個籃板,粉碎了NBA名宿巴克利在電視臺的預言,「他在NBA拿不到19分」,讓後者不得不當眾親吻驢屁股。
除了賽場表現,姚明在場外的親和、成熟與幽默,贏得美國球迷、媒體的尊重,又迅速回饋到國內,是當時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體育運動員,擁躉無數。
劉翔也是時代的弄潮兒。
2002年,瑞士洛桑國際田聯一級大獎賽上,19歲的劉翔,跑出了13秒12的成績,打破男子110米欄世界青年紀錄。這是中國田徑,尤其是徑賽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與姚明一樣,劉翔橫空出世,打破了白人和黑人在徑賽跑道上的統治地位。他還成了田徑管理中心的「造血機」,尤其是他成名之後,每次參加大賽,田徑管理中心都可以向舉辦方提出要求,在劉翔參賽的同時,中國其他青年選手也能獲得參賽資格,增加大賽經驗。
雅典奧運會奪金之後,劉翔喊出了「亞洲有我!中國有我!」激發了無數中國人的信心,從而成為全民寵兒。
他們又都趕上了中國體育界最美好的時光。
2001年,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這是中國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最好的機會。劉翔、姚明,是中國運動員的代表,也是中國力量的代言人。
他們在最好的時代,處於最好的年齡階段,2008年,姚明28歲,一位籃球運動員的黃金年華;劉翔25歲,一位徑賽運動員的巔峰時刻。
不知不覺,時代將他們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或者說,神壇。
(08奧運會前,姚明劉翔的海報比比皆是)
作為運動員,劉翔和姚明是彼此羨慕對方的。
劉翔羨慕姚明的聰明與成熟。「應對媒體的方式,待人接物這些方面,比我老到,我不聰明,不如姚明」。
姚明羨慕劉翔的天賦與成就,「他的成績,我一輩子只能仰望了,奧運會金牌!」
羨慕歸羨慕,該爭還得爭。
姚明想繼續當旗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旗手。他性格爽直,想做什麼不藏著掖著,「我非常想再做一次旗手,那種感覺非常好,對我來說也是極大的榮譽。」
其實從2006年,到底誰當旗手的爭論就沒停過。支持劉翔的人拿成績說話,尤其是在他以12米88打破彼時的世界紀錄之後,但姚明也有足夠多的擁躉,尤其是,中國代表團此前參加的每一次奧運會,開幕式旗手,都來自男籃。
面對媒體,劉翔缺了點姚明的霸氣。
「(2008年奧運會)還是不要讓我舉旗的好,這會讓我感覺大家都在關注我,那樣會有太多壓力」。
劉翔想做一個普通人,甚至有點擔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壓力太大,「我還是希望大家把我當成一個普通人,這樣會有助於我出好成績。」
他始終記得姚明給他的忠告,但他做不到。
一位曾多次採訪劉翔的老記者透露,「劉翔一直像個大男孩」。好聽一點,是樸實,現實一點,是天真。比如劉翔私下透露,他不太想拒絕別人,因為這會讓其他人很失望。「有時候他還真想給每一個圍上來的粉絲籤名,這怎麼可能?」
他甚至還會主動給相熟的記者籤名照片,「總會有人問你要,你就給他,免得麻煩」。
姚明很早就沒有了這種當普通人的想法。
從青年隊到CBA,從CBA到NBA,他一度被宣傳為中美關係的橋梁,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兒,也很清楚再也回不到普通人的生活。
那位記者感慨,「其實現在想想,性格決定命運吧。」
(2008年北京奧運會,劉翔因傷退賽)
2008年8月18日這一天,姚明給劉翔的師傅孫海平發了一條簡訊。
「孫指導,我是姚明,看了比賽很遺憾,告訴劉翔:決定一名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成果的是曾經取得過什麼樣的高度和整個職業生涯的結果,讓這次比賽過去吧。路還很長,加油。劉煒也向你們問好,請轉告他。」
這一天上午,劉翔因傷退賽,成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焦點;下午,中國男籃在小組賽最後一場不敵希臘,但他們已經提前鎖定了奧運會八強。
人們能夠理解姚明,因為即便輸了球,他也完成了對中國球迷的承諾,也因為籃球是一項集體項目,再好的球員,不能一個人主宰球場,他有隊友可以依靠,他們一起迎接榮耀,也一起承擔失敗。
人們不能理解劉翔,哪怕他在痛苦中不能自拔。110米跨欄是個人項目,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他自己扛。
十二年過去了,很多當事人都已經不記得當時的具體情景,他們努力回憶,「我就覺得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但他們都記得,到了第二天,劉翔已經很平靜了。一位在雅典奧運會見證劉翔奪冠的記者說,「他自己已經走出來了,他知道對不起觀眾,對不起那麼多關心他的人,但他覺得未來還能證明自己。」
劉翔也說,「我自己首先一定要樂觀起來,振作起來。」
他錯了。
屬於普通人的劉翔,自我感覺走出來了,他開始決定聽從父親的建議,考慮手術,但被捧上神壇的劉翔,正在被一點一點地摧毀。
開幕式的旗手還是姚明,但閉幕式旗手,變成了羽毛球女單冠軍張寧。
幾個月後,姚明幫忙聯繫了休斯敦的醫生,就是當時火箭隊的隊醫,給劉翔做了一個手術,從他的腳踝取出了3個鈣化物質和1個骨刺。
(劉翔與姚明在場邊交談)
姚明比劉翔更早體會到傷病的痛苦。
1997年,還在上海青年隊的姚明,參加一次邀請賽就左腳踝遭遇骨折,進入NBA之後,從第二個賽季開始,他就頻頻受傷,2006年12月,姚明右腿脛骨非轉移性骨折,時任中國籃協主席的李元偉,還在2007年前往休斯敦,與火箭洽談,希望他們能縮減姚明的上場時間。
然而到了2008年2月,姚明再度遭遇重創,左腳腳踝應力性骨折。
為了能趕上北京奧運會,姚明想盡了一切辦法,恨不得過一天就問醫生,「我好點了沒有?」喝骨頭湯,坐在院子裡曬太陽,能用的辦法都用了。
幸運的是,他沒有錯過奧運會。
姚明將國家榮譽視為一切、將家門口的奧運會比賽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比賽,但他從來沒有否定過劉翔的退賽,而是給了最大的支持,哪怕當時輿情爆發,姚明原本可以避免這個話題,但他仍然告訴記者,「我認為他(劉翔)做了正確的決定」。
對於當時著名的言論,「劉翔哪怕走到終點,也應該去完成那場比賽」,姚明直接反駁,「他走到起跑點上已經是表示參加了,不能照搬其他項目的運動員的行為來比較,比如馬拉松。如果他(劉翔)走下來出什麼事,負擔後果的是劉翔他自己,而並不是說這些話的人」。
姚明給劉翔最大的祝福,是希望他能當「普通人」。「讓他安靜養傷,希望大家給他一些寬鬆的環境……好不容易可以不去想訓練和比賽了,可以過幾天普通人的生活,」姚明說。
(2011年,姚明正式宣布退役)
劉翔說姚明,「很有思想,很有行動力」。
姚明和劉翔都屬於傳統的體制內運動員,從體校到青年隊,再到國家隊。姚明在一次訪談中還提到了這種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沒什麼多餘的想法,我的出發點在這兒,(用手指點了另一個地方)目的地在這兒,我就跑一條直線出來」。
這樣清晰明了的總結,以及對自己的認知,姚明是獨一無二的。
但人生不是只有一條直線。
姚明跑往了他運動員的直線,沒有停頓,就向著第二條直線出發。
2011年7月,姚明正式退役,他成了上海大鯊魚俱樂部的老闆,成了CBA乃至中國籃球改革的先鋒。
姚明還沒來得及跑完第二條直線,又迎來了第三條直線,偏離他人生規劃的直線——2017年,姚明當選中國籃協主席,時代將他從中國籃球改革的先鋒,推到了主帥的位置。
他的好友、央視體育主持人於嘉表示過擔憂,「他要權衡多少事情,要顧慮多少事情,要打破多少事情……一個上海隊就引出那麼多風波,更別說中國籃球了。」
劉翔也跑完了他的第一條直線。
從2009年到2011年,他拿到了亞洲田徑錦標賽、亞運會冠軍,以及國際田聯上海站、尤金站冠軍,在他29歲的這一年,他又迎來了奧運會。
然後,在奧運會的110米欄預賽中,他在第一個欄就打欄,摔倒在地,單腿跳過終點,無緣晉級。
三年後,劉翔宣布正式退役。
他到了終點,但脫離了時代束縛之後,他沒有想好,下一條直線在哪兒。
(劉翔參加《小巨人運動會》綜藝節目)
劉翔上了熱搜。
他總會因為「道歉」引發各種爭議,過去十二年,從「劉翔應該向我們道歉」,到「我們欠劉翔一個道歉」,再到現在的,「劉翔說不需要任何人道歉」。
這種遲來的諒解,不管是他擁抱了世界,還是世界擁抱了他,讓他滿足。
但他仍然會想起十六年前,那個身穿紅色戰袍,奔跑在雅典的賽道上,「21歲多美好啊,瘋狂的時刻都有。」
一個孩子側過頭來問,「你到底幾歲?」
劉翔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想永遠停留在21歲了。」
然後,他笑了。
姚明引發討論。
他在過去十多年的良好口碑,卻在成為中國籃協掌門人將近四年之中一點點消磨。
7月份,CBA公司發了一條官方通告,宣布CEO王大為辭職,姚明主持日常工作,卻還加了一條,「堅持CBA2.0發展方向,穩步推進聯賽工作」。宛如畫蛇添足,給了外界諸多猜測。
一位已經離開體育行業的記者,向他還在圈內的朋友打聽動靜,有人回答,「也不是姚明一個人說了算,很多事無能為力」;有人回答,「改革總會觸動利益,失去利益的人怎麼會甘心呢」。
於嘉的擔憂,逐漸成為事實,且在疫情的背景下逐漸放大。那些曾經支持姚明的人,正慢慢演化成他的反對者。
他曾經預料到這些了嗎?
也許吧。
姚明與劉翔,兩位上海男人,中國體育曾經的「高度」與「速度」,在經歷了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或早或晚,跌落神壇,奔著同樣的終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