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王菲唱電影主題曲儼然成了國產電影宣發的常規宣傳手段。1月9日零點,王菲為將於1月12日上映的電影《無問西東》演唱的同名推廣曲首發。人們在關注「天后」依然動聽的歌聲之餘,也感慨她的一貫高冷——只獻聲,不參與宣傳。即使是單曲封面,也似乎是自己隨意的一張自拍。「明星效應」是最大的賣點,但動聽歌喉是電影質量的保證嗎?目前看來,天后這張人情卡能長期刷的基礎依然是優秀的電影質量。
王菲給電影唱歌唱的是「人情」
《致青春》《匆匆那年》《港囧》《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近年來熱點國產片中始終有王菲的身影。事實上,早在2009年,王菲就為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獻唱了主題曲《心經》;2010年為電影《孔子》演唱主題曲《幽蘭操》;在李亞鵬2011年的電影《將愛》中,王菲唱了那首著名的《因為愛情》;在2014年的趙寶剛電影《觸不可及》中演唱了主題曲《愛不可及》,網友調侃王菲是「中國影視主題曲指定歌手」。
總結下來不難發現,王菲選歌的標準與電影本身並無太大關係,制約她唱與不唱的是「人情」。之所以演唱《致青春》,完全是因為王菲和趙薇是「中國好閨蜜」。電影人張一白和王菲私交甚好,也多次邀請王菲演唱電影主題曲。關於「如何能多次請動天后」這個問題,張一白已經回答過無數次,答案範本是:「王菲是光給錢就能請來的嗎?並不是說我和王菲的私交有多麼好,主要是歌曲確實感人,王菲本人也很喜歡,因此一拍即合。」在《觸不可及》的宣傳期,趙寶剛表示請王菲唱歌是自身的心願,不過該歌的詞曲創作者分別是林夕和張亞東,他們與王菲都有多年友情,所以趙寶剛得以實現這個心願。
回到這次的《無問西東》,雖然從主創人員看來與王菲私交不深,但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等國內一線演員領銜的陣容能讓其扛起「大片」的名號,如今這次請來王菲演唱主題曲,倒也是實至名歸。不過談起邀請的價格,片方的答案依然是「不方便透露」。
主題曲的最大作用是錦上添花
主題曲作為電影的一部分,主要是對電影內容與氣氛進行升華,但經過宣發方努力,如今已成為電影營銷中的重要一環。像張靚穎的《畫心》、筷子兄弟的《小蘋果》、樸樹的《平凡之路》,都脫離了電影本體,成為經典的影視歌曲。
主題曲在電影上映前宣傳預熱中的效果固然重要,但它在本質上只是電影營銷環節中的一環。電影取得高票房的安身立命之本還是質量。
提起主題曲的主要作用,電影人李欣表示,借主題曲造勢作為常規的宣傳手段無可厚非,但它只能承擔預熱與宣傳的作用。原因就是如今國內的電影觀眾日益理性,主題曲即使再好聽也無法替代電影品質,出現歌紅票房差的現象不足為奇。「那英為電影《何以笙簫默》演唱的主題曲《默》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首歌很經典,也被人們傳唱下來了,但電影呢?如今還有多少人能記得?」李欣說,「所以電影片方在經歷過常規主題曲宣傳後,還是應該將更多注意力放到電影品質上。如果電影質量本身和主題曲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倒掛呈現,在很大程度上會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從而使口碑一落千丈。」
□記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