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4日,伊朗著名國寶級導演馬基德·馬基迪(Majid·Majidi)正式受聘成為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助力學校戲劇與影視學科發展。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頒發聘任證書。
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於2011年獲批國家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碩博點,以培養一流的影像藝術和動漫遊創作型人才、探索影像和動漫遊文化的中國特色發展之路為己任,努力建設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國家教學研發基地,代表了中國美術學院新興學科的發展方向。學院匯聚了國內外著名電影人MARY(雪美蓮)、劉健、杜海濱、張獻民等名家。馬基德導演的加入為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的學科專家團隊注入新力量。
高世名表示,馬基德電影藝術的三個關鍵詞——生活、哲學和詩,幾乎就是藝術教育的全部內涵。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曾言「電影是黃昏和拂曉之間的事物」。在黃昏、薄暮與破曉之間的時刻,是世界與存在的黑夜,而電影就是這黑夜中的一點微光。好萊塢電影製造了影像夢境的酷炫與華麗,伊朗電影則是讓我們朝向生活,發現現實中的真理與感動,那種微小的戲劇性、平靜的感動、單純的力量以及沉默的詩意。這種詩意可以發顯人性,這種力量可以承載人道。
高世名指出,馬基德導演的作品是伊朗電影的傑出代表,無論《小鞋子》還是《太陽之子》,都呈現出當代生活的詩性和現實的深度,令我們感同身受,卻又一言難盡。更重要的是,馬基德的電影從現實深處發顯出一種超越的可能——現實正如一口深井,在世界之夜的黑暗中,當我們凝視這口深井,我們不但會看到遙遠的自己,還會看到更加遙遠的燦爛星空。他代表學校,歡迎馬基德導演加入中國美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成為新的國美人。
當天,馬基德導演還在校園內與著名紀錄片導演、奧斯卡評委、中國美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影視編導系主任杜海濱展開對談。對談以「唯愛無須高歌:從《小鞋子》到《太陽之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生活哲學」為主題,回顧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之路,並就馬基德的電影理念和創作方法等進行了交流。
馬基德·馬基迪導演的《小鞋子》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豆瓣評分高達9.2分,在豆瓣前250電影中排名第71位。
提起《小鞋子》的創作,馬基德說那是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歲月。「藝術不能脫離現實。我的作品靈感都來自現實生活,這和我經歷過童年的痛苦,體驗過底層人民生活的困難有關。將自己的經歷、別人的經歷,存入人生銀行,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以後的藝術作品中會體現出來。」
《小鞋子》之後,馬基德·馬基迪又相繼創作出了《天堂的顏色》《巴倫》《風吹柳樹靜》《麻雀之歌》等優秀作品。今年,馬基德·馬基德新作《太陽之子》入圍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代表伊朗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該片也有望引進中國。
在馬基德的電影之路上,伊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給予了他充足的養分。伊朗有眾多偉大的詩人,如菲爾多西、哈菲茲、薩迪和魯米等,在過去的數個世紀中,他們一直以詩歌和文學的方式將伊朗傳統習俗和文化保留下來,這些藝術瑰寶成為馬基德創作的靈感源泉。馬基德的電影總是在描繪人性,他用詩歌的筆觸描繪人性,穿透了文化壁壘和語言障礙,直擊人心。
他堅信,詩歌和人性的結合是一種國際語言,能穿透文化的壁壘、語言的障礙,成為直擊人心的力量。對於馬基德而言,拍攝電影如同一種使命,不能只把藝術看作藝術本身,藝術也是一種使命。電影是文化的橋梁,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感。通過作品,人們交流文化,傳達自己包括世人所關心的話題。藝術沒有國界,藝術的影響力是其他媒介所不能及的。
來源 |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
文字 |李佳佳
原標題:《伊朗國寶級導演馬基德受聘國美影院客座教授 助力學校戲劇與影視學科發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