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文 通訊員 尹炳炎/攝
12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電影文化沙龍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舉行,該活動由中國美院及天鵬傳媒有限公司主辦。
此次馬基德導演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在到杭州之前被隔離的14天中,他說最希望的是能和一個朋友坐下來聊聊天。
當日,看到熱情的學子們坐滿了教室,臺上的馬基德·馬基迪十分開心:「我很久沒有見到這麼熱鬧的場面了……疫情期間,我們失去了太多。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更多地去熱愛生活,去珍惜時間,去愛自己的愛人。」
據悉,馬基德導演此行是應天鵬傳媒邀請,計劃在天鵬傳媒設立導演工作室,深度開發合作「一帶一路」的故事。他也是繼著名國際電影大師比利·奧古斯特導演之後,又一名與天鵬傳媒結緣「聯姻」的國際電影大師。馬基德·馬基迪的加入,也是天鵬傳媒拓寬國際化發展前景,完善國際化團隊建設的重要一步。亦是伊朗電影人與浙江故事的續寫,也是兩國文化深入交流互動的新開始。
現場還舉行了美院客座教授聘任儀式,聘請馬基德·馬基迪為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美院高世名院長為其頒發了聘任證書。
他風靡全球的《小鞋子》
預算不足4萬美元
說起伊朗電影,很多影迷都看過馬基德·馬基迪導演的《小鞋子》。該片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豆瓣評分高達9.2分,在豆瓣前250電影中排名第71位。
馬基德·馬基迪是伊朗著名的導演、編劇、製片人。1992年,他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手足情深》,入選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 。
1997年,馬基德·馬基迪憑藉《小鞋子》成為蜚聲世界影壇的伊朗導演。
這次電影沙龍以「唯愛無須高歌:從《小鞋子》到《太陽之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生活哲學」為主題,回顧了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之路,並就馬基德的電影理念和創作方法等進行了交流。
提起《小鞋子》的創作,馬基德導演說那是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歲月。《小鞋子》和他的其他電影一樣,靈感都來自現實生活。
「我是在採風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家庭中的兄妹,加上我童年的經歷,很有感觸,就想拍成電影。我是個實幹家,想幹就幹。《小鞋子》之前,拍了兩部片子,雖然拿了獎,但商業上不是很好。所以找了兩年投資,仍一無所獲。」
籌拍期間,馬基德導演拿著劇本去尋找商業洽談,許多投資商認為這個作品的故事性不足,缺乏投資價值,都拒絕了。
那兩年,馬基德也和自我進行著強烈的思想鬥爭——是和商業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馬基德選擇了後者,即便再困苦也要將《小鞋子》創作出來。
在朋友的幫助下,《小鞋子》終於開機了。不足4萬美元的預算,工作人員每天報酬只有盒飯錢,但最終斬獲了各大電影節60多個獎項,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被收購,獲得了藝術和商業上的雙豐收。
他說,創作中不論經歷多少坎坷困難,都要堅守信念,藝術需要堅持。
童年經歷的痛苦
是他創作的財富
《小鞋子》之後,馬基德·馬基迪又相繼創作出了《天堂的顏色》、《巴倫》、《風吹柳樹靜》、《麻雀之歌》等優秀作品。今年,馬基德·馬基德新作《太陽之子》入圍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代表伊朗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該片也有望引進中國。
在藝術創作中,馬基德始終堅持紮根社會、紮根人民、紮根生活。馬基德導演表示,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創作者要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採集靈感。
「藝術不能脫離現實。我的作品靈感都來自現實生活,這和我經歷過童年的痛苦,體驗過底層人民生活的困難有關。將自己的經歷、別人的經歷,存入人生銀行,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以後的藝術作品中會體現出來。」
馬基德的作品多以現實題材為主,拍攝手法也傾向於紀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非職業演員的使用也是其影片的一大特色。《小鞋子》的主人公便是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從兩萬多名小學生中挑選出來的。馬基德說,「選對了演員,電影就成功了一半。」
詩歌和人性的結合
讓他的電影變成國際語言
在馬基德的電影之路上,伊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給予了他充足的養分。馬基德表示,伊朗有許多偉大的詩人,菲爾多西、哈菲茲、薩迪和魯米等,在過去的數個世紀中,他們一直以詩歌和文學的方式,把伊朗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描繪和保留下來,讓他受益匪淺。
而在馬基德的電影中,也展現了人性的一面。他堅信,詩歌和人性的結合是一種國際語言,能穿透文化的壁壘、語言的障礙,成為直擊人心的力量。
對於馬基德而言,拍攝電影如同一種使命,不能只把藝術看作藝術本身,藝術也是一種使命。電影是文化的橋梁,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感。通過作品,人們交流文化,傳達自己包括世人所關心的話題。藝術沒有國界,藝術的影響力是其他媒介所不能及的。
疫情肆虐的當下,馬基德拍攝了《太陽之子》。馬基德說,「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把真相告訴世界,傳達人世間的真善美。」
將執導一部中國小女孩為主角電影
很可能在杭州拍
在現場,馬基德表示,中國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淵源,長期以來都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從絲綢之路到新時代的「一帶一路」,中國和伊朗的友誼深厚,他熱愛中國,希望能在中國創作出大家喜歡的故事。
馬基德表示,自己接下來將拍攝一部以中國小女孩為主角的中國電影:「目前還在寫劇本,是一個發生在中國的故事,與疫情也有關係,將全部由中國演員出演。計劃明年4月開機。」
馬基德的電影都是素人演員,這部以中國為背景的兒童題材的電影,也將開啟大規模的海選,以選出合適的演員。至於拍攝地點,他表示還在挑選,很有可能是美麗的杭州:「我對杭州印象很好,美麗的杭州充滿了藝術氣質,是一個浪漫的城市。」
對於伊朗導演拍攝中國電影是否會遇到語言障礙的問題,馬基德表示不擔心:「電影不是全靠語言表達的,人物的表情、動作的捕捉都可以。」
馬基德的電影幾乎都是兒童題材,為何一直對兒童題材情有獨鍾?
他表示:「這與我的童年經歷有關係,而且大家都經歷過童年。孩子的視角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特別純真、質樸。和孩子也容易建立更深的情感,他們是沒有私心的,思想也很純真。以孩子的視角來講故事,更容易傳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近年,伊朗另一位電影大師阿巴斯也曾好幾次來杭州,原本打算拍一部名為《杭州之戀》的電影,遺憾的是阿巴斯於 2016年患病去世。
當日在現場,談起阿巴斯導演,馬基德表示自己和阿巴斯是很好的朋友。阿巴斯的去世是伊朗電影的巨大損失,他希望在追隨阿巴斯的進程中,創作出更經典的作品,以表達對其的敬意。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