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心理學:破窗效應影響及其利用

2020-12-23 玉笛心聲

通俗地說,破窗效應,就是大家對一個已經破壞的公共財物或已經違反的遊戲規則,如果沒有人及時修復或糾正,則很可能,又有人繼續損壞或違反。

例如,如果一個房間的窗戶破了,而沒有人去修補它,那麼這個房間的其他窗戶也很可能會在之後被人打破;如果有人違反某個遊戲規則,沒有及時糾正,則很可能有更多的人違反,以致形成某種不良風氣。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一是必須要重視「第一扇窗戶」的破壞,否則,可能第二、第三、第N個窗戶的破壞,遊戲規則的違反也是如此,必須遏制第一次的違反。二是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但是,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就窗戶打破了提出一種破窗理論: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幹什麼呀,假設在市場完全飽和的情況下,一個人砸碎了理髮店的玻璃窗,這一行為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理髮師的不幸卻是社會的福音,它將為玻璃生產商製造商機,生產商拿到錢後又去購買其他生產商的產品。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他給社會造成的損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給社會帶來的機會卻是連鎖性的,於是得出結論:打碎一塊玻璃,提供了無數金錢和就業機會,得大於失 。

由此,現實中,雖然破窗效應有負效應,但可以控制其負效應,並利用負效應產生正面利用:

先看負方面影響作用的利用案例:

有一家百來號人的本土企業,公司規定上班時間必須佩戴工牌。雖然制度上規定:如果發現不帶工牌,每次罰款20元。最初一、兩個員工沒有照做,但管理層並沒有引起重視,沒有嚴格執行該項規定。一個月以後,不帶工牌的員工由最初的1、2個,發展到幾乎50%的員工都不帶工牌,員工對此事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管理層並沒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縱容,嚴重影響公司士氣和員工的精神面貌。

再看對負效應的正面的利用:

案例一:

美國有一家公司,對安全生產紀律要求極為嚴格,以致企業沒有出現過大的安全事故,這就是對破窗效應的充分利用。

有一天,資深車工傑瑞在切割臺上工作了一會兒,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沒有防護擋板,雖然埋下了安全隱患,但收取加工零件會更方便、快捷一些,這樣傑瑞就可以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傑瑞的舉動被無意間走進車間巡視的主管逮了個正著。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將防護板裝上之後,又站在那裡大聲訓斥了半天,並聲稱要作廢傑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傑瑞就被通知去見老闆。老闆說:「身為老員工,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於公司意味著什麼。儘管你按操作流程少完成了零件,少實現了利潤,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起來;但你違規操作,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因此,公司決定解僱你……」

離開公司那天,傑瑞流淚了;但公司沒有一個員工對公司就此件事的處理持反對意見的,並更加嚴格按照產品流程操作,更加重視安全生產了。

案例二:

紐約的地鐵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受到了「破窗理論」的啟發。針對紐約地鐵犯罪率的飆升,布拉頓採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後來發現,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攜帶兇器。結果,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轉。

千百年來,正是因為長江、黃河及淮河的洪水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數災難,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帶領人民根治了這些洪水帶來的災難,諸如三峽水電工程及三門峽水電工程的建設,創造了世界級的建設奇蹟,這是破窗效應影響的正面利用最成功和最偉大的典型案例!

雖然破窗效應主要是負效應影響作用,但遏制其負效應,而且能巧妙地利用,既可以控制其不良影響,而且也可以給人們帶來益處。

相關焦點

  • 婚姻心理學:婚姻出現問題?「破窗效應」幫你扭轉乾坤!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則心理學定律——破窗效應。首先,我們來學習一下什麼叫做「破窗效應」?「破窗效應」是指: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且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遲疑的亂丟垃圾,絲毫不覺羞愧。
  • 「破窗效應」告訴你:想讓你身邊的人全都變成好人,方法只有一個
    「破窗效應」是犯罪心理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效仿,甚至變本加厲。這個理論放在人際交往當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現實生活當中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弱者身邊總是圍繞著不懷好意、愛欺負人的「壞人」,而強者身邊卻都是彬彬有禮、助人為樂的「好人」。著名演員黃渤在面對媒體採訪時曾說過一段非常現實的話:以前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啊什麼的,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
  • 別讓「破窗效應」毀了你的人生!
    作者:Minniesweetie別讓「破窗效應」毀了你的人生!今天想要分享犯罪學上的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比起可怕的小破洞,更可怕是對待破洞的那種不以為意的心態,「環境早就髒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這麼做的」其實,「錯了就是錯了,影響的大小並不能改變行為錯誤的本質,別人的錯誤更不會是證明你無錯的理由。」
  • 淺談社會心理學中的破窗理論
    【摘 要】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科學」。作為社會心理學中一個重要概念,破窗理論對於解釋各種社會現象的產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 原來就這是:破窗效應
    但我今天想和各位分享犯罪心理學上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 這個理論與自律,與我們的成長,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甚至可以說,對於我們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 破窗效應:破罐子就這麼摔了?
    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並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教育心理學:不要讓孩子陷入「破窗效應」,否則孩子一生難以自信
    (記得點開上面的視頻,可以收看本節課精選片段)我在管教孩子的方法課裡,給大家講了一個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對你養育孩子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家長都不小心把孩子的人生搞成了這個實驗的糟糕結果。因此就有了這個心理學的"破窗效應"理論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如果有一樣東西遭到了破壞,而這個破壞沒有得到修復,其他人會受到前面那些破壞行為的縱容和示範,去模仿這些破壞行為!
  •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奠基性地影響了後來德語和英語語境中的人文科學心理學家,並在當代多種人文科學心理學取向中繼續產生著效應,為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歷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在他看來,「這種心理學對自然科學錯誤模仿,是一種試圖抹殺心理現象本質特徵的心理學」。雅斯貝爾斯受狄爾泰和胡塞爾影響,在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的過程中主張心理學朝著存在主義方向發展。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但我今天想和各位分享心理學上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這個理論與自律,與我們的成長,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對於我們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1你混的不好,可能源於「破窗效應」先來看看什麼是「破窗效應」。
  • 第一扇破窗是什麼?《破窗效應》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破窗效應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 破窗效應:潛藏在心裡的危機
    這個現象被稱為破窗效應。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曾在1969年進行過一場關於破窗效應的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車,一輛停在一個居民素質較高的中產社區,另一輛停在則停在了秩序相對混亂的貧民社區。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其實,用心理學來解釋,這叫做「破窗效應」。下面我就讓們走進心理學,探索「破窗效應」的奧秘。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如果一棟建築的某個窗戶玻璃被打破了,沒有及時去修補個維護,那麼這扇被打破的窗戶就會變成一種示範性的標誌,建築裡其他的窗戶會莫名的被人打破;如果一面乾淨的牆被塗鴉沒有及時清理掉,很快這面牆會被塗鴉得亂七八糟
  • 墨菲定律之破窗效應: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詹姆士·威爾遜 喬治·凱林最初接觸破窗效應是在一本介紹關於犯罪心理學的書裡看到的,是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和喬治·凱林在1982年提出的。後來看的東西多了,才發現破窗效應的應用遠遠不止在一個方面,我們生活中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有,比如我們在小區門口或者公園的草坪上隱隱約約的能看見一條人踩出來的路;(想起什麼了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職場效應之:毛毛蟲效應、飛輪效應、破窗效應
    毛毛蟲效應——打破慣性、爭取創新是什麼科學家通過研究,把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盲目跟從習慣和思維慣性而做出反應導致失敗結果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飛輪效應——前期的努力很難,但後期會很輕鬆是什麼為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飛輪轉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
  • 「你為什麼把垃圾扔地上」-心理學十大效應之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由這個實驗發展而來:如果有人打壞了建築物中一扇窗的玻璃而沒有維修,其他人就會因此得到暗示從而打壞更多的玻璃。最終,整棟建築物都回遭到破壞。環境中的一些小的不良現象如果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效仿,最終變本加厲。
  • 心理學破窗效應:殘缺的東西會更加殘缺,完美的東西都想盡力保護
    04)環境對人的影響還記得「孟母三遷」的故事嗎?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不惜三次搬家,事實證明她做對了。良好的環境,會給孩子一個好的影響,反之,就會有不良影響。結論:殘缺的東西會更加殘缺,完美的東西都想盡力保護,這就像是沒有修復的破窗,會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一樣,在心理學上,就叫「破窗效應」。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 家長了解「破窗效應」,挽救孩子的未來
    其實家長只要了解破窗效應,就可以避免孩子出現更多不好的行為。什麼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原本是犯罪心理學的理論,這個理論真正的意義是指:在環境中如果存在現象,並且被放任不管的話,就會誘導別人效仿,最後造成更加嚴重的結果,形成難以改變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