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讓貴州躺槍幾千年的成語:黔驢技窮、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與「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因為這兩個成語,許多人知道了貴州。但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人對貴州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這兩個詞上。那事實究竟如何,是名副其實還是躺著中槍呢?貴州學者對此發出了質疑的聲音。
把「夜郎自大」還給司馬遷
都說司馬遷的《史記》是信史,似乎不容置疑。但貴州人卻因為他的誤記背了兩千多年的黑鍋,那就是「夜郎自大」。
說起來當一個貴州人真的很不容易!一段「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的順口溜,把單純農業經濟時代貴州的自然生境描得一團漆黑,抹去了貴州高原四季宜人、雨量充沛、地形地貌千變萬化的特點,再加上古之學者不負責任的「自大」、「技窮」一類記述,僻處邊地,朝中無人的黔民,只好忍氣吞聲,聽任外省籍人嘲笑。
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漢武帝派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出使西夷,《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王然於等人的行程時有這樣一段話:「(漢使)至滇,滇王嘗羌乃留。……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這應該就是「夜郎自大」典故的出處。
無論王然於等回京匯報時,是不是講了滇王和夜郎侯說的原話,只須回顧一下漢武帝即位後與夜郎交往的過程,就不難發現《史記》中的這段記載是有著明顯失誤的。
滇王嘗羌與漢交往不多,發出漢大還是滇大的疑問,或許是可能的。夜郎的情況就不同了。王然於等受命往探身毒道入滇,發生在元狩元年(前122年),早在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即以使者身份「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大張旗鼓、浩浩浩蕩蕩向夜郎進發,並在夜郎會見了夜郎侯多同,「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以其子為吏」。這段文字同樣出自《史記》。
這兩件事同樣發生在漢武帝當政時期,而且前後僅相隔13年。這13年間,文獻並沒有關於發生大戰亂或夜郎國改朝換代的記錄,莫不成收受了漢王朝極度豐厚禮物,同意並讓漢王朝在自己的轄境內設置郡縣的夜郎國君忽然失憶,連「熟與我大」都搞不清楚了?這樣的事不僅不可能發生,實在也太過於不合情理。
在夜郎前後兩百餘年的歷史上,除了那個招來滅國之禍的末代王「興」和他的兒子邪務之外,自戰國中期以後,夜郎歷代統治者大都是一些聰明睿智的人。儘管境內已經過著農業定居生活,有著發達的青銅冶煉業,掌握著10萬雄兵,有著「自大」的資本,夜郎王卻從不輕易啟釁,反而在維護剛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局穩定;在支持郡縣制的推行,促成與中央王朝保持和諧關係;在推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能審時度勢,在面對唐蒙通夜郎、西夷諸國作亂、漢大軍滅南越等大事大非時都做出了明智決策。
這也既是夜郎能在滇滅國後,繼續存在近八十年的原因,也足證《史記》關於「夜郎自大」記述之荒謬。
所以,我們覺得應該把「夜郎自大」還給司馬遷先生。
(貴州歷史學者 範同壽)
被誤讀的「黔驢技窮」
「黔驢技窮」一詞,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先生《三戒》裡面的一篇文章,然而,由於世人的誤讀,本詞繼夜郎自大之後,無疑又成為貴州的一張「歷史名片」。但只要我們稍作推敲,就會發現其中的張冠李戴之處,是否真是貴州的「歷史名片」,有待商榷。
在《黔之驢》開篇即寫道:「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從這句話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這隻驢本不是黔地之物,而是從外地運到黔地的。由此可見,這隻驢應該叫「入黔之驢」,而非「黔之驢」。再來看看《黔之驢》這篇文章的部分片段:「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從這一文章片段來看,文章裡面的另一個主角是「虎」,而虎,是黔地之物,所以,虎才是主,而驢則是客。
因此,《黔之驢》作為文章標題是不妥的,《黔之虎》或者《入黔之驢》倒是較為合適。從柳宗元的表達目的來講,《入黔之驢》更為恰當。
再來推敲《黔之驢》的「黔」字。許多書籍對此「黔」的注釋是「貴州」,許多人也把這個「黔」與貴州的簡稱「黔」聯繫到了一起,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常識性的錯誤。貴州作為省級行政區出現是在明朝時期,那時貴州也未稱「黔」。而柳宗元則生活在唐朝時期,從這個時間跨度來講,這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過於牽強附會。
那麼此「黔」究竟指何地呢?當年柳宗元因為「二王八司馬」事件被貶邵州刺史,行至半路加貶為永州司馬,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永州。《黔之驢》這篇文章就是他在永州任職期間所作。在唐朝時期,能與《黔之驢》沾邊的「黔」則是當時在西南設立的黔中道。黔中道包括今天的重慶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北、貴州東北等地,治所在黔州(今重慶彭水)。所以,不管是從當時的地域關係還是古地名變遷來講,《黔之驢》中的「黔」應該是在黔中道轄地內,而不是指今天的貴州。
(貴陽文史 作者:劉林)
聲明:凡貴陽晚報微信內容、排版,均保留版權,不得複製。請有抄襲歷史者自行刪除,並停止侵權。如繼續侵權行為,本報將予以曝光並追究法律責任。
還沒加「貴陽晚報」微信麼?當心OUT啦
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或者加「gywbgywb」),大家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