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報導,信陽市平橋區高粱店鄉的「餘灣村小學」,學校只發英語書,不上英語課。英語作為三大主科之一,從小學三年級就開設了相關課程(有的發達地區從一年級開始便開設了英語課)。英語在中考,高考中所佔的分數和語文,數學一樣,可見這門功課對學生升學的重要性。這所學校為何只發英語書而不上英語課呢?這不是耽誤學生的學習嗎?
說到這樣做的原因,學校的負責人也是很無奈:學校不能按照教學要求開展英語教學的原因是學校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現任老師都是年紀比較大的老教師,英語知識實在有限,不能勝任英語的教學。
有心請一些高素質的專業老師來開展英語教學,只是學校經費預算有限,最多只能出一年1.3萬元的代課費,一個月僅僅一千多元,這樣的工資待遇哪裡能請到專業的英語老師呢?所以英語課就這樣耽誤了下來。
很多網友看了1.3萬這個年薪,還以為自己看錯了,或者是小數點搞錯了,不應該是年薪13萬嗎?即便沒有13萬,年薪五六萬總是要有的。年薪1.3萬,連最低工資標準也沒有達到,這樣的工資待遇去請英語老師,這不是開玩笑嘛?
身為一個鄉村教師,我知道,這並不是玩笑,而是很多農村學校的現實和無奈。餘灣村小學的尷尬的現狀在廣大農村並不是個例,這個讓人心酸的「笑話」至少凸顯出了鄉村教育面臨的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老師結構不合理,要麼是老齡化,農村學校條件艱苦,年輕老師下不來,留不住,留下的多半是原來的中師生和由民辦教師轉正的老師,這一批老教師現在基本上都面臨退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為農村教育堅守了一輩子,這些老師工作認真踏實,但是年齡老化,知識更新跟不上日新月異的變化。
要麼是低齡化,比如筆者所在學校,學校老師基本都是新分配的定向師範生,大的20幾歲,小的只有20歲,自己都還是半大的孩子,而且這些老師帶不了一年兩年的就要麼調走,要麼辭職,又換一批定向生,學校老師就像走馬燈似地換了一批又一批,鄉村學校成了定向生實習基地,因為條件太艱苦。
第二是代課老師工資奇低,低得我們去請代課老師的時候都不好意思提工資待遇。隨著定向生的大量分配,在我們縣區,代課老師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還是農村學校地處邊遠,有的老師寧願辭職也不來上班,所以還是會需要請一些代課老師。
學校經費本來就不寬裕,代課老師的工資只能給到一個月一千塊左右。這樣的待遇不要說有教師資格證的專業人才,很多農村婦女都是不來的。只能去動員那些在家帶小孩的留守婦女,這樣的「老師」還指望教學質量?不出安全事故就謝天謝地了。
這則關於農村學校英語課只發書不上課的報導,凸顯的是農村教育的尷尬,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個笑話來看,而應該看到農村教育面臨的危機。如果鄉村教育不能得到重視和發展,何談教育的均衡發展呢?希望以後這樣的讓人心酸的「笑話」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