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馬林(John Marin)是美國著名的現代派畫家,他的作品非常有意思,除了畫作本身充滿吸引力之外,畫框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他試圖在每幅畫和畫框之間尋求著一種「神聖的平衡」,並為此定製了專門的畫框,在上面大膽地延伸了水彩畫的創作。


在過去,不論是私人買家,還是美術館等收藏機構,都很少會對畫框進行妥善地珍藏,要麼只是簡單的儲存,要麼就是遺忘到不知什麼角落,甚至直接丟棄。同樣的,當人們走進美術館站在一幅畫面前時,討論的內容永遠都是構圖、色彩,以及藝術家傳記,幾乎沒有人會想起來討論框架。再回想一下我們所見的大部分印刷品,大部分繪畫都是無框的。
藝術史學家、框架博客創始人林恩·羅伯茨(Lynn Roberts)回憶說,此前在藝術品市場上出現了一幅德加的畫,它的原始框架本來完好無損,但拍賣行卻用了一個吉爾特伍德風格的框架代替了它,德加要是看見了一定會被嚇傻。」
史密森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的一位畫框管理員馬丁·科特勒( Martin Kotler)認為,框架之所以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主要是因為大家還認為畫框主要是一種實用的輔助工具,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藝術品不受灰塵、光線以及其他粗暴處理,但其實有很多包含了重要歷史價值(很多畫框的背後有著當時的籤名和留言),以及傾注了藝術家構思的框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比如上圖所示的是,建築師斯坦福·懷特(Stanford White)為美國著名畫家阿伯特·漢德森·塞耶的畫作《天使》設計的絕妙畫框,還有藝術家漢娜·格魯克斯坦(Hannah Gluckstein)製作三級臺階框架,被命名為「格魯克框架」(The Gluck frame),並擁有註冊專利。
以及下面這幅藝術家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作品,框架由藝術家自己親自設計,和畫作之間產生著一種奇妙的互動。

現在,大多數博物館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力求將畫作擺放進和藝術家創作時期、視野相符的畫框中。

就藝術史而言,框架藝術還是一個相當新的領域,儘管被忽視了幾個世紀,但在過去的15年裡,它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歐洲已經有一些知名的博物策划過專門的畫框藝術展了,其中就包括羅浮宮和倫敦國家肖像畫廊。
文章來源:Smith Sonian雜誌
撰文:觀復甦夠以
監製:觀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