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朱小燚部長,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新老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非常榮幸有機會來到廣州,與大家相聚,一起探討如何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廣州的故事。
大會給我的命題是讓我說說對國際傳播的體會以及對《中國3分鐘》,下面直接進入主題。
我們有個短視頻英文評論節目叫《中國3分鐘》,英文叫《CHINA MOSAIC》,做這個節目是上級任務,也是對外宣傳的迫切需求。MOSAIC是一片一片的馬賽克。做一個三分鐘節目就是講一個中國故事,積累多了,就可以拼接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形象,這是我們做節目的背景和初衷。
為什麼做?怎麼做?如何做?
我有幾點體會。為什麼做《中國3分鐘》?第一,因為這是中國綜合實力發展的現實需求,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所以中國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現自己的形象。第二,以前我們也有對外宣傳的需求,由於當時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新媒體,我們沒有辦法用短視頻的方式去做對外傳播,但現在新媒體以及海外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對外傳播有了新手段、新形式。
Facebook一個平臺就有20億的活躍用戶,20億活躍用戶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2015年的5月,《CHINA MOSAIC》我們做了第一期,到現在已經做了209期,常規是每周四推出一期,三分鐘的時間用英文來講中國的大事。比如說G20,比如說重大的中國外事活動、中國元首外交,以及和中國有關的事件等等。從2015年最開始嘗試做,十幾萬的閱讀量,幾千的播放量,到半年之後迎來了一個迸發契機。我記得是一期關於中國軍隊改革的主題,被網友貼到了川普競選總統的界面上,獲得了很大關注,一天就多了50萬的粉絲。到現在,一期節目上千萬閱讀量,百萬級播放量已經成為常態。兩會期間中國網做了兩期節目,都是2000萬左右的閱讀量,其中有一期互動量達到了57萬。
怎麼做《中國3分鐘》?做視頻的同事們都知道視頻越短越不好做,怎麼把你想表達的內容能做在這三分鐘裡,還要有語言、形象、故事。那麼先是找資源,中國是不缺外宣資源的,廣州這樣的城市就有豐富的對外傳播資源。既有悠久的歷史,2300多年的建城史,又是千年的繁榮港口城市,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們有很多故事可以講。但是怎麼選擇是一個問題,要選擇外國人感興趣的,和他有關係的,他能聽懂,且喜歡聽的故事。
選話題,也要想好切入點,我們做了一期關於中國圍棋的,如果直接說圍棋非常好玩,外國人肯定不感興趣。剛好有一個契機,谷歌AlphaGo軟體打敗了李世石在內的世界高手,這個事情在全世界引起了震動,這是人工智慧的革命。借著這個新聞點,我們講了中國圍棋的故事。圍棋中的黑白子代表陰陽,361個交叉點表示著夏曆的361天,4個基點是一年四季,9個地點是代表天下九州。下棋的規則也是有先有後,流水不爭先。中國也是這麼對待世界的,這是中國祖先通過對自然、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形成的中國哲學。中國人辦事都是有度、有節、有禮的,通過這個來講圍棋的故事,表達中國的態度。另外,京劇大師梅葆玖先生去世,我們做了一期節目向他致敬,同時講了京劇的故事,告訴外國人京劇原來叫平劇,進北京後,受到皇家青睞,才成為京劇,生旦淨末醜,華麗的服飾,豐富的臉譜都是京劇的魅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
瞄準受眾,我們要記住這個故事是講給誰的,才知道用什麼語言和什麼方法。如果在Facebook平臺上去播放,我們應該用短視頻,因為那裡的用戶喜歡互動性強的碎片化的消息,青少年用戶群尤其如此。
還有用準語言,像阿拉伯地區就用阿拉伯語,如果我們能用本民族的語言,那效果是最好的。綜合以上,找準資源、瞄準話題、瞄準受眾、用準語言,這四點是我們要把握的。
從策劃來講,對外傳播有策劃不一定做好,但是沒有策劃肯定做不好。《中國3分鐘》有幾個策劃的方式,一是直面敏感問題,表達中國立場觀點。每當有大事出現的時候,三分鐘雖然是一個小節目,但是它要有擔當,要表達出中國立場。比如美國和韓國部署薩德,我們做了一期,向國際社會發出我們的聲音,中國反對,因為你這個事情做的不對。
二是主動設置議題,展示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多講故事是主動行為,對外傳播是我們說給別人聽,所以一定要主動設置好議題,比如廣州的花城、少數民族、優美服飾,以及廣州那麼多美食都可以是我們講的故事,特別是重大活動主場外交是要重點突出的內容。
三是潤物移情,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字發展幾千年沒有間斷過,但怎麼跟外國人說清,你說你的文字好,人家還覺得人家文字好。我們就通過一個契機講這個事情,中國文字博物館懸賞求「認字」,破譯甲骨文一個字獎10萬,大家都知道甲骨文出土了15萬片,其中5000多個文字中有3000多個證明了是有意義的文字,目前只認出來1000多個字,這個比賽就是一個介紹中國甲骨文很好的故事。
四是遵循傳播規律,符合社交媒體的傳播特點。我們講故事,做傳播,如果違背了傳播規律,那註定是要失敗的。比如說受眾在美國,那麼現在是下午3點多鐘,這個時候美國那邊已經是睡覺了,他們10點鐘起床再看又晚了,新的內容又出現了。所以什麼時候發,發什麼內容,用什麼形式,採用什麼渠道都要遵循傳播規律,遵循社交媒體的特點。
傳播效果的一個主要衡量指標是海外媒體的轉載,「中國3分鐘」每一期大概有200多家海外媒體轉載,海外社交媒體主要是Facebook,國內有微信、微博、視頻網站、社交媒體。
《中國3分鐘》目前總閱讀量達到9.86億,總播放量超過5000多萬,互動量是400多萬。《回歸20載「一國兩制」為香港插上雙翼》這期節目,上線72小時,海外社交媒體閱讀量達到1456萬,視頻播放量達到79萬,互動量達到36萬,這是2018年最高的數據。我做這期主題主要是針對一種聲音,有輿論說香港回歸之後經濟衰弱了,不如從前了。比如說香港GDP增長才2%、3%左右。我們不能放任這種聲音延蔓,要跟外國人講清楚,要有所回應。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保持常規性的平均3%左右的增長,這是很正常的。今天讓美國、日本再增長兩位數,或者7%、8%,它們也做不到。香港回歸之後,能夠抵禦國際金融大顎的衝擊,抵禦金融危機,有今天繁榮穩定的形勢,這與來自於祖國內地的強有力支撐分不開。更何況港人回到祖國懷抱,這種民族自豪感只有香港人體會的最深刻。這期節目在愛奇藝上有9萬觀看,最高的還是騰訊視頻85萬,另外跟各位同時匯報一下,這期節目也獲得了2018年中國新聞獎。
《中國反腐決心不減海外追逃再升級》根據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來做策劃,利用電視熱點播出,也被海外媒體福克斯電臺、雅虎等等紛紛轉載,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中美結束磋商·相向而行管控貿易摩擦》單期最高達到2659萬,視頻播放量超5000萬,單期最高達到132萬。
我的一點心得體會,用英文、重實效、有觀點、講故事、成系列。
用英文:用準語言,給誰講故事,用他的語言他最容易接受。
重實效:每周做一期節目,時效性不像新聞那麼強,但是也要爭取在熱度的時候做。
有觀點:沒有觀點就是泛泛而談,不會引起大家的關注,等於浪費自己時間和精力。
講故事:這是對外傳播最好的方式,只有講故事,才沒有門檻,我們要通過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的去講述中國故事。
成系列:《中國3分鐘》現在做了200多期,堅持不懈積累了大量粉絲用戶,贏得了一些互動,培養了用戶的閱讀習慣。就像往湖裡扔石頭,扔大的石頭有大水花,水花再大終將會散去,我們不斷扔小石頭,每隔10分鐘扔一個,漣漪就不會決斷,影響力就不會消失。
中國網現在還形成了對外傳播短視頻矩陣:《中國3分鐘》是講中國立場和觀點的英文短視頻評論節目;《Hi,中國人》,這是講中國普通人的故事;《中國範兒》,講中國文化,中國形象。
《中國3分鐘》在香港地鐵交通公司管理的交通工具上都在播放,《中國範兒》已經在南航、國航飛機上呈現。《世相》用新聞,用圖片、文字講人,「新聞,因人而精彩」,2017年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在這基礎上升級加入短視頻做了《幀像》,記錄時代變遷。
等等以上。我們用這種方式,用英文,重實效、有觀點、講故事、成系列,形成一個對外傳播的短視頻矩陣。我們要做的就是盡所能的一五一十擺事實,心平氣和講道理,娓娓道來講故事,立場堅定談觀點,端莊大氣做好外宣工作。
《中國3分鐘》節目也得到了廣州市政府市委宣傳部的認可和支持,我們也和廣州有密切合作,廣州是一個有底蘊、有歷史、有未來、有今天的城市,廣州有豐富的對外傳播資源,廣州市委宣傳部的領導也有能力、有魄力做好廣州外宣,廣州的外宣絕不是寫一兩篇稿子,做一兩個視頻,廣州外宣應該是一個體系,是一個立體的故事,中國網願意和各位一道共同講好廣州的故事,共同講好中國的故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