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風骨與性情

2021-01-0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趙海菱(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本身亦是字字珠璣、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雖不曾入選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但這決不影響它在後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王羲之此文本是為玄言詩集作序,卻拒絕「平典似道德論」,而是以飽蘸深情的筆墨,抒寫良辰嘉會之際自己內心的悲喜交集之感,直言「一死生」「齊彭殤」的虛誕與矯情,反思生命的意義與真諦,字裡行間蘊蓄著「生生」美學的深厚底蘊。

蘭亭雅集 陳雲龍/繪

  《周易·繫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生生之謂易。」陰陽相生,生生不息,此之謂易。獨陽不成,獨陰不長,二者在抗衡與交融中,互相汲取自身賴以成長的滋養。世間一切事物,莫不由其內部剛柔、翕闢、動靜、開合等對立雙方的交感、搏擊和消長而得以形成、發展和變化。這種「生生不息」的思路和視角形成了中國古代哲學獨具特色的本體論及宇宙觀,進而影響並滲透到文藝創作的審美理念之中。

  永和九年(353年)上巳節,以王羲之為首的東晉名流41人齊聚會稽(今紹興)之蘭亭,曲水流觴,即興賦詩。當時的名門望族如王家、謝家、庾家、郗家、袁家、羊家、桓家的代表人物紛紛乘興而來,盛況空前……這些人中,多半都是談玄高手,素喜身託山水而心寄玄遠,「永嘉以來,清虛在俗。王武子輩詩,貴道家之言。爰洎江表,玄風尚備。真長、仲祖、桓、庾諸公猶相襲。 世稱孫、許,彌善恬淡之詞。」臨了,眾人的詩篇結為一集,王羲之為之作序,是為《蘭亭序》。出人意表且難能可貴的是,此序沒有迎合東晉士人的時尚潮流以闡發玄思妙理,而是借作序之酒杯,澆胸中之壘塊,感喟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全文樂與悲互滲、明與暗交疊。一陰一陽,相得益彰;陰陽相和,氣場全開:仰觀宇宙之大是陽,俯察品類之盛是陰;欣於所遇、快然自足是陽,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是陰;高朋滿座、把酒賦詩是陽,年壽有盡、轉眼陳跡是陰;今誦古人文是陽,後吟今人詩是陰……起伏跌宕、一唱三嘆,詞採既富,更兼風骨。《蘭亭序》之基調,時有低回傷感,但自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貫注其中。

  文如其人,王羲之一向清名遠揚,然清而不虛,他更以「風骨」見稱於時:「及長,辯贍,以骨鯁稱。」(《晉書·王羲之傳》) 「羲之風骨清舉。」(《世說新語》劉峻注引《晉安帝紀》)「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世說新語·品藻》)朝中強硬派人物庾亮「臨薨,上疏稱羲之清貴有鑑裁。」(《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父親王曠,富有雄才大略,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姨表兄,亦是當日建議司馬睿移鎮江東從而成就帝業的畫策之人。一代名相王導乃王羲之堂伯。受家風影響,王羲之為政勤勉,事必躬親,方正無私。

  身為修禊盛事的發起人與組織者的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把酒臨風、喜氣洋洋,同時又心事浩茫、千憂百慮,兩股情感激流在胸中交匯、碰撞,才有了千古一序的誕生。《蘭亭序》書法,以「雄秀」與「自然」之風神輝耀千秋,相傳此文乃王羲之在飲酒微醺的狀態下揮筆寫就,事後他曾多次重新抄錄,無奈再也寫不出原來字體筆畫的神韻了,只得作罷。

  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九評價《蘭亭序》曰:「此文一意反覆生死之事甚疾,現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也。」

  自古以來,在我們華夏民族「生生」文化傳統裡,無論做人,還是為文,莫不崇尚「真」與「誠」。如果說,《易傳》僅僅描述了天地「生生」之德,那麼《中庸》則將「生生」之德抽象為「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本意是言行一致、真實無欺,此性恰與天道運行的秩序性相契合:「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蘭亭序》之殊勝之處便在於一任真情實感噴薄而出,不迴避、不含糊,不故弄玄虛或故作超凡脫俗, 「字字從肝肺出」,以一片至誠示人。金聖歎為其至誠之心所打動,遂慨嘆王羲之為「古今第一情種」。

  除了「風骨」,王羲之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其真性情了。當初,與王導同為託孤大臣的郗鑑,家有小女初長成,欲與王家聯姻,「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世說新語·雅量》)郗鑑閱人如川,慧眼獨具,捨棄了那群芝蘭玉樹般衣冠楚楚、彬彬有禮的佳公子們,毫不猶豫地選定了這位坦腹東床的「不裝」少年王羲之,事實證明,他的見識果然不凡。郗鑑的女兒郗璿雅擅書法,有「女中筆仙」之稱。婚後,王羲之與之情愛甚篤,始終如一。晚年,王羲之不無自誇地說:「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八個兒女皆為一母所出,在那個紙醉金迷、妻妾成群的時代,王羲之不愧是江左士族圈中的一股清流。王羲之對聲色犬馬沒有興趣,除了書法之外,他愛鵝成癖。張岱《陶庵夢憶》說:「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王羲之的確是個「一往而有深情之人」,在其流傳下來的尺牘裡,可以看到不少他為妻子病痛懸心的文字記錄:「婦安和。婦故羸疾,憂之焦心。餘亦諸患。」「賢婦大都轉差,然故有時嘔食不已,是老年衰疾久,亦非可倉卒。」「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不僅是對家人,王羲之對朋友也總是以誠相待,語淺情深。據《世說新語·言語》載,南渡之後,名士們「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當時謝安、支道林、許詢、殷浩、謝尚、孫綽、殷仲堪、王濛、劉惔、司馬昱等,皆是清談高手。謝安高臥東山,屢召不就,唯以清談為務,王羲之賞識其才幹,勸勉謝安為國效力:「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瑕給。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後來,謝安之弟謝萬任西中郎將,持節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並肩負北伐大任,王羲之對他驕傲浮華的做派素有了解,遂諄諄告誡他務必處事謹慎、生活儉樸、與士卒同甘共苦:「以君邁往不屑之韻,而俯同群闢誠難為意也。然所謂通識,正自當隨事行藏,乃為遠耳。願君每與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則盡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復何有?而古人以為美談,濟否所由,實在積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對待平民百姓,亦充滿愛心溫情。山腳下偶見老嫗賣扇辛苦,便在每把扇子上書寫五字,令老嫗告訴眾人是王右軍所書,扇子很快被搶購一空。

  宋代書法家米芾曾云:「永和九年暮春月,內史山陰幽興發。群賢吟詠無足稱,敘引抽毫縱奇札。」《蘭亭序》的確是一篇「奇札」,奇就奇在,作者將自己的「生氣」毫無保留地傾注其中,1600多年過去了,字字句句仍然是鮮活生動的。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22日 16版)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他出生於琅琊臨沂的王氏大族,幼年喪父,伯父王敦、王導都是東晉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在這種家族背景以及勢力影響下,王羲之從一出生就過上了尋常人無法企及的生活。
  • 嵊州之精神風骨 王羲之 馬寅初
    「書聖」王羲之愛慕剡中山水而晚年隱居終老金庭,謝靈運、李白、杜甫、朱熹、陸遊等歷代文人墨客,多次來嵊遊歷,留下不少佳句。嵊州也是希冀改變中國命運的當代經濟學家馬寅初的家鄉。嵊州書聖王羲之落筆如雲煙 家訓傳千年‍中國書法是中國藝術乃至中國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 魏晉風骨,散到骨子裡的風流
    所謂的魏晉風骨,其實就是士人階級和統治階級割裂的產物。魏晉風骨代表者,竹林七賢。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就把這種割裂體現的很明確。士大夫是不屑於投奔官場的,在他們看來那是「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割裂的直接影響就是知識分子階級的思想終於不再局限於迫於生計天天研究三從四德,天天糾結于謙恭儉讓,知識分子的思維終於可以劃破天際,思考一些常人難以想像的問題。
  • 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很多字東倒西歪,如何理解其中的美感?
    形成這樣的風格有三個原因:第一、形成方式上的特殊我們都知道王羲之的聖教序其實是當年唐太宗命令懷仁和尚集字而成的。集字的特點就是截取種種作品中的某一個字,然後將這些字組合起來,成為一篇書法作品。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導致字與字之間氣息的不連貫、不通暢的地方。因為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其氣息應該是一致的、連貫的。
  • 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臨摹作品欣賞
    《聖教序》是王羲之行書,又稱《懷仁集王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表彰玄奘法師取得真經,親撰寫文章,由當時的懷仁法師用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集合而成,刻在石碑上,總過程歷時25年,可謂是一篇鴻篇巨製。也正是由此此,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是我認為最難寫的行書字帖之一,這本字帖難寫在兩個方面,一是王羲之的書法技術高超,本來就非常難以把握,比如《蘭亭序》就是一幅這樣的作品。
  •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文/成長新視點王羲之,被譽為「書聖」,是東晉偉大書法家,行書《蘭亭序》被歷代書家尊為天下第一行書。一、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在王羲之學書的漫長過程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是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的,那就是—白雲先生。白雲先生不知何方人士,就像一朵縹緲自如的天上白雲,清齊召南《白雲先生詩》贊道:「無心舒捲雲性情,性情所寄即姓名」。
  • 書聖王羲之的故事
    書聖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像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以黑白二質,用靈動的線條傳達幽深之理,體現玄妙之意,融人生體悟於筆墨渾化中
  • 鐵筆風骨——翟劍鋒鐵筆書法美學賞析
    長期臨習魏晉時期王羲之《蘭亭序》及諸多名帖,得其文人風流氣度;臨習懷素草書《千字文》,得其瀟灑淋漓之氣韻。在其鐵筆與穎毫的心使力運,剛柔相濟之中,逐漸寫出厚重典雅,風骨奇崛,大氣磅礴,滄桑雄渾的筆墨氣勢。翟劍鋒先生的楷書,得顏真卿雄強渾厚,氣勢恢宏的風貌,又有歐陽詢楷書剛勁峻拔,法度謹嚴的戈戟森然之氣象,蘊含魏碑書法的雄渾滄秀的金石氣息,剛健涵婀娜,端莊雜流麗。
  • 王羲之書法全集
    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
  • 王羲之最高明的13個字!
    王羲之《蘭亭序》(馮摹本)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之蘭亭修「拔禊」之禮,舉行盛大的風雅。當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名士們飲酒賦詩,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興樂而書,完成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詩序》,遒媚飄逸,縱橫變化,氣韻完美,雄秀之氣,出於天然。當時王羲之已醉,下筆如有神助,醒後自己也感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原稿終莫能及。《蘭亭序》中20多個「之」字,字字不同,每個字都有每個字的寫法,筆法千變萬化,令後人嘆為觀止。
  • 王羲之書法全集欣賞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 《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
  • 王羲之 · 書法全集欣賞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
  • 王羲之作品全集欣賞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
  • 王羲之這幅字流落日本1300多年,字字血淚,現在終於回國了
    ✔✔王羲之的地位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無可撼動的,這當然不僅是因為歷代帝王和書法家的推崇,更多的是因為其書法的藝術價值之高。王羲之的書法就好比是汪洋大海,後世的書法家就好比是從這汪洋大海當中流淌出來的涓涓細流,無不以其為宗。
  • 央視百家講壇:王羲之的偉大
    書法檔案 : 王羲之的偉大 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
  • 開卷有益:王羲之書法精品欣賞
    《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
  • 王羲之這幅字流落日本1300多年,字字精彩,將情感與書法完美融合
    王羲之的地位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無可撼動的,這當然不僅是因為歷代帝王和書法家的推崇,更多的是因為其書法的藝術價值之高。王羲之的書法就好比是汪洋大海,後世的書法家就好比是從這汪洋大海當中流淌出來的涓涓細流,無不以其為宗。
  • 史上最強,王羲之書法全集
    《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
  • 王羲之東床快婿的故事你聽過嗎 其實坦腹東床也出自這裡
    我們經常形容別人女婿的時候會用到東床快婿這個詞,形容別人性格不做作真性情會說坦腹東床,你知道這兩個成語是出自一個故事嗎?王羲之東床快婿和坦腹東床出自什麼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郗鑑有個女兒,年方二八,名叫郗璿,字子房。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鑑愛如掌上明珠。
  • 短短47個字,出自王羲之侄兒之手
    那麼除了「二王」父子之外,王氏一族還有一位鼎鼎有名的書法大家,他有著媲美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堪稱一代奇才。此人,就是王珣。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琊臨沂人,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書聖王羲之之侄。《宣和書譜》載:「珣三世以能書稱,家範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