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公關界007」(ID:PRCN007),作者:黃毅,36氪經授權發布。
最近,喜茶又因為抽獎抽中了競品的粉絲而登上熱搜,話題是#喜茶又錯付了#,閱讀量達到了7.5億,討論數5.9w,足見網友對喜茶不斷抽獎翻車的喜聞樂見。
但也有網友提出疑問,每次都抽中競品,每次都上熱搜,這難道是喜茶的營銷手段嗎?
在我看來,喜茶每次都砸錢帶著競品上熱搜著實大可不必,而且不少網友確實喜歡用美食來取暱稱,用「烏龍事件」來解釋喜茶接二連三的錯付,其實也說得通。
但今天要討論的,不在於喜茶是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抽獎烏龍」的背後,品牌和競品相愛相殺這件事,帶給品牌的營銷啟示。
就像明星需要不斷靠熱搜維持熱度、增加流量一樣,品牌同樣需要靠營銷來提高曝光量,製造話題度,不時地出現在大眾面前,保證不被消費者遺忘。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新茶飲行業,每個品牌都在使盡渾身解數地進行品牌營銷。
但眼花繚亂的營銷玩法,也會讓人失去興趣。相比之下,脫胎於網絡話題的營銷,則更能激發網友的參與感。所以,我們看到,從3月份第一次抽中茶顏悅色的粉絲開始,喜茶並沒有「家醜不可外揚」地去掩飾、沉默,而是有意、持續地引導話題的討論。
第一次,抽中茶顏悅色的粉絲,面對網友的嘲笑,喜茶委屈地表示:終究是錯付了。
第二次,抽中星巴克的粉絲,喜茶艾特了微博抽獎平臺,索要一個合理的解釋,又委屈又生氣,真是讓人憐愛。
第三次,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喜茶又抽中了coco的粉絲,吃瓜群眾更是炸開了鍋。
這次喜茶直接傷心到無語了,中獎用戶還來不及開心,就跑來安慰官博,表示自己超愛芝芝莓莓,還改了微博籤名:我愛喜茶!!!我是茶茶的死忠粉。
俗話說,官方玩梗,最為致命。抽中競品這樣的烏龍事件,本來就能引起話題討論,喜茶下場和網友一起玩梗,更是激發了網友圍觀、互動的熱情。
無疑,一次又一次的錯付,讓喜茶有了和用戶溝通的話題,建構起了喜茶和用戶持續的、牢固的溝通路徑,不僅助力喜茶引爆網絡話題,不斷登上熱搜,也進一步拉近了品牌和年輕人的情感距離,增強了用戶黏性。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但還有一句俗話,叫不是冤家不聚頭。
對於品牌來說,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搶奪用戶,在營銷廝殺中從不手軟,甚至偶爾還會相互內涵、diss一下。但是,同在一個行業,不可能老死不相往來,偶爾合作共贏才能讓行業有序發展。
縱觀品牌發展歷史,品牌之間的相愛相殺總會被消費者銘記在心。
甚至類似麥當勞和漢堡王、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寶馬和奔馳之間長達數十年的相互battle,已經成了「鎖死」的CP,提到其中一個,就會立馬想到另一個,並貢獻出了很多經典的營銷案例。
比如漢堡王每一次「碰瓷」麥當勞,無論是海報、廣告片還是用戶互動,都會特別強調自己「火烤皇堡」的獨特賣點,為自己的產品打廣告。
去年,漢堡王就利用AR技術,顧客只需使用手機 APP的「AR 掃一掃」功能,對準麥當勞的廣告,就會看到麥當勞被「燒掉」了,而且顧客還能獲得一個免費皇堡的優惠券,簡直是碰瓷和賣貨兩不誤。
之前奔馳CEO退休,寶馬的一支致敬短片,更詮釋了品牌間高級的「撕x」技能。
這幾年,國內品牌之間的相互battle也成了大眾津津樂道的話題。比如騰訊視頻和愛奇藝之間的隔空喊話,就像極了大型小學雞互啄現場。
此前愛奇藝《青春有你2》開播,直接說要吃燒鵝。而騰訊視頻立馬發了一條「獼猴桃挑選小竅門」的微博,告訴網友「爛桃不可吃哦!」
但是,我國對於競爭品牌之間的廣告互黑有著相關的法律約束。
《廣告法》規定,「廣告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廣告不得貶低其他生產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反不正當競爭法》也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誤導性信息,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因而,國內品牌往往不敢正面剛,除了暗戳戳地內涵,更多品牌走起了「甜蜜相愛」的偶像劇路線。
比如美團和餓了麼外賣小哥之間的有愛畫面,就經常在網絡刷屏。
每一次的喜茶錯付,也有茶顏悅色、CoCo都可前來安慰的有愛互動。
甚至連美團也會蹭一下熱度,cue一下餓了麼盒馬每日優鮮。
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品牌之間的跨界組CP營銷,競品之間的相愛相殺帶來的反差感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度,製造話題度。
同時,當平時處於競爭關係的兩個品牌不再腥風血雨,而是難得握手言和,商業互吹起來,這其實更有利於品牌樹立積極正面的外在形象,贏得消費者的好感。
《邏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說過:「魅力,是網際網路世界中的稀缺物資。打造自媒體,就是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體。」
現在的品牌都在努力打造品牌人設,希望用更加人性化、立體化的形象和消費者溝通,贏得年輕人的認可。
不過在我看來,如果想要讓品牌成為一個更加鮮活的「人」,除了外在的人設,則更需要品牌擁有植根於骨子裡的「人格魅力」。這種品牌魅力不是外在「人設」賦予的,而是體現在品牌的處事原則和態度中。
如何處理與競爭對手的關係,就是一個方面。
在網際網路時代,營銷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品牌與競爭對手被夾裹在了一體化的網絡環境中,隨時接受年輕人的比較、評判、監督,品牌的任何一個負面,都可能被無限放大,成為永久的「黑點」。
所以,與其相互撕逼,或者互不理睬,「和而不同」的網絡環境,則更有利於品牌和行業向前發展,也能體現出一個品牌的智慧和魅力。
此前奧迪在朋友圈投廣告,錯投成英菲尼迪廣告的「迪迪事件」中,奧迪的處理就相當高明。其實,這樣一個烏龍事件,本身就引發了不少的關注,而奧迪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這波關注,進一步吸粉。
所以,在奧迪的公開信息中,既沒有表示是否處理相關負責人,也沒有提和騰訊之間的協商,而是把一場投放事故「大事化小」,用「高情商」的品牌智慧,打造出一個出色的危機公關案例,也維護了汽車行業的良好口碑。
再看喜茶第一次抽中茶顏悅色後的回應,同樣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高水準的公關。
「消費者選擇自己想喝的品牌也是一種「奶茶自由」」等文案,喜茶的字裡行間都是對顧客、競品、行業的尊重,甚至還能藉此給自己引流其他奶茶品牌的粉絲。
奧迪和喜茶的這些做法,彰顯出的是品牌的包容、大度,樹立起了品牌作為行業領先者的姿態和佔位,這種品牌智慧和魅力,才能留給大眾更深刻的印象,成為品牌長遠發展的重要基因。
不過,雖然和競爭對手相愛相殺,能夠在話題傳播、形象塑造等方面帶來利益,但這中間的尺度還是要嚴格把握,注意分寸。不然一不小心,可能就是玩火自焚了。
在我看來,品牌想要和競品產生更好的化學互動,需要注意這三點:
要知道,和競品相愛相殺,只是一種營銷手段,並不是真的要去「殺」對方。所以,這其中的度,一定要把握好,切勿惡語相向。
最好的方式,就是像玩梗、開玩笑一樣,用幽默的方式去調侃競品。比如騰訊視頻和愛奇藝之間的互懟模式,就無傷大雅,還能帶來歡樂。
而幾年前京東和蘇寧之間的海報大戰,則因為內容太過低俗被詬病,現在已經不用這樣方式博眼球了。
此外,相殺的同時,也要相愛。對於消費者來說,並不會喜歡一個充滿戾氣、只喜歡撕逼的品牌。只有相愛相殺的cp,才能給用戶不斷製造興奮點,撩撥大眾的情緒點。
也就是說,品牌要和自己旗鼓相當的競品一起組cp,玩營銷。只有勢均力敵的品牌較量,才精彩,才能製造最大聲量的話題。我們現在所記住的品牌相愛相殺案例,幾乎都是如此。
如果一個小品牌,去碰瓷一個大品牌,只能是蚍蜉撼大樹,飛蛾撲火。比如此前茶顏觀色起訴茶顏悅色,得到的是一邊倒的罵聲。
如果一個大品牌去diss一個小品牌,則同樣顯得不夠大氣,甚至會落得欺負弱小的地步,自損形象。
一對能讓人記住的品牌cp,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品牌不停地「營業」,不停地「發糖」,才能聚攏一幫cp粉,甚至還會有cp粉自發地為他們製造話題。
所以,當你決定要和競品相愛相殺,就千萬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要像漢堡王「痴戀」麥當勞一樣,鍥而不捨,方得始終。
當然,如果品牌能成為百搭cp,那就更好了。就好比喜茶通過和多個同行品牌的有愛互動,用「廣撒網」的形式,已經讓用戶對品牌形成了鮮明的記憶點——抽獎錯付。
這種記憶點可以像「汪峰上頭條」一樣成為聯動效應。就像無論哪個明星上頭條,人們都會想到汪峰,今後,無論哪個茶飲品牌搞抽獎,人們可能都會想到博愛的喜茶了。
在如今這樣一個商品琳琅滿目的商業時代,主導權已經到了用戶手中。眼花繚亂的選擇,打破了品牌非A即B的賣方市場局面。
對於消費者來說,可能今天吃麥當勞,明天吃肯德基,後天又吃漢堡王。品牌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只是把用戶固定到自己的城池中,而是如何讓用戶在多元的選擇中,對品牌有好感度,把品牌放在自己的選擇列表。
此時,品牌之間就沒必要是你死我活的地步。與其單打獨鬥,倒不如聯手實現共贏,這樣的營銷可能更事半功倍。
在商業戰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品牌營銷中,有時候化敵為友,也不失為一種絕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