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熱潮席捲華爾街,業內人士:數位化醫療中概股或更受青睞

2020-12-23 生輝SciPhi

2020 年即將收尾,資本市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截至12月16日,美國公司及其大股東通過發行股票創紀錄融資 4350 億美元。彭博匯總數據顯示,這一數字遠遠高於前一個歷史記錄——2014年的 2790 億美元;滬深兩市共有 369 家企業首發上市,合計募資 4504.48 億元(折合 688.13 億美元),較 2019 年增長近八成,創出 A 股 2011 年以來 IPO 募資規模之最。

在活躍的美股市場上,生輝發現了一股與傳統 IPO 不同的力量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這種在之前略顯勢弱的上市途徑,在今年激發了投資者的熱情。

圖|歷年來 SPAC 上市企業數量(來源:SPAC Insider)

根據 SPAC Insider 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 21 日,美股市場合計新上市 243 家 SPAC 公司,募資額高達 813.44 億美元,比前 11 年(2009 年 - 2019 年)的募資額總和還要多。

可以說,SPAC 在 2020 年迎來空前繁榮。過去,在所有板塊中,SPAC 公司在 IPO 的份額只有個位數的百分比,但根據德勤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12 月 16 日,納斯達克、紐交所的 IPO 數量分別為 203 家、43 家,SPAC 公司已接近全年美股上市數量的一半。

SPAC 的勢頭最早始於醫療健康領域之外的科技領域,不過自 2019 年下半年開始,便有不少 biotech 公司期望通過 SPAC 方式上市,一些頂級的生物醫療投資機構也「加入群聊」:

圖 | Healthcare SPACs(來源:Varro Analytics)

比較經典的案例是今年 11 月 20 日,美國掌上超聲研發商 Butterfly Network 公司在官網宣布將與 Longview Acquisition 公司合併,合併後的公司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股票代碼為 「BFLY」,這筆交易高達 15 億美元,是醫療領域本年度最大金額的 SPAC 併購。

圖|部分已宣布 / 完成生物醫藥標的併購的 SPAC 公司情況

不過,相較於美國市場的火熱,中國市場上不僅做 SPAC 上市服務的機構偏少,選擇通過 SPAC 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也寥寥。與傳統 IPO 相比,SPAC 的優劣勢是什麼?哪種類型的生物技術企業更受美國資本市場青睞?針對這些問題,生輝與文銀國際董事長王曉雷、泰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段志亮進行了交流。

什麼是 SPAC?

SPAC,全稱為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中文譯為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也被稱為 「空白支票公司」,是一種在美國市場較為常見的海外借殼上市方式。

圖|SPAC 上市流程(來源:納斯達克官網)

與傳統 IPO 上市不同,SPAC 最短 3 個月就能完成上市,並且可以繞過美國證監會對於企業 IPO 的硬性規定,適合中小企業;SPAC 無需支付承銷費和掛牌上市的買牌費用;並且 SPAC 一般情況下不存在其他原因導致的發行失敗。

「SPAC 公司上市費用相對較低、時間效率普遍較高,SEC 審核流程也相對簡單,最快在 3-6 個月就能完成併購上市。」 王曉雷對生輝說。

與買殼上市不同,SPAC 由投資方自己造殼建立 SPAC 公司進行上市,它可在沒有任何實際業務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 IPO 上市並登陸紐交所或納斯達克,以投資單元形式發行普通股與認股期權組合給市場投資者,從而募集資金;企業 SPAC 不需支付借殼費用;借殼上市需要給原有殼股東 10%-25% 的「乾股」,SPAC 則可購買相應股權;SPAC 的交易量極大,且因為投資者多為對衝基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品牌形象更高,上升空間大。

段志亮對生輝表示,與憑藉技術實力和市場前景進行 IPO 的公司不同,SPAC 的發起人(Sponsor)是 SPAC 公司上市成功與否的關鍵。

通常來說,SPAC 的發起人及管理團隊由 3 名或以上擁有 PE(或併購領域)的金融從業人士以及某一特定行業的知名專家組成,必須擁有良好的信譽保障,可為 SPAC 公司做背書,PayPal 聯合創始人、美國傳奇投資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對衝基金大佬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棒球界傳奇比利比恩(Billy Beane)、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軟銀孫正義、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等政商界知名人士均是 SPAC 發起人。

以李澤楷與彼得蒂爾共同投資成立的 SPAC 公司 Bridgetown Holdings(以下簡稱 「Bridgetown」)為例,Bridgetown 的上市全過程不到 3 個月,以 2.5 萬美元的早期股權出資成本收穫了 5.5 億美元募資。

SPAC 是如何吸引到這麼多的投資者的?

對於一些 biotech 的藍籌股交叉或後期投資者來說,發起 SPAC 似乎是一件不用思考的事情,因為這既能獲得回報,又能獲得有保證的資產配置。

RA Capital 向 SPAC 公司 Therapeutics Acquisition Corp. 投資了 440 萬美元,根據它們的 SEC 文件,後者 IPO 募資 1.18 億美元,現在 RA Capital 擁有 20% 以上的股份;Casdin 投資 1000 萬美元幫助創建了 SPAC 公司 CM Life Sciences,持股 20%,後者 IPO 籌集 3.85 億美元。

待籌集到資金後,SPAC 公司需要在 24 個月以內尋找到感興趣的公司進行併購。若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收購,SPAC 公司則必須將資金退還給投資者並進行公司清盤。也正是因為時間的約束,SPAC 公司普遍具有強大的交易驅動力。

根據《21 世紀經濟報導》統計,截至今年 9 月底,在上市後一直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商業收購的 SPAC 公司中,75% 的公司股價累升幅度不超過 10%;相較之下,在已經宣布了商業收購方案的上市 SPAC 公司中,僅有 26% 的公司股價沒有明顯升幅。

經過上述分析,SPAC 不僅加速了企業上市,還能為發起人帶來豐厚回報,看似近乎 「完美」,但王曉雷與段志亮也從從業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段志亮對生輝說:「由於 SPAC 公司是在 IPO 完成後才尋找併購標的,在這一雙向匹配過程中,SPAC 公司會同時與多家併購標的進行接觸,有的在合併談判中存在不當行為,反而耽誤企業上市。而 SPAC 公司在上市招股說明書中即已列明尋求對特定行業高成長潛力的標的進行併購,因此,標的本身符合 SPAC 發起人的併購預期及偏好至關重要。

「另外,SPAC 公司會傾向於挑選在某一細分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投資標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併購難度,因為好的標的通過正常 IPO 流程上市也不會太難操作。當然,考慮到美國資本市場的體量、成熟度、品牌、上市耗費時間,以及國內有些企業開拓布局海外市場的發展需要等各方面因素,國內還是有一些特定優質企業有通過 SPAC 上市融資的需求。」 段志亮補充道。

王曉雷還提出了 3 點值得關注的問題:「首先,由於 SPAC 的股東有權利在業務合併時要求以現金贖回其股份,所以商討的估值和交易條款要有足夠吸引力,讓足夠多的股東同意留下資金兌換合併後的上市公司股份;其次,SPAC 的普通發行單位通常配有 1:0.5 或 1:1 等的認股權證,這部分懸貨可能對標的公司造成後續的股份稀釋;最後,SPAC 上市最好還是需要經過專業團隊談判,不然估值太低,會導致企業股權稀釋過多或損失原股東的一些利益。「

數位化醫療企業更受青睞?

由於國內尚未有對標的上市模式作為參考,在美國市場風生水起的 SPAC 並未在中國境內得到投資者的充分認可,甚至有一些投資者認為,只有能力不足的公司才會通過 SPAC 模式借殼上市,在傳統觀念上仍存在局限性。

但是,SPAC 模式比傳統 IPO 更加靈活,現有企業股東可留存很大的控股權和絕對控制權,十分適合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金融科技等為代表的資源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企業。

圖|SPAC 公司尋求併購目標到完成併購所需時間匯總(來源:SPAC Insider)

美國知名的生物技術早期風險投資公司 Atlas Venture 的合伙人 Bruce Booth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認為的最理想的併購目標:處於「pre-crossover」階段,在之前的融資中籌集到 2500 萬美元-1 億美元;在未來 1-3 年內有能出重大臨床結果的新產品管線;有強大的科學能力以及經驗豐富的團隊,先導項目有穩定的產品目標和近期的拐點。

王曉雷認為,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在臨床期間普遍存在較大研發資金的需求,也在過往研發中往往存在較多機構股東且未產生一定的現金流,SPAC 的屬性非常符合此類企業,「不僅可以在短期內獲得豐富的現金,還可以在保持企業控制權的前提下避免其他機構股東的過多幹涉。」

具體來看,王曉雷認為,包括醫療保險支付、醫療服務等在內數位化醫療中概股若通過 SPAC 模式上市的話,或許會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認可和追捧,「雖然京東健康現在的港股表現也很不錯,但我們認為如果它通過 SPAC 上市的話,表現或許會更好。」

毫無疑問,SPAC 已經成為上市途徑中的強力候補。在美國,儘管今年完成 SPAC 收購的公司數量不是很多,不過最近大量的專注於生命科學和生物醫療的 SPAC 正在誕生,如果說這些交易被驗證奏效,投資者能有足夠的回報、公司也能募集到足夠的資金,那麼 SPAC 路徑或許可以成為眾多心懷遠智的生物技術公司的選擇。隨著更多中概股開始選擇登陸美股市場,這一模式能否在中國企業中借鑑和使用,還要等待時間的驗證。

參考資料:

https://spacinsider.com/stats/https://new.qq.com/rain/a/20201124A00H2O00https://www.nasdaq.com/solutions/spac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076002392757122&wfr=spider&for=pc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10151421550846_1.pdf?1602836841000.pdf-End-

相關焦點

  • 聚焦醫療數位化 華為醫療物聯網更懂智慧醫療
    就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三屆全國醫院物聯網大會暨中國國際醫院物聯網產品展覽會上,華為基於Wi-Fi6的醫療物聯網解決方案更是受到與會嘉賓的廣泛關注,與會嘉賓也紛紛表示非常希望藉助這一解決方案,加速擁抱物聯網等數位化技術,加快行業數位化轉型,邁向令人神往的智慧醫療未來。
  • 聚焦醫療數位化,華為醫療物聯網更懂智慧醫療
    就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三屆天下病院物聯網大會暨中國國外病院物聯網產物博覽會上,華為基於Wi-Fi 6的醫療物聯網辦理計劃更是受到與會貴客的寬泛眷注,與會貴客也紛繁顯露非常希望藉助這一辦理計劃,加快擁抱物聯網等數位化技術,加快行業數位化轉型,邁向使人嚮往的伶俐醫療來日。
  • 對2021年醫療數位化轉型的五個預測
    根據我所在公司的工作和研究,我們發現遠程醫療就診量整體上增加了50倍甚至更多。在新冠疫情之後的幾個月中,我們看到醫療企業越來越重視通過數位化前端工具來提升在線體驗。也許新冠疫情的最重要結果是其作為一個巨大均衡器所產生的影響。現在,市場更青睞於「數位化優先」的企業,即那些主要通過在線體驗方式(尤其是針對那些非臥床的和低醫療強度需求)提供醫療服務的公司。
  • 大醫院迎來建設潮!僅蘇州就將新增10家三甲醫院!
    蘇州將新增10家三甲醫院本次新冠疫情可以說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建設上的一些短板,後疫情時代該如何建設備受關注,有業內人士推測,後新冠疫情時代,或將迎來公立醫院建設潮。近日,蘇州宣布將新增10家三甲醫院。
  • 又一行業出現「倒閉潮」!曾受投資者青睞,如今成「高危資產」
    又一行業出現「倒閉潮」!曾受投資者青睞,如今成「高危資產」!在過去20年,我國房地產高速發展,只要你敢買房都是賺的,民間更是流傳「一鋪養三代,黃金都不賣」,像大城市一間商鋪一年租金動輒就幾十萬,如果你有幾間商鋪的話,你一年收入至少上百萬,因為那個時候,網購還沒有興起,買衣服之類只能到實體店購買,賺錢是很容易的。
  • 醫療數位化轉型:2021年的5個預測
    數位化轉型諮詢機構Damo Consulting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Paddy Padmanabhan日前表示,他在去年年底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曾指出,如果沒有發生「黑天鵝」事件,2020年醫療數位化轉型將會緩慢穩步推進。Damo Consulting公司主要關注醫療保健企業和數字醫療行業的發展。
  • 智勝科技與醫療,共建數位化創新醫療生態圈
    此次峰會上,武田中國與參會的數位化創新平臺合作夥伴們達成合作意向,攜手共同探索新科技與醫療的深度融合。武田中國與數位化創新平臺合作夥伴啟動構建數位化醫療生態圈武田中國與數位化創新平臺合作夥伴啟動構建數位化醫療生態圈「隨著數位化醫療時代的到來,從疾病診斷、線上隨訪/複診、網上購藥、健康管理,很多圍繞著患者需求的醫療解決方案正在應運而生。」
  • 消費報告:2020「小而美」跟團遊更受青睞
    業內人士認為,其中一些改變可能會對今後旅遊市場的供需產生深遠影響。多家旅行商近日發布的消費報告顯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旅行安全相關服務需求大幅增長、旅行相關產品的預訂提前量明顯縮短、「小而美」的新型跟團遊更受歡迎。
  • 網易、京東…中概股再掀回歸狂潮!網際網路巨頭們為何要逃離美國?
    作者:螳螂 來源:開盤叮叮在瑞幸咖啡被要求強制退市之後,中概股再一次掀起了回歸潮。網易計劃在6月11啟動港股IPO進程,融資規模在20-30億之間。京東則在準備在「618」當天配合購物節宣傳同步赴港上市。重重圍剿之下,中概股們還好嗎?
  • 業內人士探討數位化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創業邦創始人兼CEO南立新表示,過去的十年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十年,新的十年是醫療健康、數位化的時代。到家集團首席公共事務官郎永淳稱,反脆弱最核心的點是做火,得風:每一個企業、創業者都是火,風則是投資人和媒體。火要燃燒得更旺,同時也要藉助更大的風力。他認為,在不確定過程中,需要找到未來10-30年可以確定的東西。
  • 邁瑞醫療成2020年險資調研最青睞公司 海康威視、德賽西威亦頗受關注
    【邁瑞醫療成2020
  • 2020險資投資圖譜:頭部機構成舉牌主力 科技、消費股備受調研青睞
    有業內人士表示,險資對於投資的熱衷與其資金期限較長有關,並認為在政策支持的背景下,險資為平滑自身利潤,在未來將加大對資本市場投資。頭部機構成舉牌「主力軍」近日,和諧健康保險舉牌萬達信息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一事引起關注。而事實上,這只是年內險資「舉牌熱」的一個縮影。
  • 鄧倫的「萌潮廚房」驚豔亮相 九陽這次再創佳績
    近年來,九陽秉承健康和創新的核心DNA,率先引領廚房小家電升級換代,大力推動品牌年輕化,布局全域直播+短視頻,創新營銷玩法,推動數位化轉型,成為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潮牌。「鄧倫的萌潮廚房」火了九陽鄧倫的萌潮廚房吸引大家紛紛前來與鄧倫合照打卡「鄧倫的萌潮廚房」全系列產品受到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其中:
  • 特刊| 數位化時代,如何用AI加速醫療創新?
    【特刊】針對零售、醫療、製造業、金融科技、汽車、房地產科技等重點行業,分享校友企業根據行業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需求,所提供的數據端、客戶端、運用端等各個環節的創新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為您帶來校友企業創始人介紹,他們如何與微軟攜手合作,實現基於微軟雲的聯合銷售的優秀案例。讓我們共同攜手、雲創天下!
  • vankri交易所平臺汽車:企業數位化收購
    《陳述》猜測,受疫情催化,2020年我國企業數位化收購買賣規模有望超過萬億元。            「抗疫」期間,醫療物資企業的復工復產是重中之重。對醫療企業來說,面臨著需求量暴增,快速且高質量完結收購成為一大應戰。
  • 美股巨震之下中概股亦難獨善其身 這些中概股跌得最慘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股的下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難以倖免。Wind數據顯示,2月19日-3月31日,美國中概股整體下跌18.16%,跌幅僅比美國三大股指稍小一些。而具體來看,去年在美上市的多隻熱門中概股亦下跌慘重。
  • 鑫都股份: 迪士尼全系造型橡皮擦全國首發受青睞!
    圖:3D造型橡皮專家鑫都攜迪士尼橡皮擦首次亮相中國市場,受青睞鑫都文創迪士尼系列造型橡皮擦盲盒的全國首發,意味著激活了中國市場文創文具橡皮擦產品線的生命力,進一步豐富了中國青少年的文化精神生活,讓學習和生活更愉悅,將在創意文具橡皮擦領域掀起新一輪消費市場。
  • 歲物豐成,望海康信榮膺「金i獎」兩項大獎 信息化成果為新時代醫療...
    中國醫療信息化迎來爆發潮,望海康信再獲重磅肯定今年以來,在疫情催化下,醫療資源的緊缺和醫療資源因為管理效率而造成的浪費形成鮮明的對比,也讓醫院精益化運營、DRG和DIP改革以及醫療服務效率提升等成為熱議話題。
  • 醫藥數位化營銷受資本熱捧,「諾信創聯」與「優時比」合作切入基層...
    醫藥營銷線上化,這是近幾年來各大藥企的發展趨勢,核心用意是縮減醫藥代表人力成本、以數位化營銷替代人海戰術。今年,這種的數位化趨勢,顯得異常猛烈。近日,36氪獲得的消息顯示,諾信創聯正在加速進入基層醫療市場的步伐 —— 諾信創聯與比利時優時比公司已籤署戰略協議,將數位化的精準營銷傳遞給基層醫生群體。通過此次合作項目,雙方預計將覆蓋廣闊市場約20000位醫生,其中神經科醫生17000位,兒科醫生3000位,從而覆蓋區域內約160萬位患者。
  • 晶片掀起漲價潮,被動原件緊缺,富捷電子引領電阻領域受青睞
    半導體漲價潮正在產業鏈蔓延,正在忙著制定跨年策略的機構,也沒有放過這一投資機會。近期多家機構密集前往相關半導體企業調研,試圖詢問上市公司漲價情況,而不少上市公司已接待了不止一輪調研。而上市公司層面,部分公司直接承認漲價,而部分公司則「猶抱琵琶半遮面」,間接回應漲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