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廣川(今河北省景縣廣川)人,是西漢初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後人尊奉為「董子」、「董聖人」。東漢哲學家王充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董仲舒在世界上最早系統論述「大一統」思想,其論述促成了中國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文化斷代的文明古國,對於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景縣是董子故裡,是「中國董子文化之鄉」,董仲舒的許多故事在這片大地廣為流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景縣人發奮圖強,不斷前行。
目不窺園:董仲舒少年時期學習非常刻苦,常常廢寢忘食。其父在宅園後修了個景致優美的花園,以便他學習餘暇時到花園遊玩,可花園修建了三年,董仲舒除了埋頭讀書,就是找老師研究詩文,居然連看都沒看一眼。這就是《史記》所載:「蓋三年董仲舒不觀舍園」之典故。
下帷講誦:董仲舒學習優良,博學多才,周圍鄉親紛紛把孩子送來讓他教,他說什麼也不當老師,謙虛地說:「我知識淺薄,無法當此重任。」可鄉親們還是不斷的求情。最後,在父母的勸說下,他只好答應下來,但他從小閉門念書,不習慣和學生面對面,於是提出個要求要下帷講誦。就是在講堂前放下一面帷帳講誦。他講課生動形象,學生們都很願意聽,下課時間到了都不願離開,跟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一時名聲大震。不光局限在景州一帶,連山東、山西等地的人也都前來求學。《史記·儒林列傳》載:「仲舒弟子遂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呂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百數。」
舉賢良對策:建元元年,武帝親策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時董仲舒等百人被舉薦人都,武帝悉數召人親加策問,內容皆為帝王治國之要。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對策,講的乃是「天人感應」的道理,說的頭頭是道,當即擊節稱賞,嘆為奇文;然見其言猶未盡,於是單獨召見,復加策問,仲舒援據《春秋》,歸本儒學,詳加對策(史稱「天人三策」),使武帝大徹大悟,心服口服,從此儒家學說在他心中佔了主導地位。
摘編自《景縣六千年》鄧文華編著、《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景縣人》陳潔編著
(景縣融媒)編輯:劉若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