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86 - 最出色名將
作者:李三萬
本文由公眾號老周的深度軍事授權轉載
在規模宏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湧現出了大量戰功赫赫的名將。美國、英國和德國最著名的代表無疑是巴頓、蒙哥馬利和隆美爾。那麼,拋開偏見,這三位名將到底誰更出色?
單就指揮才能而言,筆者認為,巴頓在隆美爾之上,隆美爾則在蒙哥馬利之上。 從整個二戰來說,巴頓沒有打過一場戰役級的敗仗,他對戰德軍的名將凱塞林、巴爾克、梅林津都是贏得乾淨利落,也贏得對手尊重。
▲ 巴頓
比起巴頓,隆美爾就要差一些了。
隆美爾的能力遠不如他的名氣大,關鍵時候總是不在指揮崗位,阿拉曼戰役前他沒料到英軍會發起進攻,回國治鼻炎了,諾曼第登陸他把盟軍的登陸時間和地點都判斷錯了,所以竟然回家給自己太太過生日了。
▲ 諾曼第登陸
另外他也沒有斬落過什麼名將,所以雖然升到了元帥,但含金量並不高,無論戰功還是資歷都還是有所欠缺,希特勒給他元帥,主要因為他不是普魯士軍人貴族出身,可以算是希特勒一手提拔起來的嫡系,自然要多多關照了。
隆美爾也沒有在東線和蘇軍過招,要知道東線戰事之激烈和傷亡之慘烈,都是西線或者北非戰場不能相比的。隆美爾的戰功和聲譽大都是在次要方向的北非戰場上取得,他所指揮的部隊充其量也就一個加強軍,授上將才更為貼切。
▲ 隆美爾晉升元帥,無論戰功還是資歷都有所欠缺
隆美爾是作戰勇猛,戰術也出色,但缺乏大局觀,只能算是猛將而絕非帥才。他信奉老毛奇的「在戰術勝利面前,戰略啞口無言」。他和保盧斯能夠得到元帥的權杖,很大程度上都有鼓舞士氣的因素。
隆美爾在戰術上的光環,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除了隆美爾本身的戰術造詣以外,更多是來自於宣傳,一方面戰時德國的宣傳系統需要造神運動,一方面則是戰後美英方面的過度宣傳。
隆美爾戰時的名氣,除了他在戰術上的能力外,更有希特勒的私心和偏愛,就此意義上說,他更象是宣傳大師戈培爾塑造出來的傑作。而英美戰後對於他的吹捧,其用意不言自明。
▲ 戈培爾
隆美爾作為一個戰術大師,在戰術上也不是沒有問題的。他從法國到北非,確實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精妙的勝利,不難看出他對出奇制勝的熱衷。
雖然後勤,兵力等物質上的不足是制約他的一大問題,但他天生的機會主義性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也使得他在阿拉曼被蒙哥馬利擊敗。
有人說隆美爾在非洲的失敗是因為義大利方面補給不力,實則是因為隆美爾對後勤的忽視。對照檔案資料其實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非洲軍在後勤上的問題,義大利其實沒有多大的錯誤,義大利方面完全能夠維持每日十萬噸補給到達班加西。
但是北非有一個問題,因為從班加西到阿拉曼的補給路線幾乎就是華山一條道,這是一場比拼卡車、運輸機等等從鐵路終點到前線上千公裡距離的拉力賽。卡車備件消耗巨大。
▲ 阿拉曼戰役中的英軍
這一段補給線隨著距離加長,雙方都難以確保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補給線路在空襲面前就更為脆弱。所以結論就是在北非戰場,誰進攻誰吃虧。德軍去北非之前基本上也有這個結論。他們也沒必要在北非打下一個大大的江山,維持現狀就可以。但是隆美爾不是這樣想的……
1941年3月19日在柏林的軍事會議上,主要就是隆美爾闡述自己的非洲計劃。當時總參謀長哈爾德和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元帥基本上達成共識,德軍只能在非洲投入三四個師,特別是德軍已經在做攻擊蘇聯的準備了,不可能對非洲有什麼大的想法。
▲ 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
哈爾德回憶中說:隆美爾宣稱不久後他就會徵服埃及和蘇伊士運河,他又談到德國的東非,我遏制不住自己,發出了不禮貌的笑聲。接著我問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還要什麼要求,他認為還需要兩個裝甲軍。
哈爾德問了關鍵的問題,即使德軍能派出兩個裝甲軍,你怎麼給他們提供補給。
隆美爾回答的賊經典:「這對我無所謂,那是你的事情……。」哈爾德1945年進了戰俘營還會提起這段話,真是氣得不輕。 隆美爾也是死得早,如果他活到戰後在回憶錄裡面和其他德軍高級將領互撕,一定很有趣。
蒙哥馬利的指揮才能與隆美爾不在一個層次上,更沒法和巴頓比了。
在筆者看來,蒙哥馬利根本不會打運動戰和殲滅戰。「市場花園」那一仗更是他軍事生涯最大的敗筆。
▲ 市場花園戰役
在客觀條件充分有利的情況下,蒙哥馬利也僅做到了十則戰之,五則守之,倍則避之。就算對手隆美爾太過兇悍,蒙哥馬利的表現也太過不堪了吧。
在北非他擁有的可不只是兵力優勢,還有地利,以逸待勞,地中海制海權,大部分時間的制空權,充足的補給,準確的情報。但好歹他有自知之明,沒有高估自己,低估對手,所以打起仗來還是謹慎為上,勉強算得上一個稱職的將領了。
▲ 蒙哥馬利
有人說這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我怕孫子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這適用於的情況是利用好自己的優勢資源,穩健的平推過去,不給對手翻盤的機會和空間。
和朱可夫相比,雖然和蒙哥馬利一樣都是贏下了該贏的仗,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兩者還是有所區別。一個是我有優勢我敢打,去爭取主動權。
庫爾斯克贏得難看怎樣,對方跑得掉嗎?勢均力敵的情況,朱可夫就採取保守的防禦戰術,消磨對方銳氣,再積攢力量發動反擊。這才叫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德軍
而蒙哥馬利呢?優勢佔盡也只能相持,更別提大敵之擒了,高下立判,更別提指揮規模和強度不在一個層次上。
蒙哥馬利既不是一個能運用好既有優勢,泰山壓頂碾壓對手的善戰者,也不是靈活運用手中資源,以及之長攻敵之短,局部積小勝,全局滾雪球的閃耀將星。他的成就源於同盟國陣營強大的實力,加上英國陸軍矮子裡拔高個,作為英國陸軍的代表而已,不過一守成之將卻肩負名將之名。
所以綜合而言,巴頓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古德裡安類似,都是指揮大規模坦克集團軍群作戰的高手,是傑出的戰術天才。他就是一個純粹的軍人,是一個為戰爭而生的人。
▲ 古德裡安
這三人的軍事指揮水平應該是巴頓>隆美爾>蒙哥馬利。
- 延伸閱讀 -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potere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