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二戰中被蘇聯擊敗,主要是因為蘇聯的戰爭潛力強大,綜合國力比德國更強。
在蘇德戰場上,曼施坦因的指揮能力絲毫不亞於隆美爾,然而曼斯坦因仍然沒能改變德國一敗塗地的結局。在蘇德雙方巨大的綜合國力差距下,德國在二戰後期的失敗已經無法挽回,並不是一個隆美爾所能改變的。
隆美爾是二戰時期非常優秀的一位指揮官,他的指揮藝術高超,被人們稱為「沙漠之狐」。在希特勒上臺前,隆美爾只是德國軍隊中的一名中層軍官。
希特勒上臺之後,偶然看到了隆美爾寫的《步兵攻擊》這本書,在看完《步兵攻擊》這本書後,希特勒非常欣賞隆美爾的指揮才華,將隆美爾一路提拔重用。
隆美爾也因為這本書成為了一路晉升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法國戰役期間,隆美爾率領的第7裝甲師平均一天行進50英裡,首創了使用高射炮攻擊坦克的戰法,第7裝甲師在戰後被稱為「魔鬼之師」,這種首創式的作戰方式也讓隆美爾成了德軍名將。
法國戰役結束後,隆美爾被派往北非幫助義大利盟友抵禦英軍的進攻。
因為隆美爾被派往了北非對付英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後,隆美爾並沒有參加對蘇聯的作戰。在隆美爾沒有到達北非之前,義大利軍隊已經快要被英軍全殲,義大利作為德國的政治盟友,戰鬥力實在是太差,義大利軍隊在北非戰區幾乎被摁在了地上摩擦了一邊。
隆美爾到達北非後,很快便將戰場的局勢扭轉過來。
在隆美爾出色的指揮藝術下,德國軍隊在北非多次以少勝多,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希特勒為了表彰隆美爾的攻擊,破格提拔隆美爾的軍銜為元帥,給予隆美爾十分高的榮譽。
然而在北非作戰後期,英軍名將蒙哥馬利被派往北非對付德軍,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中被蒙哥馬利擊敗,德國在北非的作戰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蒙哥馬利的到來,成為隆美爾一生中在北非最大的軍事噩夢,他不知道一次次的擊退隆美爾在北非的坦克集群,還讓隆美爾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隆美爾被蒙哥馬利擊敗後,希特勒逐漸冷落了隆美爾。
隆美爾從北非回到德國的時候,正值德國和蘇聯在歐洲戰場決戰的關鍵時期,然後在這個關鍵時期,希特勒卻把隆美爾調到了義大利和法國等地擔任駐軍司令員,沒有讓隆美爾繼續回到前線作戰。
在北非作戰結束後,很多人都評價隆美爾是一個戰術上的天才,戰略上的矮子。
這個評價對隆美爾來說是比較的中肯,對於隆美爾而言,他最為擅長的是獨立指揮軍隊靈活作戰,但是一旦面對軍團作戰的時候,他很容易心慌意亂,失去陣腳。
作為軍事統帥的他,這一點是他最為致命的缺點,隨著德國戰爭的不斷進行,隆美爾雖然成為了一方統帥,但是他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駕馭北非的龐大坦克軍群,以至於在蒙哥馬利進入北非戰場之後,隆美爾屢戰屢敗,退出了北非戰場。
在大兵團決戰方面,德軍最優秀的將領毫無疑問都是曼施坦因。
而在蘇德戰場上,曼斯坦因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績,他曾經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一敗塗地的時候,通過誘敵深入的方式,取得了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重新奪回了戰場的主動權。後來又在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戰敗的情況下,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
然而這些勝利都沒能改變德國失敗的結局,在蘇德戰爭的後期,希特勒也逐漸放棄了希望,將多次觸怒自己的曼斯坦因從前線調回。其實德國一直都不缺乏優秀的指揮官,德軍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的傷亡情況遠低於蘇聯。德軍之所以敗給蘇聯,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蘇聯的綜合國力更強,戰爭潛力更強。即使讓隆美爾、曼斯坦因、古德裡安三人強強聯手,在巨大的綜合國力差距之下,德國也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其實戰爭並非一己之力能夠決定,更多的時候,大家需要的是配合,縱使隆美爾有很多的獨立作戰的軍事天賦,但是在大兵團作戰中,能夠依賴的還是大家的同仇敵愾,萬眾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