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是二戰時期德國著名的裝甲指揮官、戰術指揮官。他最大的特點是善於把握戰機,敢於冒險。應該說隆美爾這個特點很適合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能力,所以在北非戰役中,他給英國人製造了很大的麻煩,以劣勢兵力屢次重創英軍,戰績赫赫。
在北非的輝煌戰績使得他被希特勒封為元帥,並和古德裡安、曼施坦因一起成為二戰德國裝甲兵的三大名將。
另外隆美爾在二戰中主要是活躍在西線和北非。西線德軍的暴行遠遠比不上東線,北非更是一片荒漠,渺無人煙,更不可能犯什麼戰爭罪行了。因此隆美爾在德軍將領裡是屬於比較乾淨的那種,沒有什麼太大的劣跡。
正是因為有能力但是沒有什麼罪行,加上後來隆美爾又捲入了反對希特勒的叛亂計劃,算是和納粹劃清了界限,因此在戰後對隆美爾正面的評價不少。比如邱吉爾就說隆美爾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但是邱吉爾這麼評價隆美爾也有自己的私心在內,那就是強調英國在二戰中的作用。
在一戰前,英國一直控制著世界秩序,是真正的世界霸主。一戰中英國雖然遭到削弱,但是二戰爆發前它依然以世界霸主自居。可惜英國的實力已經不足以支撐這個稱號,在二戰中英國的表現差強人意。擊敗德國主要是靠美國和蘇聯,英國基本是屬於配角。
這個大的失落感英國人當然不能接受,所以英國就要想方設法強調自己的重要性。
二戰裡英國為主角的戰鬥主要有三場:大不列顛空戰、大西洋反潛戰和北非戰役的前半段。英國人在戰後一直反覆強調這三場戰役的重要性。比如像北非戰役中的阿拉曼戰役,英國人就稱之為二戰轉折點之一。
不過實際上北非戰役的規模並不大,特別是前期德國在北非投入的兵力有限,真正戰事擴大還是美國人搞了火炬行動以後,並不具有決定意義。北非戰役前半段只是英國人表現太糟糕,才屢戰屢敗,最後也是靠著絕對的兵力和後勤優勢才壓死了隆美爾,取得勝利。
所以英國人要吹北非戰役首先得誇一下敵人,對隆美爾的評價自然也是非常正面。有點不是我軍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的意思。
但是在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裡,對於隆美爾的評價就沒這麼高了。
在美國參戰以後,隆美爾已經無力對抗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盟軍,除了初期美軍還不適應戰爭時還打了幾個勝仗之外,基本就是一路敗北。特別是諾曼第登陸戰時,隆美爾為了給妻子過生日,離開指揮部私自回家。導致盟軍登陸戰開始以後德軍一度沒有最高指揮官。因此美國人對於隆美爾的評價只是中等而已。
至於蘇軍在戰爭期間壓根就沒遇上過隆美爾,北非戰役的規模對他們來說也不值一提,加上對納粹德國的痛恨,更不可能說什麼尊重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