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為什麼不進攻蘇聯?反而要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2020-12-09 騰訊網

老周

摘要:二戰期間,日本和德國是盟友,在德國進攻蘇聯,特別是在1941年下半年,蘇聯最為困難時,如果日本出兵進攻蘇聯,很可能就會將蘇聯徹底打敗,為什麼結果日本不但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二戰期間,日本和德國是盟友,在德國進攻蘇聯,特別是在1941年下半年,蘇聯最為困難時,如果日本出兵進攻蘇聯,很可能就會將蘇聯徹底打敗,為什麼結果日本不但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說起日本不進攻蘇聯,很多人首先會認為這是日本打不過蘇聯,就像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和蘇軍的衝突,都被蘇軍打得灰頭土臉,所以日本不敢再去招惹蘇聯。

這個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日本雖然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衝突中失利,但都是蘇軍依仗巨大的體量,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才取得勝利,無論是投入的部隊,傷亡,還是各種作戰物資的消耗,蘇軍都是日軍的四倍五倍甚至更多。在一對一的情況下,蘇軍根本就不是日軍的對手。所以,戰後日軍得出的結論就是日軍完全可以以一敵四,之後在東北地區部署的兵力就是按照這個比例來進行的。

而且,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全面進攻蘇聯,戰爭初期,蘇軍連遭慘敗,兵員和裝備損失慘重,僅僅基輔戰役中被俘就超過了60萬人。到了1941年11月,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聯可以說已經危在旦夕,是獲得了日本不會出兵進攻蘇聯的絕密戰略情報,這才從遠東地區緊急抽調部隊馳援莫斯科,最終遏制住了德軍的攻勢。

如果日軍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出兵,蘇聯就無法從遠東抽調部隊來增援莫斯科,莫斯科得不到援軍,必然難以頂住德軍的攻勢。而且日本出兵,兩線作戰對蘇軍的士氣軍心都是極大的打擊。一旦莫斯科守不住,交通樞紐、政治中心的丟失,將對整個戰局產生巨大影響,很可能就此徹底戰敗。

那麼,這樣唾手可得的勝利,日軍為什麼沒有動心,沒有出兵進攻蘇聯?

原因根本不是打不過蘇軍,就算張鼓峰和諾門罕的時候打不過,但在1941年的下半年,蘇聯的局勢就像是一幢搖搖欲墜的破房子,只要輕輕一腳就可以使其轟然倒塌。這個便宜日本為什麼不要?

真正的原因是——資源。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石油、鋼鐵這種戰爭所須臾不能缺少的戰略性原料,基本都依賴進口,當時日本石油和鋼鐵的主要供應國是美國。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資源,和控制更廣闊的市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即便佔領了中國華北、華東大片土地,但中國是個農業國,日本所需要的資源幾乎都沒有,中國當時的主要油田是遠在西北的玉門,鋼鐵在東北還有一些,但東北的鋼鐵產量根本滿足不了日本在戰爭中的消耗。

所以,日本的戰時經濟其實在1939年就已經瀕臨崩潰,到了1941年美國接連對日本實行鋼鐵和石油禁運之後,日本只有唯一的選擇——和英美開戰,這是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唯一的選擇。

而進攻蘇聯的話,從東北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廣袤的西伯利亞,綿延兩千公裡都是貧瘠的荒原,用鳥不拉屎來形容都不為過,沒有石油,沒有鋼鐵,日本想要的資源都沒有,你說日本怎麼可能耗費本來就十分短缺的資源,去進攻這一片不毛之地?這種得不償失的買賣,換了誰也不會做的。

儘管日本也清楚和美國的國力相差懸殊,但日本還是想賭一把,因為不和英美開戰,就只能聽憑積攢的那點石油儲備被慢慢消耗完,如果開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要知道日本向來是有以弱勝強的傳統,甲午對清朝,日俄對沙俄,都是如此。所以,日本也想和美國較量一番,當然像山本五十六、米內光政這樣對美國很了解的人,也知道要戰勝美國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打疼美國,迫使美國接受日本的條件,劃分在太平洋的勢力範圍,贏得體面的媾和對日本來說就算成功了。

但是,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很清楚了,日本徹底戰敗,在這場用整個國家作為賭注的豪賭中,輸得一乾二淨。

其實,日本還有另外一種選擇,事半功倍的選擇,那就是——進攻蘇聯,不過不需要進軍荒涼的西伯利亞大平原,只需要攻佔遠東地區的港口。原因很簡單,從美國西部港口出發,經過日本海,到達蘇聯遠東港口的太平洋路線是美英援助蘇聯最重要的路線,運輸量佔援助總量的47.1%!

一旦佔領了遠東港口,就等於切斷了美英援助蘇聯的生命線,沒有了美英援助的坦克、飛機、卡車,還有

輪胎、高辛烷航空汽油、有色金屬、食品等等,這些基本上都是蘇聯當時自己無法生產或者產量很少的寶貴物資,對於支撐戰爭來說意義重大。

沒有了美英的援助,等於是輸血管被掐斷,蘇聯的處境自然是雪上加霜,再加上日本出兵造成兩線作戰的困境,蘇聯自然無法從遠東地區抽調部隊,還有在軍心士氣方面的打擊,此消彼長之下,蘇聯的結局還真要悲劇了。

而對日本來說,只佔領遠東的港口,所需要付出的資源,或者說成本相對就要小德多,這樣的話,日本還是能夠接受的。當然,如果納粹德國再給日本許諾,打敗蘇聯之後再將高加索油田一定比例的石油給日本,想必日本是一定出兵的。很可惜,當時德國和日本不但沒有這樣的戰略眼光,也沒有密切的戰略協同,說是盟友,卻從來沒有為這樣的戰略配合進行過討論和磋商。

最終,錯過了1941年下半年這個絕好的時機,蘇聯守住了莫斯科,熬過了最困難的時光,進入1942年之後,德國再要想打敗蘇聯,就基本不可能了。至於日本,也只能在1941年12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向著覆滅的深淵一路墜落。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二戰最愚蠢的決策,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一為續命二為翻身
    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推到自己的對立面,真是因為愚蠢嗎?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美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拉到了自己面前。很多人認為這是日本二戰中最愚蠢的一次戰略決策,加速了自身覆滅。
  • 珍珠港事件的背後:是誰把日本的「宣戰」變成了「偷襲」?
    一、「宣戰」變「偷襲」提起珍珠港事件,就不得不提起日本著名的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作為曾經多次赴美考察的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對美國強大的實力是有深刻認識的。所以,他也是日本軍部高層中堅決反對和美國開戰的將領。
  • 日本偷襲珍珠港,為何海軍極力反對?戰後待遇大不同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其所有支持運轉戰爭經濟的資源都嚴重依賴進口,自1937年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圖以一己之力私吞中國的全部利益,這樣無論是在經濟利益還是政治利益上,都嚴重侵犯了歐美國家和蘇聯的利益,所以為了制衡日本西方國家,開始不斷限制對日本資源的出口,以蘇聯為代表的直接利益被觸及者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這是美國給日本挖的坑嗎?
    中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說的一句話。或許歷史上的山本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但他確實有這種感覺,其後戰爭態勢的發展也如他所料,美國在此後不久後參戰,珍珠港事件成為二戰重大轉折點。日本和蘇聯是西太平洋兩個最強大的國家。日本憑藉明治維新迅速崛起,邁入世界一流強國行列。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日本在甲午海戰中打敗北洋水師,獲得巨額戰爭賠款,並迅速吞併朝鮮。在此後的日俄戰爭中,日軍擊敗俄軍,遠東格局就此改寫。雙方的較量並沒有結束,遠東地區成為蘇俄和日本全面對抗的舞臺。
  • 二戰往事: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我們知道二戰對全世界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二戰的持續時間比較長,而且波及範圍廣,更更加讓人懷疑人生的就是二戰中使用的武器都是特別厲害的,先拋開國家之間的損害,就對大自然來說傷害都特別大了。所以說二戰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比較有陰影的,而對於日本當時為什麼會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才引發的被美國投射兩顆原子彈事件呢?其實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日本當年最佳的選擇。我們知道日本是個小國,而且在科技以及資源方面等都要依靠美國,所以美國當然不會這麼便宜日本的。這就引發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根源。
  •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不然也不會被原子彈襲擊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不然也不會被原子彈襲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全球半個世界都捲入進來。這次戰爭,是由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主要軸心國發起的戰爭。最後德國義大利先後投降,日本一直到8月15日才選擇投降。
  • 日本偷襲珍珠港愚蠢?這是它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角度來觀察第2次世界大戰,日本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或許就是偷襲珍珠港了!將美國艦隊直接拉入到太平洋戰場,這給軸心國造成了致命的麻煩。可是就以日本當時的情況來說,偷襲珍珠港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 偷襲珍珠港事件震驚世界,卻也讓日本喚醒了美國這個沉睡的巨人
    一、日本方面的背景日本方面在1939年時,已經開始了對中國和東南亞等國的侵略,並在同時日制訂定接下來的作戰思路,決定在南下和北上之間選擇進攻準備選擇其中之一,掠奪日本短缺的煤炭石油等戰略物資資源。北上就是和德國的想法一致,聯合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
  •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為什麼不見好就收,還要擴大戰爭?
    李三萬摘要:二戰初期,德國和日本都是贏得了一連串的勝利,為什麼不見好就收,還要繼續擴大戰爭,並且和多個國家開戰,像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則是發動偷襲珍珠港和美國開戰?二戰初期,德國和日本都是贏得了一連串的勝利,為什麼不見好就收,還要繼續擴大戰爭,並且和多個國家開戰,像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則是發動偷襲珍珠港和美國開戰?
  • 山本反對與美國開戰,為什麼仍準備偷襲珍珠港?通過實戰獲得認可
    日軍偷襲珍珠港,在整個二戰中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不僅導致幕後的美國參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且拉開了日本「南下」作戰的序幕,更是顛覆了海軍傳統的巨艦大炮理論,以小的代價換取巨大勝利
  • 二戰時期,明明日本打不過美國,可為什麼還要偷襲珍珠港?
    世界對於日本敢於對美國出手,進行偷襲的行為可以說是十分震驚,偷襲珍珠港不僅僅是對美國海軍基地的行動,同時也是美國被激怒,直接參戰的導火線,也是一個引子,引發了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件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這次的勝利使日本軍方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大艦巨炮終結的一戰
    78年前的這天,日本帝國海軍的6艘大型航空母艦在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和3艘大型潛艇的護衛下,悄悄抵達距離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夏威夷不遠的海域。當地時間早上7時,183架日本飛機突然飛臨珍珠港,並對港內的美國海軍艦隊發動了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滅,而日本海軍則創造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大大的奇蹟,這就是著名的「偷襲珍珠港」。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目的是啥?為啥是日本最後最好的選擇?
    珍珠港事件是當時二戰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之一,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以偷襲的方式對美國在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發動了襲擊,隨後這場戰爭迅速把美國拖入二戰,很多人認為,這是日本人非常「魯莽且愚蠢」的一次進攻,對於美國發動攻擊,簡直是加速日本的失敗。
  • 明知差距很大,日本當年為什麼還要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
    按照我們後來的眼光來看,日本在襲擊珍珠港之後,導致美國直接向日本宣戰,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日本在二戰中迅速潰敗。那麼在二戰時期的日本,為什麼在明知差距不小的情況下還要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呢?它怎麼敢這樣做?
  • 日本炸了美國珍珠港,美國為什麼先不打日本,卻跑去打德國
    我們知道,二戰初期,美國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甚至還大量向日本出售軍用物資,大發戰爭財。特別是石油,僅珍珠港事件爆發的1941年前三個月,美國賣給日本的飛機汽油,就比上年增加了131%。所以說,二戰前期,號稱中立的美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斷向資源匱乏的日本大量提供軍工物資,實有幫兇之嫌。
  • 偷襲珍珠港解讀
    研究此次事件的成敗得失,有利於我們了解二戰歷史和今天美日關係之緣,對未來戰爭的偷襲戰也有一定借鑑或啟迪作用。偷襲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灣攻撃)是指由二戰時期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
  • 二戰中,日本如果真的北上進攻蘇聯,蘇聯會滅亡嗎?
    畢竟在兩個方向同時作戰,總比一面作戰要困難得多。  但要說在日本和德國的夾擊下,蘇聯一定就會滅亡,還是有點兒言之尚早。最終還是要看誰能堅持的更久一些。  蘇聯面臨著兩線作戰,德國難道就不是在兩線作戰?  日本如果北上進攻蘇聯,面臨的就不僅僅是兩線作戰,而是多線作戰。日本的處境會比蘇聯還要更加艱難。  一個中國已經讓日本精疲力盡了,日本哪裡還敢再去招惹蘇聯。更何況還有一個美國在等著坐收漁人之利。
  • 偷襲珍珠港,究竟是日本的自大狂妄還是鋌而走險的無奈之舉?
    日軍偷襲珍珠港,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邱吉爾在得知珍珠港遇襲之後欣喜若狂,史達林也十分開心,而希特勒則暴跳如雷,怒斥日本不自量力,惹了不該惹的對手。美國是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其工業產值是西歐多國的總和,而此時的日本雖然也是列強之一,但與美國一比那也是相形見絀。
  • 偷襲珍珠港,為什麼日本人不承認是偷襲?只怪2個意外延誤一小時
    二戰中著名的「珍珠港事件」,亦稱之為「偷襲珍珠港」。讓人好奇的是,為什麼不是「珍珠港戰役」呢?原因很簡單,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並不算是一場戰鬥,在日軍一邊倒的攻擊下,美國人幾乎是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受盡屈辱。 更讓他們難以容忍的是,日本在不宣戰的情況下對美國採取偷襲,這種卑劣的行徑,「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日方對此予以否認,理由是「宣戰書」在進攻前30分鐘已經照會了美方,一切「合理合法」。那麼,真相到底是怎樣回事呢?
  • 二戰,美國比蘇聯實力還要強,為什麼對日作戰反而更吃力?
    二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對日本開戰,但雙方的狀態卻完全不同。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打得的確很吃力。這一點,我們從最終戰果就可以看出來了。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太平洋戰場上日本陸海軍死亡人數超1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