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大器者,必守四戒

2021-02-08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洞見Echo

唯天下之至柔,能勝天下之至堅。

學者張宏傑在《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中說:

「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

其實,曾國藩的人生精進之路,離不開一個「戒」字。

讀懂了曾國藩這「四戒」,我們亦能受益終身。

0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中國古代有句民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意思是,凡是走一步,要看兩步。

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看得更深,走得更遠。

畢竟,世界上沒有所謂的一勞永逸,表面光鮮的東西,往往是鏡花水月,一掬則碎。

很多時候,久利之事、眾爭之地,看似炙手可熱,實際可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戰國時期,秦國軍事強大。

韓國畏秦國,便將秦國一直想侵佔的地方上黨,讓給了趙國。

趙國喜不勝收,將這塊天上掉下的餡餅收入囊中,不料此舉動了他人的奶酪。

不久,秦國大兵壓境,趙國無招架之力,從此一蹶不振,直到被秦國滅亡。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孫子曰: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人都有貪慾和野心,走捷徑是人的本性,縱然火中取慄危險,一不小心就是自取滅亡。

但真正的聰明人,能看到背後的風險與陷阱,於是懂得趨利避害。

曾國藩行軍打仗,就從不走捷徑。

安營紮寨,一向化攻為守,蠶食敵方的區域;

攻城略地,常常以年為計,對敵方圍城慢堵。

這些不討巧的笨方法,卻總能奏效。

曾國藩將此總結為:「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不為久利之事,不往眾爭之地,本質上,說的是人生的長期投資法則:

不走人人都走的巧路,方能避免思維的短視。

畢竟,人生漫漫,泥濘遍地。

唯有腳踏實地,才是凡事不出大錯的硬道理。

02

第二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有一個人修禪訪道,請示師父:「人跟別人的關係到底怎麼樣才叫合適?」

師父和他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別人。」

學生想了想:這意思大概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師父點頭,又說第二句:「把自己當自己。」

學生不解,此時師父道:「堅守內心,不必聽與外界的紛擾。」

兩句話便道出了警世法則:

以己度人,多換位思考,懂得與他人分享好處。自我堅守,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輕易隨波逐流。

正所謂:利不可獨,謀不可眾。

曾國藩一介文人,卻統領三十萬湘軍,將燒了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消滅,正是因為他深諳「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的道理。

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南京前,湘軍打下了關鍵城市安慶。

彼時,曾國藩給朝廷上書,把頭功讓給了胡林翼,將作戰之功讓給了綠營將領多隆阿。

如此大的利益說讓就讓,曾國藩周遭的人,都大為不解。

但曾國藩不多言語,也未聽取別人七嘴八舌,只是將自己的做法一以貫之。

三年後,湘軍直搗黃龍,拿下南京城,曾國藩又把功勞讓給湖廣總督官文。

李鴻章說:「論功則推以讓人,任勞則引為己責;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繼而同僚諒之,終則各省從而慕效之。」

為人處世,很多時候成就他人,便是成就眾人的事業,更是成就自己的事業。

世界上聰明人有很多,有大智慧的卻很少。

很多才士能人成不了大事,無非是捨不得短期的利益,守不住內心的堅定。

利以共享,謀不言眾,這不僅是一種入世的智慧,更是一份出世的清醒。

03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俗話說: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低調行事,從不是壞事。

言語上的勝利,往往給人帶來內心的快感。

殊不知:愚鈍者常炫耀,聰明人多斂藏。

處處都要壓人一頭,過於顯擺自己,很容易惹禍上身。

曾國藩也曾因口舌之禍,讓自己身陷困境。

鹹豐皇帝剛登基時,曾國藩立刻上書諫言,狠批周遭看不慣的人事。

第一次,得到了皇帝的表揚。

曾國藩心下大悅,又多次諫言,後來甚至呵斥起皇帝的缺點。

批評直言道:「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徒尚文飾,不求實際。剛愎自用,出爾反爾。」

這下,不僅得罪了一眾文官,更氣得鹹豐火冒三丈。

曾國藩差點被皇帝治罪,所負責的事務,也全部得不到別人的支持。

幾番朝堂沉浮後,鬱郁不得志的曾國藩讀起了老莊,才明白了自身問題所在:

行事高調,說話炫耀,言語誅心,表面上是強者,實際卻是弱者。

至此,曾國藩處事風格大變,對待別的官員,說話委婉溫和,不再疾言厲色。

之後,曾國藩重新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復出帶兵,更收攬下無數能人才士。

謙遜收斂的作風,便一直被曾國藩作為立身立心的準則。

王陽明說:「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一個為人高調,言語炫耀的人,必然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

為人處世,必須謹記的勸誡——戒自誇,戒炫耀,察人之難,諒人之過,補人之短,揚人之長。

永遠懷著一顆謙遜的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個人,才是為人處事之根本。

一如曾國藩自省的那句:「唯天下之至柔,能勝天下之至堅。」

04

第四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一個惰,一個傲,古今多少人,都栽到了這兩個字上。

很多人在年輕時,都自命不凡,心比天高,可最後偷懶享樂,得過且過,成了大多數人的現實。

古人言:謙以立德,勤以立行。

一個人雖普通,可若苦心勤勉,也能成就不平凡的自己。

曾國藩的「愚笨」,是眾所皆知之事。

年少時,曾國藩在房中背書到深夜,反反覆覆都記不住。

氣得藏在屋裡的飛賊跑出來,將課文通篇背誦了一遍,恨鐵不成鋼的呵斥他朽木不可雕。

左宗棠直言不諱:「才具稍欠開展。」

梁啓超說的更是扎心:「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而「平庸之輩」曾國藩,之所以能翻身,不過是靠兩件事。

其一,是「早起」,一向黎明便起,從不懈怠拖沓。

其二,是「有恆」,每天堅持讀書,從不有過間斷。

曾國藩號為「滌生」,意思是:去掉過去的陳舊,才能迎來往日的新生。

以此激勵自己每日學習,不進則退。

一個出生於普通農民家庭,六考秀才不中的「庸人」,能一躍成為清代中興名臣,更警醒著我們:

除了天賦,勤奮與德行,更可以讓人走向成功。

正所謂:

人生的上限看格局,天資聰慧的人,要謹記謙遜沉穩;

人生的下限看態度,天資愚鈍的人,則要信勤能補拙。

以上,與朋友們共勉。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耐煩之人必成大器
    高在忍,貴在善,凡事不驕不躁,不爭不奪,得意時不狂妄,失意時不悲傷,狂妄者必敗耐煩之人必成大器淮軍創建之初,李鴻章推薦的三個人才仔細觀察完後,曾國藩對如何使用這三人,已經有了成算。他對李鴻章說:「你推薦的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才堪大用。」
  • 曾國藩:成大器者,必須做到「四守」,明白這4個字的人不該平凡
    但是心高氣盛卻屢受打擊,曾國藩有過這樣的經歷。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遭到挫折、不被重用之時,曾國藩開始反思自己。 他終於明白了謙遜的重要性,曾國藩曾言,成大器者必須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誠」,明白這4個字的人不該平凡。
  • 曾國藩: 忠厚的人, 最後難成大器
    曾國藩一生著作等身,大到經邦緯國,朝政軍務,為臣為宦,治學修身,小到日常瑣事,家庭生計,養生之道,事無巨細,無不詳細,在成才成器方面的修養上頗多建樹。他曾談到,忠厚之人往往難成大器,這並不是貶低這種品格,而是提醒人們,忠厚之人往往被限制於這三方面的弊病:第一,目光短淺;第二,墨守成規;第三,優柔寡斷。
  • 曾國藩:忠厚的人,最後難成大器
    曾國藩一生著作等身,大到經邦緯國,朝政軍務,為臣為宦,治學修身,小到日常瑣事,家庭生計,養生之道,事無巨細,無不詳細,在成才成器方面的修養上頗多建樹。他曾談到,忠厚之人往往難成大器,這並不是貶低這種品格,而是提醒人們,忠厚之人往往被限制於這三方面的弊病:第一,目光短淺;第二,墨守成規;第三,優柔寡斷。跳出忠厚弊病包圍的怪圈,離成才成器便更進一步。
  • 曾國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
    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因為在學問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備受後世推崇。讀懂曾國藩的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禮記》上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意思是喜愛一個人而知道其缺點,厭惡而知道其優點。這就是告誡我們,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 曾國藩:「忠厚老實之人都難成大器」,這三個毛病得改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成長功績以及處事之道與逐漸沒落的清政府相比是那麼的熠熠生輝。
  • 曾國藩:受得了三種「氣」,才能成大器
    《格言聯璧》有言:「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現實生活中,越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越懂得對萬事萬物抱以謙虛之心。這樣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驕傲,只會使你落入萬丈深淵;保持謙遜之心,你才能走得更遠。
  • 曾國藩談處世:男人慾成大器,不在能力和金錢,關鍵要悟懂這2點
    在採訪中,曹德旺就說出了自己做事的原則和信仰,離不開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這12字藥方: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什麼意思呢?由此可見,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有著堅韌的意志力,每一天都在超越自我的路上前行。但現實中很多人都想著發大財,卻天天一覺睡到天亮,熱衷於各種娛樂消遣、燈紅酒綠的生活,這樣也註定一輩子碌碌無為。
  • 必成大器的女人面相
    以前,女人縱使再有才華,也只能掩其鋒芒在家相夫教子,現在的女人才華能力一點也不輸男子,假以時日必成大器。什麼樣的女人能成大器呢?必成大器的女人面相是怎樣的? 通過面相能了解,一個臉型方正的人是特別重視朋友,是個講義氣的人,也能讓人們看到她們很大氣的一面,她們的能力是很強的,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有很好的態度,在事業方面容易獲得成功的,必成大器的女人就是這樣的。
  • 曾國藩:男人想要成大器,金錢不是重點,關鍵要看明白這3「戒」
    而如果一個男人想要成大器,那就應該明白,想要成功,金錢不是重點,因為錢總是會花完的。重要的是要注重於方法堅持下去,如果一味的亂闖亂撞到最後只會適得其反。而在這方面很有經驗的曾國藩告訴我們,人生需要做到3戒,想要成為有用之才,希望才會更大,同時自己一生也會少很多疑惑與煩惱,這3戒分別是什麼呢?戒「急」曾國藩曾經說過: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 箴言錄丨大覺璉和尚:為人中正不倚,必成大器
    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有不成器者。《九峰集》【注釋】①圓通訥:北宋圓通居訥禪師。梓州(四川三臺)人,俗姓蹇,名祖印,字中敏。年十一,出家於漢州(四川廣漢)竹林寺。年十七,受法華經試而得度。後依穎真律師受具足戒。
  • 相貌平平,外表普通的星座,格局遠大,必成大器
    那麼在十二星座中的這幾個星座,他們相貌平平,外表普通,其實格局很遠大,必成大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格局遠大,必成大器代表星座:摩羯座、天蠍座摩羯座的人,低調沉穩。做事情很有條理性。平時淡漠的他們只是不希望過多被關注,只想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日後必成大器。在生活中,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著急炫耀。也不要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就損人利己。人生那麼長,幾十年的光陰等著你去過,把目光放長遠一點,看向美好的未來。
  •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六戒」!
    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湘軍創始人。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中興功臣」。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毅勇侯等職,諡號「文正」,後人稱「文正」。他被尊為千年第一完人。閱讀生活中的「六戒」,學會自己的處世之道,才能成為大器。
  • 曾國藩:老實人難成大器?只因3個「致命」缺點,早戒掉早有財緣
    但也可以說,賺錢是屬於精明人的遊戲,老實人往往會因為性格軟弱失去很多機會,所以才有了那句「心軟之人窮一生」,而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認為,老實人很難成大器,就是因為他們身上的這3個「致命」毛病,早戒掉早發達。1、猶豫不決曾國藩:大膽做事,忌瞻前顧後。
  • 城府很深的人,性格神秘莫測,在職場上必成大器
    城府很深的人,性格神秘莫測,在職場上必成大器 城府很深的人,表面內向,內心卻是具有高智慧的人,性格更是神秘莫測,在職場上必成大器。 1.感情不外露,內心真實想法不會顯示於臉上 「喜怒不形於色之人,必成大器」,這句話一點而也不誇張,大智慧的人才會將心態調整得極好,不將內心真實想法外露
  • 曾國藩名言金句
    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 曾國藩一個集立德、立功、立言的大成者,跟著曾國藩學做人
    特別是在[家訓]之中,像是《朱子家訓》、《諸葛亮誡子書》一類的,必是濃縮了人生感悟的精華,歷來處世的經驗教訓,裡面所含的真理成分一定是最大的,因為這是傳給自己後代子孫的,所以每一句話都包含無窮智慧,不會誤人子弟的。作為近代「半個聖人」之稱的曾國藩,在其人生不平凡的經歷中,一定有他獨到之處,所以他說的很多話都有無窮的智慧和人生哲理,細細品來,震聵靈魂,受用不盡。
  • 男人慾成大器,悟透孔聖人的這一天規,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
    男人慾成大器,悟透孔聖人的這一天規,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這一天規出自《論語·微子篇》,原文是「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歟?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強調的是,君子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通俗地講就是:即使無能為力,也要努力為之。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戒掉四個缺點,早晚必成大器
    一個人,想要成大器,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還必須戒掉自身的缺點,《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列出一個人最主要的四個缺點:「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一個人,想要成大器,需戒掉這四個缺點,戒掉一個,也厲害;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也能戒掉這四個缺點,早晚必成大器!
  • 曾國藩:人到四十還想要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建議讀讀這3句話
    曾國藩:人到四十還想要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建議讀讀這3句話拼搏是人生道路的日常,取得成功是人的一生的修煉,自身努力奮鬥人的一生都是要成為了1個更強的人。在複雜多變的當今世界裡,如何修行自身,怎樣更強快速地造就自身,是自身所有人都繞不過的問題。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