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超開賽之後,利茲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次亮相,他們就與衛冕冠軍殺了個難解難分,看的利物浦球迷心驚肉跳;國際比賽日之前,他們又逼平了曼城,與切爾西、熱刺和紐卡斯爾聯並列於歐戰區外圍。對於一支升班馬來說,這樣的開局堪稱完美。
本賽季,利茲聯仍然沿用上賽季徵戰英冠的老班底,陣容實力沒有太大提升。球隊能夠與上賽季冠亞軍周旋到底,所憑藉的是球員們在場上的不懈奔跑以及頑強的逼搶。
前四輪聯賽,利茲聯場均上搶高達42.3次,比該項數據排名第二的埃弗頓足足多出13.5次,上賽季最高的南安普頓也不過是30.9次。
從數據對比來看,利茲聯球員的拼搶絕對稱得上「瘋狂」二字。令人驚奇的是,如此重視拼搶的球隊,場均犯規次數只有8.5次,是英超犯規第二少的球隊。
鬥志頑強、球風文明,這種球隊不可能不招人喜歡。所以,回歸英超的利茲聯剛一亮相,就贏來了球迷們的一致稱讚。
在稱讚的同時,人們對這支球隊還充滿了好奇心——頑強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是,精神力和體能只能算是支撐球隊戰術體系的部分基礎,無論戰術理念多麼先進,若把實現戰術目標全部壓在以上兩點,很難得到理想效果。貝爾薩2002年率領阿根廷止步小組賽,就是極其典型的教訓。
即便貝爾薩對於體能訓練和細節指導十分看重,利茲聯球員也不可能具備逆天的體能。可眼下這支白衣軍團,不是在拼搶,就是在準備拼搶的路上,而他們的體能也沒有出現問題,甚至可以用「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來形容。對此,人們非常好奇,貝爾薩到底是有什麼秘訣,才打造出這支能夠不停奔跑的球隊?
簡單來說,利茲聯的戰術體系,是建立在球員們願意跑、能跑、會跑的基礎上。這其中,「願意跑」是指球員們的態度,「能跑」指的是體能,而「會跑」指的是跑動效率,也就是球員們跑得雖然多,但無效跑動很少,跑多少距離,就要收到多少相應的效果。
顯而易見,「會跑」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支撐球員們展開瘋狂逼搶的關鍵,也是貝爾薩戰術理念的精髓所在。而順著拼搶數據這條線索,由其果推其因,我們或許能夠更為清晰地理解這位阿根廷足球教父的戰術哲學思想。
繼續看利茲聯的逼搶數據。與上搶次數一樣,利茲聯場均24次成功搶斷同樣位列英超第一。不過,他們場均18.3次搶斷失敗同樣是英超第一,不到57%的搶斷成功率僅排在英超第14位,比最高的萊斯特城低了14個百分點。
但這種「量大質低」的情況並不奇怪,每場比賽上搶42次的情況下,若還能保證65%以上的搶斷成功率,這樣的球隊怕是真的要上天。
當然,貝爾薩肯定能預料到這種情況,但他仍然堅持讓球員們全力上搶,而不必懼怕被對手過掉。由此可以看出,貝爾薩著重強調的是球員們一定要積極貼上去,對於逼搶質量的要求則沒有那麼高。
這種安排主要能夠帶來兩大效果,一是能夠逼迫對手犯錯,並以最快的速度將其放大,轉化為自己的機會,這也是利茲聯攻擊球門的主要手段之一。
第二個效果是,即便上搶不成功,也能通過不斷施壓,把對手攆到自己預定的區域,從而實現節奏掌控。
以上圖中的防守為例,雖然利茲球員的上搶最終被門迪擺脫,但正是其長時間的糾纏,讓曼城的幾名接應球員不得不向左路靠攏。門迪完成突破後,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沿著左路繼續向前推進,而利茲聯已經在這一側形成人數優勢,曼城在空間被壓縮的情況下,很難實現進攻提速。
從這一點,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什麼利茲聯的逼搶力度如此之大,犯規數量卻是英超最少——當對手的進攻頻頻被自己攆進小空間內,搶斷也就變得更為容易,根本不需要用犯規來打斷對方的節奏。
以上搶數據為例,艾林和達拉斯是球隊兩翼的主將,也是上搶次數最高的球員,分別達到7.3次和6次,加起來是球隊上搶總數的1/3;而兩人的搶斷成功率均為66%,比球隊的平均水準高出一大截。
這不只是因為艾林和達拉斯的搶斷技術過硬,更重要的是隊友們的空間壓縮效果十分理想,兩人在上搶時可以保持足夠的專注力,而不用再過多地考慮其他問題。
雖說利茲聯的空間壓縮戰術相當成功,但頻繁地上搶對體能的消耗終究還是不小,因此,貝爾薩還制定了兩個配套策略,儘可能地減少體能損耗。
第一個策略是,堅決不讓對手利用場地寬度,避免球隊被對手大範圍地調動。貝爾薩的局部空間壓縮效果的確不錯,但理論上講,這種戰術有一個軟肋,那就是在局部壓縮的時候,另外一側的兵力會相對薄弱,一旦被對手利用,球隊將會非常被動。
為了避免被對手抓住弱側,貝爾薩要求弟子們必須專注於對手的路線選擇,一旦發現對手有快速橫向移動的意圖,那麼附近的球員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予以阻止,或者打亂對手的轉移節奏,為球隊留出時間去填補弱側空間。
在球隊的場均8.2次犯規中,後腰克利赫與中鋒班福德最多,分別達到1.5次和1.3次,這正是貝爾薩讓中軸線球員去阻止對手橫向轉移的直觀體現。
第二個策略是,主動放棄部分空間。儘管能阻止對手利用場地寬度,但球員們的消耗還是不小,所以貝爾薩必須有所取捨,主動放棄一部分空間,減少球員們的跑動。
貝爾薩所放棄的是中路,從這一點,或許你能理解為什麼人們管他叫「瘋子」。中路是球場的中樞地帶,也是每支球隊的必爭之地,可貝爾薩卻認為,中路之所以稱為中樞地帶,是因為它能連接起周邊區域,可周邊空間都被封鎖住,那它的中樞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以上圖的防守為例,羅德裡可以沿著中軸線一路奔襲到前場,可面對正面的封堵,他還是得把球交給邊路過渡,此時利茲聯的局部人數優勢再次顯現,艾林輕鬆將球斷下,並隨即展開反擊。
當然,讓出中路空間也會給對手留出射門機會,但中後衛與後腰的奮力封堵,還是能夠有效保障球門安全——前四輪比賽利茲聯場均封堵射門7次,高居英超第一,這也保障了其他球員能夠專心執行局部空間壓縮計劃。
無論怎麼轉,利茲聯總是人數佔優
這兩條配套措施,就是貝爾薩的對手們所頭疼之處——明明能夠看到可利用的空間,可無論你怎麼轉移,貝爾薩的弟子們總能保證人數優勢,讓你很難找到他們的薄弱環節。
積極襲擾、中軸線對橫向轉移的全力阻止、有所取捨的空間利用,站在球迷的視角,這些戰術合起來,就構成了「無論球在哪一側,都會有利茲聯球員積極上搶」的感官,這正是貝爾薩戰術理念的魅力所在。
當然,貝爾薩的球隊也同樣存在隱患。前4場比賽,隊內有出場記錄的球員共18人,其中累計比賽時間在90分鐘以上的只有12人,白衣軍團的陣容深度如何,尚不明朗;
此外,貝爾薩主動讓渡中路空間,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利茲聯平均每場能給對手留出18.3次射門機會,是英超最多的球隊,這是球隊應當正視的問題。
不過,以利茲聯的整體實力來看,存在隱患也是正常情況,還是那句話,如果能做得面面俱到,這樣的球隊怕是真的要上天了。希望貝爾薩和弟子們能夠繼續保持開局的表現,讓各種戰術理念在英超賽場的碰撞來得更加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