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聲音提出本賽季的英超聯賽可能將會停擺,並且取消本賽季的升降級。這樣一來,人們很容易會把目光轉移到目前排名英冠第一的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利茲聯隊上,一旦流言成真,他們將面臨巨大的損失。
而本賽季利茲聯能在英冠聯賽一眾妖隊中脫穎而出,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給他們的主教練,江湖人稱「瘋子」的貝爾薩。
火爆、直率、睿智,這是貝爾薩一直留給人們的印象,當然,還包括總是蹲著指揮比賽。
足壇歷史長河漫漫,地上一淘全是黃金,或許馬塞洛-貝爾薩先生並不是其中最耀眼的那個,畢竟他沒有拿到過任何世界頂級聯賽的冠軍,也就只有3個阿根廷聯賽的冠軍,唯一算是比較拿得出手的榮耀也就是一枚雅典奧運會的金牌。但正所謂不瘋魔,不成佛,貝爾薩的足球理論與哲學可謂是黃金中的鈦合金,出類拔萃中透漏著瘋狂。
為什麼這麼說呢?時間回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足球歷史上最常用的四後衛打法在足球王國巴西誕生並迅速席捲世界足壇,這是足壇戰術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而在那以後,足球戰術的時代便是屬于貝爾薩的,到目前為止再也沒有一個阿根廷人可以對足球戰術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
他有著追隨烏託邦似的理想主義傾向,如同一個五歲的孩子想像著開宇宙飛船,總讓人覺得有點不合時宜。雖然他以「瘋子」的綽號聞名,但他絕對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
我們可以把他當作是一個不被理解的天才,所以我們才會稱之為「瘋子」,他是瘋狂的藝術家
3-3-1-3,改造空間理論
貝爾薩信奉米歇爾斯的空間理論,他的成名戰術體系——3-3-1-3陣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全攻全守足球變種。
米歇爾斯的戰術哲學認為可以最大化佔據賽場空間的陣型是經典的4-3-3陣型,但貝爾薩正是對這一點提出了質:為什麼非要覆蓋球場上的全部空間呢?
當時足壇最流行的4-3-3與3-4-3陣型雖然能最大限度地覆蓋到賽場上,但是它們對前場邊路的空間的利用都十分的有限。既然如此,覆蓋到這些空間可以理解成一種資源浪費,貝爾薩的觀點正是基於這點提出的。他認為,只要三個拖後的後衛不發生什麼重大失誤,那麼他們理論上是完全可以憑藉人數優勢毫無壓力的在第一時間鎖死對方的前鋒的,這樣就節省了在後場邊路空間堆放的人力資源。
這種陣型便是貝爾薩賴以成名的3-3-1-3陣型,這種陣型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奇葩與瘋狂的。
3-3-1-3陣型可以這麼理解:
首先,前場由1個中鋒、2個邊鋒和1個中場組成菱形的四人進攻分隊,對對方進行壓迫,而防守時則需要4人在第一時間進行前場高位逼搶,如果被對手破解,又要及時後撤輔助防守。
就拿貝爾薩時期的阿根廷國家隊為例,他們的陣型往往是有2個人各佔一邊(一般是索林和薩內蒂),在球隊進攻時就向前推進插上助攻以便策應邊鋒,對手組織進攻時不斷給對方邊路壓力,回防時就後撤到邊前衛或者是邊後衛的位置,這種戰術就需要兩個人上下飛奔,一人負責一整條邊路,看到這裡,你是不是發現了,這種陣型並不缺乏寬度。放手讓邊後衛完全負責邊路的前後區域,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進攻球員放在前場,給對方造成巨大的壓迫,這種瘋狂的戰術正是「瘋子」的標誌性戰術。
索林與薩內蒂,都是能通吃一邊的球員,是3-3-1-3戰術能執行的關鍵
因為這種戰術對後衛的要求極大,為了提高容錯率,貝爾薩一般會在中場布置一名個「閘口」(一般是西蒙尼),在防線前進行掃蕩,由守轉攻時在後場出球組織進攻、控制節奏。
而在前面提到的三中衛體系則一般用於對付使用雙前鋒陣型的對手,而如果對方採用的是單中鋒陣型,貝爾薩一般會改成兩中衛,把多出來的一個人布置在中場。
所以,我們也可以把3-3-1-3看成是4-3-3的變體,這種改變是因地制宜的。
如上圖,在2010年世界盃小組賽智利對宏都拉斯的比賽中,智利在上半場以4-3-3陣型迎戰對手的單前鋒陣型,比達爾和伊斯拉出任兩個邊後衛。
伊斯拉跑動熱點圖
比達爾跑動熱點圖,與現在瓜迪奧拉推崇的內收型邊後衛如出一轍
由上圖可以看出,伊斯拉幾乎踢成了邊鋒的,而比達爾更是直接包攬了智利隊的左邊路。
但到了下半場,宏都拉斯變成了雙前鋒陣型,貝爾薩隨即也進行了陣型戰術的變化調整,擺出了3-3-1-3的陣型:
而貝爾薩在執教畢爾巴爾競技的時期,球隊擁有哈維-馬丁內斯、伊圖-拉斯佩、埃雷拉這三位多面手球員這兩種陣型之間的轉化就更加顯得寫意自如了。
執教畢爾巴爾競技時期3-3-1-3陣型其實用的很少,更多的還是左邊這套433,但兩個陣型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貝爾薩在執教畢爾巴爾競技時期3-3-1-3陣型其實用的很少,更多的還是左邊這套433,但兩個陣型的核心思想是一
壓迫
貝爾薩的戰術之「瘋」,在於他在前場實施的瘋狂的高位逼搶:防守的關鍵在於在儘可能在靠近對方球門的地方把球搶回來,從而把對手的進攻扼殺在搖籃裡。而眾所周知,在前場搶下皮球後就地反擊的威脅會更大。
更可怕的是,貝爾薩的這種壓迫不僅瘋狂,還很有章法,壓迫的核心是上面提到的菱形4人分隊。
菱形4人組對4後衛防線進行壓迫的一種套路
其中一種戰術如上圖所示,在對手的右中衛持球時,我方中鋒馬上上搶的同時切斷他與左中衛的聯繫,而2名邊鋒則切斷對手向邊後衛傳球的線路,本質上就是切斷對手短傳線路的同時逼近持球隊員。
4人壓迫體系迫使對手門將失誤
在那個門將普遍沒有出球能力的年代,這種前場4人壓迫的殺傷力是巨大的,這會讓對手幾乎無法從後場組織進攻,不得不開大腳,此時由於己方的後衛數量往往比對方前鋒多一個,就可以輕鬆地把高空球控制下來。
逼迫門將開大腳,頭球獲得球權
不僅如此,由于貝爾薩的戰術對體能要求極高,為了應對這個缺陷,他還設計了一個絕妙的輪轉體系,前場的6到7個人會不斷交替輪換到第一線對對手進行壓迫,而退居第二線的人就能得到暫時的「休息」,從而使得球隊瘋狂的壓迫得以持續90分鐘。
而如果對手再回撤一名中場協助後場出球,那本方也會再頂上一名中場參與壓迫,這其實是貝爾薩樂於看到的,對手回撤的人越多,己方的防守壓力也就就越小,你要是敢都回撤,我貝爾薩也敢全壓上,這就是他的瘋狂之處。
多達7人參與前場壓迫
上圖可以清晰的看見,壓迫進行時,貝爾薩在後場只留「2+1」名後衛應付對方的長傳球,爭搶對手開出的大腳球,其他人則全部參與前場的壓迫。
前場整體壓迫,3名後衛對付2名前鋒,紅色智利隊3313的陣型十分清晰
當然,前場壓迫總會有失敗的時候,一旦對手後場成功出球,我方就需要利用各種手段延緩對手推進,全體隊員要迅速回撤落位陣地防守。
前場壓迫失敗後,中場不做過多糾纏,迅速落位防守
陷入陣地戰後,貝爾薩用的還是薩基的那一套區域防守,把陣型壓縮,前後最多間隔25米,利用短隊形整體移動進行防守,只是與薩基相比,貝爾薩的隊伍執行起來往往更具侵略性,更多的應用繞前防守,搶下皮球的欲望更強烈。而陣型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是絕對不會用3-3-1-3這種陣型落位防守的,這也體現了貝爾薩的理性、聰明與懂得變通。
陣地防守陣型會有相應變化,不會傻傻的用3-3-1-3的
貝爾薩的這套防守體系,日後被他的弟子西蒙尼在馬競演繹到了極致(迭戈·科斯塔或者格列茲曼為核心的前場4人菱形壓迫,壓迫失敗後落位4-4-2進行陣地防守)。
西蒙尼打造的高位壓迫體系源于貝爾薩,442中兩名邊前衛與兩名前鋒4人組成菱形壓迫體系
但是這套戰術體系也不是沒有漏洞,一般情況下,3名後衛對付2名前鋒爭搶高空球問題是不大的,但是當對手的雙前鋒是個人能力極強的超級球星,如「赫斯基+歐文」時,3名後衛就難免會手忙腳亂,尤其是在主力中後衛阿亞拉受傷缺陣的情況下。
一旦後衛沒有了高空球優勢,貝爾薩這套壓迫體系就會很吃力,而一旦對手前鋒有了高空球優勢,他們就可以放棄地面推進,這樣貝爾薩的高位逼搶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在2002年世界盃的英阿大戰中,頂替阿亞拉出場的波切蒂諾被歐文和赫斯基折磨的夠嗆,忙中出錯送出點球,英格蘭領先後開始死守,最終這場比賽貝爾薩率領的阿根廷含恨敗北,也為最後的小組出局埋下伏筆。
總結
初步了解貝爾薩的戰術之後,當時的一些爭議就不難理解
比如,2002年阿根廷為什麼不徵召裡克爾梅?顯然是因為裡克爾梅的跑動能力不足,不足以完成貝爾薩前場壓迫的要求。
貝隆是當時阿根廷前腰位的最佳選擇,既有跑動能力,可以執行壓迫戰術,又有出色的大局觀足以勝任球隊核心。
不過,當球隊的運作全部集中在一人身上時,就很容易被掐斷,2002年世界盃,貝隆作為球隊進攻核心,其夢遊般的表現是阿根廷進攻無力的根本原因。
02年世界盃上貝隆的迷之操作,這也是他這屆世界盃不在狀態的一個縮影
單核不可靠,雙核也不可靠,那什麼最可靠?是分布式雲計算!簡而言之,就是不設立絕對核心,但每個人都能起到核心的作用。
貝爾薩曾經把自己的戰術哲學總結為4個詞:
「concentración permanente」——始終專注
「movilidad」——機動
「rotación」——輪轉
以及「repenitización」
前三個詞其實都很明確,但最後一個詞「repenitización」直譯為再分配,又應該如何理解?這其實才是貝爾薩戰術哲學的精髓。
那麼貝爾薩的球隊又如何擺脫對組織核心的依賴,依靠「repenitización」實現分布式雲計算呢?
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