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前方「彈幕」越來越大大眾日報記者 戴玉亮
2020-06-20 06:35:2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彈幕文化正在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熱衷於使用彈幕這一網絡文化語言的年輕人也正在形成一個新的群體,即數字新青年——
前方「彈幕」越來越大
6月16日,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上線。該劇開分9.1,堪稱上半年最佳,吊打同類型的所有劇集。該劇在某視頻平臺播出時,在男二號王景春出現的一個鏡頭裡,屏幕上出現了一條評論性彈幕:這完全是電影的質感啊。
在這裡,我們不談《隱秘的角落》,單說目前在各大視頻平臺上流行的一種特殊網絡語言形態:彈幕。請注意,彈幕,應該讀作:dnm,而不是tnm。
從小眾走向臺前
彈幕,這個流行時間不長的中文詞語,指的是在網絡上觀看視頻時彈出的評論性字幕。彈幕(日語稱danmaku),最早源自日本彈幕視頻分享網站niconico。原意是,大量吐槽評論從屏幕飄過時的效果,看上去就像飛行射擊遊戲裡的彈幕,所以niconico的網民將這種有大量吐槽評論出現時的效果叫做彈幕。彈幕的本意是軍事用語:炮火射擊過於密集,以至於像一張幕布一樣。英文稱「BulletHell」(子彈地獄)或「BulletCurtain」(彈幕)。
有人考證稱,2014年起,彈幕從小眾走向臺前,逐漸登上部分主流平臺。用戶可通過彈幕尋找到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其他用戶,搭建有別以往的興趣圈子。在中國,本來只有大量評論同時出現才能叫彈幕,但是隨著誤用,單條評論也能叫彈幕了。國內最先引進彈幕的是AcFun,以及現在紅極一時的bilibili,俗稱B站。現在,彈幕已經成了許多視頻播放平臺的標配,受到了大量年輕人,尤其是90後和00後的追捧。
記者打開B站,點開一部美國經典西部老片《黃金三鏢客》,點擊播放鍵,瞬間一片彈幕砸過來,既像突然一陣強降雨,又像一排子彈橫飛而過。請感受一下:「哇、哇、哇」「音樂無敵了」「齊活!膜拜B神!」「嚇一哆嗦」「捨不得跳過片頭的電影」「三刷!」「他來了他來了,長得和老鷹一樣的那個人」「前方高能!」「長達10分鐘,第一句臺詞」等等,不一而足。
有人將彈幕作了一下分類,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提示型、惡搞型、翻譯型、解說型、問題型、表達情緒型、讚揚型、聯想型、評論型、誤導+提示型等。有媒體學者表示,看似簡單的寥寥幾句彈幕語,卻是無數年輕觀眾在那一刻用自己的方式最想要傳達的感想和力量。彈幕文化正在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熱衷於使用彈幕這一網絡文化語言的年輕人也正在形成一個新的群體——數字新青年。騰訊的經理賀颺說,當下年輕人正在構建出一套全新的語言縮寫體系。
展現自身獨特的社交屬性
記者採訪了兩位從事文化工作的90後網友。網友張大寶說:「之所以喜歡彈幕,第一是陪伴感。大家一起看網劇或網綜時,可以討論某處內容和劇情,發彈幕,產生共鳴。還有很多人抖機靈、拋梗、說段子,讓觀看體驗更有趣。第二是『前方高能』。接下來比較刺激的劇情,比如恐怖、爆笑情節等等,會有之前看過的人留下彈幕,提醒後面看的人,『避雷』或者重點關注。第三是高質量的內容吸引高質量的彈幕。一方面彈幕可以看作視頻的一部分,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另一方面,發彈幕的人可以發表言論,實現一種個人價值,話語權也得到充分表達。彈幕也是可以被點讚的,精彩彈幕會獲得高贊。」
網友劉麗麗認為:「通過彈幕,能學到很多知識。高手在觀眾,有些觀眾的知識儲備很豐富,能夠讓其他觀眾跟著受益。」如果說年紀偏大的人使用社交平臺更多是進行一種信息交換,希望社交平臺簡潔有序,那麼現在的年輕人的社交平臺則更偏向於豐富有趣。年輕人正在通過信息技術展現自身獨特的社交屬性,彈幕文化、各種縮略語恰恰是這樣的體現。
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彈幕本身是視頻內容的良好補充外,很多時候一些視頻裡吐槽的質量遠遠高於作品本身,此外,人們在看視頻時的社交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也是使得彈幕網站紅火起來的原因之一。湖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肖贊軍分析,彈幕是新媒體時代的一種新的視頻體驗方式,能否成為主流還有待觀察。肖贊軍表示,新媒體時代,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動)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新媒體的本質就是善於將以往一對一(如電話)、一對多(如傳統視頻網站)的傳播方式轉化為更加多元、立體的多對多方式。
彈幕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可以給觀眾一種「實時互動」的錯覺。雖然不同彈幕的發送時間有所區別,但是其只會在視頻中特定的一個時間點出現,因此在相同時刻發送的彈幕基本上也具有相同的主題,在參與評論時就會有與其他觀眾同時評論的錯覺。而傳統的播放器評論系統是獨立於播放器之外的,因此評論的內容大多圍繞在整個視頻上,話題性不強,也沒有「實時互動」的感覺。
有學者認為,相比點讚、評論、轉發等方式,彈幕的「共時性」打破了觀眾之間在地域、時間、空間的限制,滿足了年輕觀眾們的即時互動與社交需求。此外,作為刷劇標配的彈幕,實際是對內容的補充和再傳播。彈幕不僅激勵內容創作者進行優質內容的再創作,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內容觀看的趣味性,逐漸成為內容的一部分。
先審後播
如今,彈幕已成為各個視頻網站的標配。各大平臺之所以大力發掘和引入彈幕文化,是因為他們關注到了95後甚至00後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彈幕是這批網絡新生代青年的語言,選擇彈幕便是擁抱這一人數眾多的新生代消費群體。以B站為例,雖然它沒有使用視頻貼片廣告,卻可以設置彈幕池廣告。彈幕文化的盈利模式,也初見雛形。
彈幕齊飛,不會影響觀看質量和效果嗎?80後劇迷張爽說:「我喜歡的劇,一定不開彈幕,即使二刷三刷也不開。但如果劇情比較無聊或者有的情節拖沓,我就會去看彈幕。而且,很多彈幕都是粉絲給自己愛豆搖旗吶喊,這種很討厭。所以有一種說法叫,關彈幕保智商。總之,我看綜藝時喜歡開彈幕,看緊湊的電視劇電影肯定不會開。當情節不吸引你的時候,才會去看彈幕。」
正在讀大學的李青表示:「彈幕,確實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會有很多垃圾。我現在看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時,一般都開彈幕,但是只開1/4(有人開滿屏的,全是字),既不影響觀看,又像有人陪著你一起看。」
當然,也有網友直言反對彈幕:大量的字幕充斥在屏幕上,給觀看視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其中很多評論和吐槽都是言之無物,沒有什麼意義。
有專業人士也表示,由於基於破壞的大量遮蔽性彈幕會嚴重影響需要正常觀看的觀看者,而且會對觀看者的計算機CPU造成極大的運算壓力,尤其特定時間點突發性的大量彈幕更為明顯。所以,如有礙觀看的,觀看者可選擇暫停顯示彈幕或者根據彈幕字眼進行特定屏蔽,而視頻上傳者或管理者也可以對這類幹擾性的字幕予以清除。同時,一些彈幕系統利用腳本語言能提供特定的彈幕形式,如彈幕特定位置出現或消失,控制彈幕彈出速度、彈幕位置等。
無論如何,彈幕文化具有很強的大眾傳播屬性。因此,如何讓新興的彈幕文化健康規範發展,需要各大網站平臺的不斷探索、網友的自律,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規範和治理。
去年,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和《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對短視頻的發布者和平臺方提出詳細要求。其中一大亮點,是將彈幕劃入先審後播的範圍,進行「實時管理」。國家層面對規則的制定,既是對彈幕文化的行為規範,同時也是對彈幕文化的重視和肯定。
肖贊軍說,彈幕歸根結底是一種新的網際網路體驗方式,如果想要成功,必須獲得更多的受眾認可,這也意味著有一定的風險。目前現有的彈幕網站一定程度上已經掌握了先機,一旦這樣的方式被更多的人接受,他們就將佔有優勢。但如果這樣的方式無法被大多數人接受,那麼彈幕網站就只能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凝聚人氣,並接受市場檢驗。
事實上,不僅在動漫和遊戲領域,在劇集、綜藝、電影等領域,彈幕也已成為年輕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作為一種強開放性、強包容性的動態交流媒介,彈幕備受年輕人青睞,彈幕中的熱詞也時常成為流行語。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中,B站的用戶總共發送超14億次彈幕,其中「AWSL」(啊我死了,表示激動)、「淚目」「名場面」等彈幕被評為年度彈幕熱詞。
【來源:大眾報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