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親輔導作業崩潰痛哭:從「母慈子孝」到「雞飛狗跳」,家長如何有效給孩子輔導作業
您為孩子寫作業犯過愁嗎?輔導孩子寫作業您血壓升高了嗎?
俗話說:"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前幾天,一位山東媽媽輔導兒子寫作業的視頻,火爆網絡。
媽媽被孩子氣得,趴在床上崩潰大哭。
孩子也趴在門口,委屈地嗚嗚哭,視頻裡迴蕩著母子倆的陣陣哭聲。
房裡亂七八糟,椅子被摔在地上,可見當時母子倆情緒的激烈程度。
拍視頻的爸爸無奈地說:
「母子倆平時感情很好,但一輔導作業,兩人就打架。」
網友看完視頻,深有同感:
「上次輔導我兒子,也把他打一頓,真的會氣死。」
這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我國上億家長,教育孩子時的焦慮和無奈。
社會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論大事小事,家長都得負責;
但是,即使我們磨破嘴皮,嘮叨無數遍,孩子依舊油鹽不進,根本不聽!
焦慮的家長們,只能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
但是,有效果嗎?
沒有。
有朋友曾崩潰地問我:
「是我有問題,還是女兒有問題,為什麼她就是不聽話?」
是啊,我們能買到最好的書,請到最好的老師,教他們最高明的人生道理。
但孩子不聽、不做,投入再多的錢和精力,教育都不會有效果。
01
其實,孩子不聽話,不是因為調皮,而是父母的大吼大叫。
試想一下:
一個經常發火的朋友,和一個冷靜理智的朋友,我們更願意聽誰的?
肯定喜歡聽情緒穩定的那個人。
孩子也一樣,家長如果經常發脾氣,他們當然不願意聽。
有些家長會反駁:
「我沒發脾氣啊,很耐心地講,為什麼還不聽?」
研究發現,就算只有2歲,孩子也能記住好幾個月前父母的責罵;
也就是說,他們這次的不聽話,是因為我們之前發過脾氣。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被壓抑的情緒,總會以另一種模樣釋放出來。
如果孩子寫作業時,父母忍不住大吼大叫:
「你上課都在幹什麼,老師講過多少遍了?」
「成績這麼差,你還想不想考重點了?」
……
這時,孩子是特別害怕的。
手裡雖然握著筆,但心裡非常抗拒。
即使第二天媽媽很平靜,孩子還是記得她發火時的恐怖模樣。
他的注意力不在作業上,而是在想:
媽媽什麼時候發火?她發火了我該怎麼辦?
長此以往,在這種恐懼中,孩子自然不會聽話。
更可怕的是,小時候父母的吼叫,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
經常被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位回答者,即使成年已久,仍記得小時候被父親吼叫時的感受:
「害怕,內心止不住的戰慄,什麼都聽不進去,想逃離……」
令人傷感的是,這些孩子長大後,無一例外都缺乏自律、不夠自信、情緒敏感;
甚至有的人奮鬥多年為公司突破難題,面對升職機會時,卻不敢接受,白白錯失良機……
所以,只有父母管理好情緒,孩子真正聽話,教育才能開始。
02
當然,我們都想好好說話,誰都不願發火。
只是生活壓力巨大,孩子又總讓人崩潰,情緒一上來,真的很難忍住。
這時,與其強行壓制,不如適當的放一放,放棄「孩子應該一講就懂、一學就會」的不合理預期,提醒自己不必過於著急。
一項研究表明,大腦中產生各種情緒的部分很早就發育成熟了,所以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喜怒哀樂的情緒。
但對情緒進行管理、抑制和分析的部分,即掌管理智部分的「理性腦」腦區,要到20歲以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與孩子相比,父母作為成年人,「理性腦」已經完全發育成熟,應該有控制和處理自身情緒的能力。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其實是不同量級的兩個對手在較量。
既然父母處理情緒的能力更強,理應擔負更多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而不是任由自己情緒的洪水泛濫成災,淹沒了孩子的情緒表達。
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理性解決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完成作業是一項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也是一個不斷出錯和糾錯的過程。
對知識理解有偏差、做錯題時,孩子也非常著急,如果此時父母大吼大叫,孩子就會更加急躁、不知所措,久而久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此時,家長應該學會暫時接納孩子的情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緩衝期,等雙方平靜下來,再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出在哪裡,應當如何解決等。
如此,家長不用大吼大叫,孩子也容易接受。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的身上發現了一種「習慣性愚蠢」的現象。
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並因此喪失自信心,產生無力感,堅信自己就是「愚蠢」的,他人也會覺得他們「越來越笨」。
生活中,家長一些不經意的做法和壞習慣,就像是為孩子「套」了一個罩子,將孩子一步步推向「越來越笨」的境地。
因此,家長不可對孩子冷嘲熱諷,要靜待花開,以肯定和激勵為主,堅定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自己也應當有所成長。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儘量不吼不叫,努力成為「溫柔父母」,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和孩子好好溝通交流。
END
配圖 / 源於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