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15:39:58
立秋
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認為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2017年立秋時刻為8月7日15時39分,是晚立秋,按老話,今年立秋以後是不是還要熱一段。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代表寓意:秋季開始,暑去涼來
氣候特點:天氣逐漸涼爽,秋老虎
風俗活動:曬秋節、秋忙會、貼秋膘
風俗食物:西瓜、四季豆、辣椒
三 候: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養 生:以養收為原則
立秋三候
涼風至:立秋之日「涼風至」,「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
白露降:後五日「白露降」,「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
寒蟬鳴:再五日「寒蟬鳴」。「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應是蟬們秋涼後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悽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
立秋習俗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一些地方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裡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立秋時節,這樣養生
立秋之後,暑去涼來,但炎夏酷熱仍未消,天氣逐漸轉向乾熱,早晚涼爽,白天悶熱。此時,人易倦怠、乏力,清熱消暑要繼續,但相對炎夏要有變化。
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另外,肺盛之時易影響肝,而肝主情志,疏洩氣血,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可通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立秋後,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就開始變得清涼起來,因此,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繁感冒。專家提醒,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儘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
立秋後,溼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鍊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鍊;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溼熱中不宜運動過於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