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催生出了5G、AI、雲計算、無人駕駛等種種行業,行業雖不同,但都需要晶片作為驅動。在晶片領域,我國其實並不算落後,華為海思,聯發科,都能稱得上是美國領頭晶片企業的競爭對手。但是在晶片製造領域,確實與採用美國技術的臺積電、三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靈魂人物辭職
在國產晶片製造企業中,中芯國際是內地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市值高達4260億元,承載國產晶片打破美國晶片技術壟斷的希望。早在2019年,中芯國際就突破了14nm工藝晶片的量產,同時,目前等效7nm工藝的FinFET N+1工藝也已經進入到了客戶導入階段,並在短期內有望實現小規模量產,而這與中芯國際的靈魂人物梁孟松有著密切的關係。
提到梁孟松,這可是國產晶片的功臣,在2017年之前,中芯國際的晶片工藝還處於28nm階段,梁孟松的加入,讓中芯國際從28nm發展等效7nm的N+1工藝,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完成了一般公司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任務。然而就在緊要關頭,中芯國際內部卻出現了「人事變動」!
12月15日,中芯國際宣布蔣尚義為公司第二類執行董事、董事會副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隨即梁孟松提交辭呈,宣布離開中芯國際,給出的原因也很清楚「沒有受到尊重,沒有徵求個人意見」,因為蔣尚義與梁孟松之前同時在臺積電任職,並且為上下級關係,雙方在技術規劃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主張,而蔣尚義的入職,必然會打破梁孟松原有的晶片計劃。梁孟松的辭職,對於中芯國際、甚至國產晶片行業來說,確實是一大損失。
10nm晶片被卡脖子
12月20日晚,中芯國際又迎來了「壞消息」,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這也意味著,不管在晶片製造設備,還是在光刻材料等方面,中芯國際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中芯國際不設計晶片,也不做5G運營業務,但還是沒能避免美國延續了對中國科技企業打壓的做法。針對上了美國的「實體清單」,中芯國際也正式做出了聲明「10nm及以下先進工藝將會有重大不利影響!」
在我們面臨高端晶片被卡脖子的現象,雖然蔣尚義的能力不在梁孟松之下,但面對著美國方面的卡脖子,如何引進人才,如何使用人才,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在這點上,還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有遠見!
要知道,華為全球員工數量近20萬,研發人員佔比50%左右,龐大的團隊,卻很少出現人才的流失,同時還在全球不斷招納物理學家、化學專家,少年天才等。任正非表示「避免行政管理團隊的權力過於壟斷,賦予專委會一定的人事權」,也就是說,在人才管理方面,並非一定要聽從董事長的,也要尊重專家的評價和意見。而中芯國際則出現了一個問題,董事長的權力太過於壟斷,副董事長及研發靈魂人物梁孟松完全不知情,這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知道,晶片的製造不僅需要長期以來技術的積累,更需要晶片製造人才。光刻機巨頭ASML曾公開表示「即便公開光刻機的全部圖紙,別人也模仿不了!」並不是ASML對其他晶片企業的「恥笑」,而是晶片的製造,並不是完全體現在製造零件方面,而是在於零部件的組裝、校準,精度及良品率的提升,而在這些過程中,人才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
當然,我們也希望蔣尚義能順利接下來,希望中芯國際依然能扛起起國產晶片的大量,繼續朝著7nm、5nm工藝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