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前篇請點擊閱讀:《拉夏貝爾:失意H股、敗陣A股》、《森馬服飾:海外資產並表何太急?》
缺乏對海外品牌生存的環境認識、缺乏對海外品牌管理經驗和能力、急於財務並表以提振公司股價,特別是將被併購的虧損性海外品牌資產「孤懸」於外,不對其積弊進行改革,導致了*ST拉夏與森馬服飾國際化戰略最終折戟。
來源 | 《經理人》雜誌 本刊記者 | 左秦
中國服裝企業是否還要繼續國際化?國際化模式有很多選擇路線和參考模式,從當下的國際經濟環境、自身的能力來看,「輸入型國際化」還是相對適合中國的服裝企業,也就是,不尋求對海外品牌的全盤買斷,而選擇購買代理權,或者僅買斷海外品牌在亞洲、中國市場的經營和使用權。這種模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杉杉之於日本伊藤忠社、安踏之於義大利的斐樂(FILA),特別是後者更值得學習和模仿。
來源/官網
為什麼在國內服裝行業的品牌建設中,已經做大、做強的*ST拉夏和森馬服飾,通過併購海外時裝品牌,試圖形成自己的國際化品牌矩陣,會如此失敗?到底應該如何反思中國服裝企業的國際化呢?
過去20多年來,與中國的家電、重工、網際網路等行業的相關企業實現國際化相比,作為傳統中國服裝業,特別是成衣時裝公司,幾乎沒有一家實現真正的國際化。實現國際化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品牌全球化。很遺憾,至今沒有一例。
這種情況和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額完全不成對等。以2019年的公開數據為例,去年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為2965.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718.9億美元、進口額為246.6億美元,儘管受全球貿易印象,出現了雙降,但仍為全球第一。不過,客觀看,我們在成衣出口的價格溢價方面,不見增長,原因就是國產時裝品牌沒有國際競爭力。
從*ST拉夏和森馬服飾兩家上市公司的市場經營數據可見一斑。按去年表現來看,*ST拉夏海外市場收入為9.97億,僅為公司所有市場收入的13%,而森馬服飾海外市場收入為30.29億,也僅佔公司所有市場收入的15.67%。
為了提升公司海外市場佔比,兩家上市公司均採取了直接對海外時裝品牌的收購行動,但結果均沒有達到預期,結果是,*ST拉夏賣掉海外品牌,重新回到原點,而森馬服飾儘管將海外品牌繼續留在了公司體系內,但卻從上市公司中剝離。
*ST拉夏和森馬服飾所謂的國際化戰略,值得反思:
首先,缺乏對海外品牌在當下生存環境的認識。必須清楚認識到,由於自己的成長是從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開始的,因此,公司長期經營中,沒有積累過,以及根本不具備管理一個國際品牌的經驗,更缺乏對國際品牌和市場的文化洞察。更重要的是,對於海外,特別是當下的歐美經濟環境,中國企業需要清醒的認識和進行風險判斷。
其次,缺乏對海外品牌管理經驗和能力。海外品牌均是出現虧損、經營難以持續的情況下,才賣給*ST拉夏和森馬服飾,而從*ST拉夏和森馬服飾表現來看,一方面沒有對海外品牌公司進行管治,基本仍留任對方的高管,同時繼續保持對方在海外的經營獨立性,這就導致海外品牌公司只是換了老闆,根本沒有對內部積弊進行改革。
最後,急於財務並表。*ST拉夏和森馬服飾均以上市公司身份實現對外併購,併購後沒有選擇先在「體外」進行觀察和經營,而是急於併入上市公司財報。儘管,短時期內有助於提升公司股價,但長期來看,由於未能解決海外資產的虧損問題,因此嚴重影響、拖累上市公司業績。
那麼,中國服裝企業到底如何進行國際化?國際化模式有很多路線和參考模式,從當下的國際經濟環境、自身的能力來看,「輸入型國際化」相對適合中國的服裝企業,也就是,避免一次性投入巨資,去對海外品牌進行全盤買斷,而應該選擇購買代理權,或者僅買斷海外品牌在亞洲、中國市場的經營權。這種模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杉杉之於日本伊藤忠社、安踏之於義大利的斐樂(FILA),特別是後者更為典型。
斐樂是安踏在2009年從百麗手裡耗資6.5億港元收購的一份義大利服裝品牌的資產,根據當時的併購內容,安踏獲得斐樂後,僅限斐樂大中華區(包括新加坡)的商標權和運營業務。當時的斐樂年虧損3000多萬。如今,斐樂在安踏品牌體系中,不僅成為了第二大貢獻來源,而且有待在業績上反超安踏主品牌。
2019年,安踏總計實現收益約339.28億元,其中安踏品牌貢獻約174.5億元,同比增長21.8%;斐樂品牌貢獻約147.7億元,同比增長73.9%。而在10年前,安踏收購斐樂時的2009年度,斐樂僅為安踏貢獻1841.7萬元的收入。
另外,從毛利率(利潤結構核心指標之一)方面看安踏體育2019年整體毛利率為55%,其中,安踏主品牌的毛利潤為41.3%,而斐樂的毛利率高達70.4%。可見,斐樂已經成為安踏集團的新增長引擎,目前的營收佔比為43.5%。按照現在的增速,斐樂有望在2020年超越安踏主品牌,成為安踏集團的「現金牛」。
從市場布局看,截至2019年底,安踏品牌門店數量從剛收購時的約60家(含香港10家),上漲到了2019年中的1788家(含中國大陸、港澳及新加坡的FILA及FILA KIDS門店;2017年,FILA還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家門店,開始向海外拓展市場)。
因此,「安踏-斐樂模式」這種「輸入型國際化」案例,給包括*ST拉夏和森馬服飾在內的中國大部分服裝企業,提供了一個國際戰略、策略方面的經驗和基本遊戲規則。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本文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文的內容和意見僅反映基本判斷,不保證所包含的內容和意見不發生變化。本文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徵價。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證券買賣建議。本文不對通過此種途徑獲得本文所引起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