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斐樂」的 「輸入型國際化」

2020-12-11 經理人雜誌

本文前篇請點擊閱讀:《拉夏貝爾:失意H股、敗陣A股》、《森馬服飾:海外資產並表何太急?》

缺乏對海外品牌生存的環境認識、缺乏對海外品牌管理經驗和能力、急於財務並表以提振公司股價,特別是將被併購的虧損性海外品牌資產「孤懸」於外,不對其積弊進行改革,導致了*ST拉夏與森馬服飾國際化戰略最終折戟。

來源 | 《經理人》雜誌 本刊記者 | 左秦

中國服裝企業是否還要繼續國際化?國際化模式有很多選擇路線和參考模式,從當下的國際經濟環境、自身的能力來看,「輸入型國際化」還是相對適合中國的服裝企業,也就是,不尋求對海外品牌的全盤買斷,而選擇購買代理權,或者僅買斷海外品牌在亞洲、中國市場的經營和使用權。這種模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杉杉之於日本伊藤忠社、安踏之於義大利的斐樂(FILA),特別是後者更值得學習和模仿。

來源/官網

為什麼在國內服裝行業的品牌建設中,已經做大、做強的*ST拉夏和森馬服飾,通過併購海外時裝品牌,試圖形成自己的國際化品牌矩陣,會如此失敗?到底應該如何反思中國服裝企業的國際化呢?

過去20多年來,與中國的家電、重工、網際網路等行業的相關企業實現國際化相比,作為傳統中國服裝業,特別是成衣時裝公司,幾乎沒有一家實現真正的國際化。實現國際化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品牌全球化。很遺憾,至今沒有一例。

這種情況和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額完全不成對等。以2019年的公開數據為例,去年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為2965.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718.9億美元、進口額為246.6億美元,儘管受全球貿易印象,出現了雙降,但仍為全球第一。不過,客觀看,我們在成衣出口的價格溢價方面,不見增長,原因就是國產時裝品牌沒有國際競爭力。

從*ST拉夏和森馬服飾兩家上市公司的市場經營數據可見一斑。按去年表現來看,*ST拉夏海外市場收入為9.97億,僅為公司所有市場收入的13%,而森馬服飾海外市場收入為30.29億,也僅佔公司所有市場收入的15.67%。

為了提升公司海外市場佔比,兩家上市公司均採取了直接對海外時裝品牌的收購行動,但結果均沒有達到預期,結果是,*ST拉夏賣掉海外品牌,重新回到原點,而森馬服飾儘管將海外品牌繼續留在了公司體系內,但卻從上市公司中剝離。

*ST拉夏和森馬服飾所謂的國際化戰略,值得反思:

首先,缺乏對海外品牌在當下生存環境的認識。必須清楚認識到,由於自己的成長是從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開始的,因此,公司長期經營中,沒有積累過,以及根本不具備管理一個國際品牌的經驗,更缺乏對國際品牌和市場的文化洞察。更重要的是,對於海外,特別是當下的歐美經濟環境,中國企業需要清醒的認識和進行風險判斷。

其次,缺乏對海外品牌管理經驗和能力。海外品牌均是出現虧損、經營難以持續的情況下,才賣給*ST拉夏和森馬服飾,而從*ST拉夏和森馬服飾表現來看,一方面沒有對海外品牌公司進行管治,基本仍留任對方的高管,同時繼續保持對方在海外的經營獨立性,這就導致海外品牌公司只是換了老闆,根本沒有對內部積弊進行改革。

最後,急於財務並表。*ST拉夏和森馬服飾均以上市公司身份實現對外併購,併購後沒有選擇先在「體外」進行觀察和經營,而是急於併入上市公司財報。儘管,短時期內有助於提升公司股價,但長期來看,由於未能解決海外資產的虧損問題,因此嚴重影響、拖累上市公司業績。

那麼,中國服裝企業到底如何進行國際化?國際化模式有很多路線和參考模式,從當下的國際經濟環境、自身的能力來看,「輸入型國際化」相對適合中國的服裝企業,也就是,避免一次性投入巨資,去對海外品牌進行全盤買斷,而應該選擇購買代理權,或者僅買斷海外品牌在亞洲、中國市場的經營權。這種模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杉杉之於日本伊藤忠社、安踏之於義大利的斐樂(FILA),特別是後者更為典型。

斐樂是安踏在2009年從百麗手裡耗資6.5億港元收購的一份義大利服裝品牌的資產,根據當時的併購內容,安踏獲得斐樂後,僅限斐樂大中華區(包括新加坡)的商標權和運營業務。當時的斐樂年虧損3000多萬。如今,斐樂在安踏品牌體系中,不僅成為了第二大貢獻來源,而且有待在業績上反超安踏主品牌。

2019年,安踏總計實現收益約339.28億元,其中安踏品牌貢獻約174.5億元,同比增長21.8%;斐樂品牌貢獻約147.7億元,同比增長73.9%。而在10年前,安踏收購斐樂時的2009年度,斐樂僅為安踏貢獻1841.7萬元的收入。

另外,從毛利率(利潤結構核心指標之一)方面看安踏體育2019年整體毛利率為55%,其中,安踏主品牌的毛利潤為41.3%,而斐樂的毛利率高達70.4%。可見,斐樂已經成為安踏集團的新增長引擎,目前的營收佔比為43.5%。按照現在的增速,斐樂有望在2020年超越安踏主品牌,成為安踏集團的「現金牛」。

從市場布局看,截至2019年底,安踏品牌門店數量從剛收購時的約60家(含香港10家),上漲到了2019年中的1788家(含中國大陸、港澳及新加坡的FILA及FILA KIDS門店;2017年,FILA還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家門店,開始向海外拓展市場)。

因此,「安踏-斐樂模式」這種「輸入型國際化」案例,給包括*ST拉夏和森馬服飾在內的中國大部分服裝企業,提供了一個國際戰略、策略方面的經驗和基本遊戲規則。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本文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文的內容和意見僅反映基本判斷,不保證所包含的內容和意見不發生變化。本文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徵價。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證券買賣建議。本文不對通過此種途徑獲得本文所引起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斐樂屬於安踏?斐樂是哪個國家的品牌?
    前段時間才知道斐樂被中國安踏給收購了,小編瞬間周震南了。因為斐樂在韓國簡直就是大白菜價格,就拿破壞者2來說,國內1000多,韓國標價69000韓元,再趕上個活動,400就能拿下了。因此,小編一直以為斐樂是韓國的品牌,我相信小朋友都有同樣的疑惑,那斐樂是哪個國家的品牌呢?
  • 為安踏帶來147.7億元營收的斐樂FILA,你猜是哪國品牌?
    財報顯示,2019年安踏體育營收為339.3億元,同比增長40.8%,利潤大86.9億元。斐樂(FILA)品牌營業收益達147億元,實現淨利潤40.2億元,安踏體育營收數據增長的背後,斐樂(FILA)的拉動力不容忽視。值得注意的是,斐樂(FILA)品牌的毛利已達到104億元,更是較安踏主營品牌72億元高出足足32億元。
  • 斐樂是安踏旗下品牌這事,還有人不知道?
    雖然肖戰的斐樂FILA代言沒有官宣,但前些天有網友拍到地廣直接鋪起來了。其實肖戰代言斐樂的話,倒是一點不意外。早在去年開始,肖戰出席活動,造型中就經常出現斐樂的單品。或許是考慮到「227事件」的影響,品牌省去了官宣的流程,直接鋪地廣,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 安踏與斐樂,差的只是那塊心理作祟的「標」
    一則關於斐樂衣服掉色的質量投訴讓安踏與斐樂成了這兩天的關鍵詞,本來只是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的事件卻因斐樂是安踏旗下品牌而鬧得沸沸揚揚,頗讓一些人「恍然大悟」。「原來斐樂已經被安踏收購了,怪不得質量變差了」、「安踏這是在拿國產品牌欺瞞消費者」、「以為是進口高端品牌,原來是國產低端貨」等等的評論不絕於耳。真讓人有種哭笑不得之感,斐樂大中國區的商標、業務及權益早在2009年就被百麗國際轉售給了安踏集團,難道大家今天才知道嗎?
  • 安踏:左手主品牌 右手斐樂 虧損5000萬的其他品牌何時起飛?
    斐樂已佔半壁江山3月24日,安踏發布的2019年業績公告稱,2019年安踏體育實現營業收入339.3億元,較2018年營業收入的241億元增長40.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53.4億元,同比增長30.3%。值得注意的是,安踏營收增長40%的背後,斐樂的拉動力不容忽視。
  • 唯品會X斐樂&安踏大牌特賣 全場低至1.7折
    唯品會聯合斐樂和安踏推出大牌特賣活動,全場低至1.7折!活動將於12月24日上午10點正式開始,安踏+斐樂雙旦好禮不缺席,快來唯品會搭上潮玩航班吧!說到年度神仙單品,怎麼少得了今年最火的斐樂運動鞋!本次大牌特賣活動集齊斐樂各款潮流運動鞋,不僅有女款耐磨減震運動鞋低至399元,還有黃景瑜、高圓圓等明星同款好物,更多超低折扣價的火爆尖貨都在唯品會等你來!
  • 安踏上半年營收超148億 斐樂業績首度曝光 果然是賺錢奶牛
    此外,安踏體育還完成了對Amer Sports的收購,打開了國際市場的新空間,實現了收入、經營溢利、股東應佔溢利三項指標連續6年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長。從數據來看,安踏體育繼續保持了其國內體育用品行業龍頭的地位。無論是收入還是經營溢利都排在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第一。排名第二的李寧收入為62.55億元,不及安踏的一半,安踏的經營溢利更是李寧的6倍還多。
  • 安踏主品牌同比再度下滑 斐樂(FILA)營收首次超越主品牌 同比增長9...
    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安踏體育實現營收147億元,同比下降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不計合營公司虧損)為23.77億元,同比下跌20.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包括合營公司虧損)為16.58億元,同比下跌28.6%。值得關注的是,斐樂(FILA)營收首次超越安踏主品牌。
  • 李寧或抄底百年鞋企Clarks,業內:效仿安踏複製斐樂很難
    紡織服裝品牌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告訴AI財經社,李寧想要突圍,單靠中國李寧的國潮風有一定時限,而聚集「單品牌、多品類」的策略,讓李寧主品牌近年在產品、渠道、用戶等方面有一定突圍,但基本盤已難以撼動後來居上的安踏。此時國際服飾品牌普遍受疫情重創,或許是抄底收購的好時機。
  • 回望中國鞋業這十年|範玉傑|中國市場|李寧|斐樂|安踏|斯凱奇
    撰文 | 鞋世界創始人 範玉傑鞋世界創始人 範玉傑回望中國鞋業這十年,我的關注點落在了這期間在中國市場銷售增長最快的三個品牌:斯凱奇、斐樂和李寧。2010年,是斯凱奇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三個年頭,到2019年斯凱奇在中國鞋業市場的回款額達到了166億元,銷量超過7000萬雙。
  • 你可能只知道FILa,卻不知道斐樂的背後其實是你一直看不起的安踏
    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安踏」,要說安踏在時尚運動品牌裡根本不算出眾,或者可以說是三四線城市的主力品牌。可是今天它卻在彎道超車了,因為這兩年「FILA」大火了起來,就連小編所在的四線城市都開始流行起FILa了。時尚的年輕人們也有了阿迪耐克之外的選擇了。買FILa就高端?買安踏就被看不起嗎?其實它們都是親戚。
  • 安踏只做世界的「安踏」
    其實在2017年初,安踏市值就突破600億港元,第二年初,安踏市值就首破千億元港幣,成為國內第一家市值破千億的本土體育用品品牌公司。在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緊隨申洲其後的是李寧的1100億港元,特步市值85億港元、探路者市值64億元(人民幣)、361°市值近20億港元、貴人鳥市值13億元(人民幣),「閩派」體育用品品牌市值和安踏相比不是一個等量級。 放眼全球,市值超過安踏的只有耐克,當然,耐克的市值也不是目前的安踏能夠對比的。
  • 「斐樂」FILA被網友刷上熱搜,真假洋品牌輿論發酵
    一則「斐樂嚴重掉色」投訴,沒想到引發消費者「斐樂原來是安踏」「安踏斐樂」的熱烈討論,甚至有網友截圖表示已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舉報「廣告含有虛假內容,欺騙和誤導消費者」,投訴的內容是「國內FILA已經被安踏收購,但客服卻說是義大利進口品牌」。
  • 主品牌被反超 到底安踏的FILA 還是FILA的安踏?
    該報導由此引發討論:到底是安踏的FILA,還是FILA的安踏?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安踏營收同比減少1%,為147億元;經營利潤36.04億元,同比下滑15.3%;歸母淨利潤16.58億元,同比下滑28.6%。每日財報注意到,安踏總營收之所以僅微跌1%,主要得益於FILA的逆勢增長。
  • 營收超李寧特步361度3家之和,安踏制霸國內,收購斐樂功不可沒
    斐樂,無疑是安踏最成功收購。 從品牌發展上看,通過收購斐樂,安踏成功進入了高端運動服飾市場,與主打大眾市場的主品牌安踏有了區分度。 從業績看,斐樂已經佔據了安踏的半壁江山。2019年全年,斐樂為安踏貢獻了43.5%的營收,創造了超過40億的利潤,同比增長達增長87.1%,佔安踏全年利潤86.9億的46.2%。
  • 安踏押注國際市場 對標耐克和阿迪達斯?
    來源:中國商報安踏的國際化野心顯露無遺。近日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踏)在上海市青浦區西虹橋商務區設立上海安踏中心(ANTA SPORTS CAMPUS)作為安踏的全球零售總部。該中心將作為安踏集團的全球管理基地之一,並作為安踏全球創新整合基地、全球人才發展中心及全球資源聯動的重要平臺。
  • FILA之後,誰會成安踏的賺錢大戶?
    主品牌的尷尬處境說起市場對斐樂的關注,其實大多來自於安踏此前的半年報,自遭遇渾水做空以後,安踏在半年報中首次公布了斐樂的業績,65.38億元的營收接近安踏總營收的半壁江山。而在過去的一年中,斐樂的貢獻佔比從2018年的35.2%增加到了43.5%,在安踏集團整體營收增長40.8%的背景下,斐樂73.9%的增長速度顯得貢獻太多;稍加比較,不管是安踏品牌還是其他所有品牌的增速都未能趕上集團整體的發展速度,分別為21.8%和33.3%。
  • 國產品牌怎麼樣,安踏斐樂是一家?穿特步的人怎麼少了?
    國產品牌怎麼樣,安踏斐樂是一家?穿特步的人怎麼少了?說一說我們國產品牌到底怎麼樣!安踏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 (港交所:2020),簡稱安踏體育、安踏,是中國領先的體育用品企業,主要從事設計、開發、製造和行銷安踏品牌的體育用品,包括運動鞋、服裝及配飾。
  • 聚名網:安踏一路飆起,FILA撐起半邊天!
    安踏已經不是過去的安踏了。根據安踏集團公告,安踏品牌收入67.77億元,同比跌10.7%;FILA品牌收入71.52億元,同比增長9.4%,這也是FILA品牌收益首次超主品牌安踏。在安踏進階階段,FILA撐起半邊天,作為潮牌愛好者,小編自然要來扒一扒斐樂(FILA)這位時尚界新寵兒。
  • 安踏集團電商雙11成交額28.4億 年至今流水超100億
    安踏品牌位列運動鞋服類目第三,國內第一;斐樂品牌位列運動鞋服類目第五;迪桑特位列運動鞋服類目第十八;安踏兒童位居母嬰鞋服類目第四,斐樂兒童排名第九;可隆體育增速達到101%,位列戶外鞋服類目第十二名;此外,亞瑪芬集團旗下始祖鳥、薩洛蒙等品牌均進入戶外鞋服類目前二十名,增速領先行業,成為集團電商增長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