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治理視閾下的明代邊疆文教

2021-02-20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明朝統治者深諳邊疆秩序穩定對於國家安定的意義所在,為使邊疆民族區域風移俗易、認同儒家大一統觀念,明朝建國之初便確立在邊疆民族區域實行「文德以化遠人」的文教政策。採取多種文教舉措,不遺餘力地以「文化軟實力」潛移默化地化導邊民,不僅提高了邊疆民族區域儒學水平,也基本臻至「文德治天下,教化興太平」的良好局面,在邊疆治理方面取得卓著成效。

第一,明朝在邊疆民族區域大興文教,使邊疆的儒學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儒家大一統觀念進一步加強。

明代邊疆民族區域文教在元代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出現了「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疊矩,無間於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的景象。明臣陳璉云:「皇明御字,—視同仁,當投戈講藝之際,首興學校,以敷治本,於是天下郡邑,皆有廟學……是故教化大行,絃誦日盛」。地方志記載:「國朝宏敷文教,丕式四海,雖窮荒僻壤,罔不立學宮祀先聖者,崇本業也」。國家在邊疆民族區域大興文教並開科取士,促進邊疆民族區域儒學水平的提高的同時,也為國家培養大批具有較高儒學素養的士人。貴州地區自永樂十三年(1415)設布政司後,「所屬府州衛偏設學校,作養人才」,百五十年過去,「文風十倍,禮義之化,駸駸與中原等」,禮部官吏也認為貴州「文教漸洽,人才日盛,科不乏人,近年被輸苑臺諫之選者,往往文章氣節與中原江南才俊齊驅。」廣西慶遠府「建學立師後」,「其民風士習,日盛一日,漸與中州等。土之由科貢以登顯仕者,蓋不絕於當世」。岑瑛興建思恩府學,取得「崇儒重道」、「群才輩出」的教化效果。賀欽在遼東治教四十年,「邑士之登科目、篤行誼者,多出其門」。《全遼志》卷4《宦業志》則載廣寧中衛人李英「少從醫閭先生遊」,後為指揮使,一生「講武恤士,以教化育才為急」。邊疆民族區域人才輩出,為儒家大一統民族觀念深入邊疆民族心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明朝在邊疆民族區域大興文教,對於柔服邊民,使邊民認同儒家大一統、歸心於明朝統治起到積極作用。

明代官學以傳授儒家經典為主,行孔子廟祀、傳播儒家禮儀是其重要內容。正如明人所言:「惟我國家定製,兩京皆立國學,府、州、衛邑亦皆立學,有學必有廟,雖窮荒絕塞,亦所不略」;或雲我朝「學必有廟祀先聖先師,以報本也。」廟祀也是教化臣民的一個重要途徑,祀事「明禮樂、彰法度,著好惡、平人心,和合敬同愛,而王道得矣」,故明朝詔天下行「孔子廟祀」,兩畿十三省府學「皆然也」。劉成德《都司文廟新置雅樂記》記載遼陽都司學購置雅樂用於明倫堂祭儀之事,在邊疆興禮樂的作用更在於教化。雅樂之作,所以「化殘暴之習,移澆漓之俗,達教化之遠」,從而「暴民不作,夷狄率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而遼陽都司學諸士子在明倫堂行祭儀時,「餘與守巡二道監視之,見其禮度修、聲音正、性情舒,故曰聲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之謂音安,以樂其政和而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充分肯定孔廟祭祀對於邊疆民族大一統觀念的積極效果。

又如畢節「地當蠻夷巢穴,肯綮之首要,狼子野心,乍臣乍叛,急之則變生,緩之則法弛」,可見明初對邊疆民族區域統治並不成功。而當明朝置衛、築城、建官並「建學立師,恢宏聖教」後,使「唐虞之仁而不能柔服,秦漢威力而不能克」的邊疆民族區域,「至我朝終歸一統」,「君臣父子大義終不能滅」。雲南官學發展迅速,邊疆民族生徒逐年增多。天啟元年(1621),提學道副使樊樞良《請加額解疏》對此多有描述:「自(萬曆)四十八年三月職受事以來,迄今歲考,東西十六郡,將遍按籍計之,有一萬二千餘人,而新進者不與焉。詢之郡邑,有司僉云:『漢士攻苦下帷,夷人束髮慕學』」。雲南民族區域士子向學蔚然成風,說明各級儒學導民俗、興教化的目標已基本達到。正如天啟《滇志·學校志》「序」所云:「本朝列聖,喜意文教,廟學之盛,六十有餘,士出其門者斌斌焉。」

地方官吏乃至碩儒名士,以聲譽威望教化民眾,對維護治安亦起到積極作用,謂之「教化興太平」。據《都勻縣誌稿》載,都勻衛指揮陳原「尤重文事」,「建學繕城,振飢撫苗,民夷率服。」賀欽在家鄉執教多年,深得眾望。正德四年(1509)義州發生兵變,鄉人請賀欽安撫百姓、曉諭叛眾,叛兵感悟,終不傷城中「一人」。反映出賀欽在當地的崇高威望,而背後也映射出賀欽傳授的儒家禮儀觀念得到當地民眾的高度認可。又如瓊山人唐胄,嘉靖時為廣西提學僉事,積極發展文教,「令土官及瑤、蠻悉遣子入學」,在當地威信很高:「木邦、孟養構兵,胄遣使宣諭,木邦遂獻地」,後遷至廣西左布政使,「官軍討古田賊,久無功,胄遣使撫之,其魁曰:『是前唐使君令吾子入學者。』即解甲。」可見唐胄在廣西的教化確實收到了止戈息兵的功效。

第三,明朝在邊疆民族區域廣施教化,使忠、義等儒家倫理道德深入滲透到邊疆民族心中,在明朝危難之時,忠義之士挺身而出,踐行儒家大一統觀念。

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忠、義等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深深植根於邊疆民族心中,並在危難之際充分體現出來。《明史》卷290《忠義傳》對此有集中記載,天啟元年(1621),四川永寧宣撫奢崇明叛明自立,地方官吏先後殉難者有數十位之多,如重慶知府章文炳、巴縣知縣段高選「皆抗節死」;四川知府文炳「罵賊亦被殺」;灌縣左重,「率壯士追賊成都,力戰馬蹶,罵賊死」。地方官吏家人一起守城、一起赴義者也為數眾多,興文縣知縣張振德守城,「會大風雨,賊毀土城入」,振德一家十二人一起就義;長寧縣主簿徐大禮守長寧,城亦陷,大禮曰:「吾不可負張公。」一家四人仰藥死;雲南劍川縣人高選,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歷聲叱賊……罵不絕聲,遂遇害。父汝元,母劉,側室徐及一子一女,聞變,皆自盡。僕冒死覓主屍,亦被害」。

除了邊疆地方官員「死難」外,當地「裡居士大夫死節者」也頗多。如董盡倫,四川合州人,奢崇明反時已解職歸田,賊率眾薄城,盡倫偕知州翁登彥固守,屢挫賊鋒,後遇伏,「遂戰死」;李忠臣,貴州永寧人,「官松潘參政。家居,陷賊。募死士,密約總兵官楊愈懋,令以大兵薄城,己為內應。事洩,合門遇害;。高光,瀘州人,「嘗為應天通判。城陷,剃髮為僧,與子在昆募壯士,殺賊百餘。賊怒,追至大葉壩,光罵賊不屈,與家眾十二人同死」。這些抗賊、慷慨就義的邊疆士民,尤其是土生土長的邊方士人,他們在黎民塗炭之際,為恢復社會秩序、維護大一統,不惜以死抗爭,這何嘗不是明朝在邊疆民族區域大行教化的效果所致。

國家教化所及,邊疆民族區域土官也誠心認同,以維護「華夷一家」為己任。據《新纂雲南通志·土司傳》載:雲南臨安府所設長官司的長官皆龍海基之裔,自宋至明,歷五百餘年,其長官「皆奉法效忠,而上登尤為傑出」。龍上登,即阿雅龍氏第26代土司,「好文雅」,於萬曆間襲土司職後,「始興學校」,在邊疆傳播儒家文化。崇禎年間,阿迷州土司萬氏勸邀上登反叛朝廷,上登嚴正拒絕道:「我本漢臣,數百年受國家厚恩,恨無尺寸功,何忍從逆,以遺萬代罵名!」可見經過數百年「教化」,一些邊疆土官已深持儒家忠君愛國觀念,認同國家,可謂明朝文化軟實力顯著成效的典型案例。

總體看來,明代在邊疆民族區域的文教推行較為成功,基本達到「治天下」、「興太平」的預期治邊效果。但無可諱言,這種「太平」並非覆蓋全部邊疆地區,各邊疆地區的文教發展並不平衡。某地文教水平低,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著朝廷對此區域的治理差強人意。從整個邊疆考量,西南邊疆文教效果不如東北邊疆。西南邊疆民族眾多,語言不通、心理抵制,乃至叛服不定、社會動蕩,使得儒家文化推行不易。宣德元年(1426)九月,因「思恩、忻城累因蠻寇攻劫殺虜人民,生員亦被拘略,今忻城全無一人,思恩止有四人,縣民稀少,多是猺獞,非但言語不通,不堪訓誨,抑且不願入學,徒存學官,無所施教,故「罷廣西思恩、忻城二縣儒學」。雷州府海康縣,「洪、宣後,瑤倭二賊相繼猖獗所在剽掠,儒生鵠面鳩形,以致學宮茂草,弟子員十僅一二」,故久廢講席,「百餘年絕弦誦聲」。可見西南邊疆民族土人的受教程度令人堪憂。而土司子弟的入學積極性也不高,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貴州土官漸被聖化百三十餘年,汙俗已變,但應襲子孫未知向學」。而遼東地區的文教基礎好,明代時得到更大發展,不僅官學遠遠超過前代,而且私學和私人講學之風也遠勝以往。也反映遼東地區「煦濡浹深」「禮樂文物彬彬然」的景象。除了不同地區間文教水平差距大,即使同一邊疆民族區域內也參差不齊。如遼東,城鄉及貧富之間乃至不同階層之間文化水平相差懸殊,城鎮「士大夫家以禮義廉節自閒,彬彬然若鄒魯城郭之民」,至於一般「窮鄉僻壤」之民則被認為語音「侏偶」、服尚有「左衽」之遺,不太講究儒家倫理,「每徵飲食,男女輒聚會無別坐」而「恬不知怪」。

因此,在肯定明朝邊疆文教、邊疆治理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要正視其不盡如人意之處。導致某些邊疆地區文教落後的緣由很複雜,譬如國家投入有限、地方官吏治教不力、邊民桀驁難馴等,但我們更需要強調的是,明朝在邊疆地區積極推行文教是以邊疆治理為依歸,明太祖多次闡明在邊疆民族區域設學目的有二:第一,使邊疆之民「誦詩書,習禮讓,非但可以造就其才,他日亦可資用」;第二,使邊疆之民「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禮樂教化之事」,「可以變其土俗同於中國」,「而無悖亂爭鬥之事,亦安邊之道也」。可見無論是造才為我所用,還是變夷為夏,其核心均是為了「安邊」、「興太平」,即維護邊疆穩定、實現大一統。興教是為安邊服務,一旦有悖於此,其地儒學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如正統十三年(1448)十一月,明廷懷來衛、龍門衛等五處儒學,便是因為此五處儒學「俱臨極邊,武生父兄每歲出哨赴操、修城燒荒、採備薪草、接送外夷、蚤暮辛勞、不遑自給,故武生乏人供送,衣食艱難,至於有警又複選令操備,僅有數人在學,教官常閒,虛費廩祿。」正統十四年(1449)十一月,大同左右雲川、玉林等八衛所共設儒學四所,也因為「地臨極邊,其軍餘選調差操之外,別無空閒人力」而被罷。

  邊地因武備需要導致官學屢屢被罷,足見明朝政府在邊疆地區興文教的深層目的是以邊疆治理為依歸、以維持邊疆穩定為核心。大興文教不過是其「安邊」、「興太平」的手段,而非終極目標。當然對國家整體安全戰略布局而言,文教自然要為政治服務,但不得不說,這正是導致某些邊疆地區文教落後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蔣金玲|​邊疆治理視閾下的明代邊疆文教
    摘 要:在「文德以化遠人」治邊文教政策的指導下,明朝在邊疆地區興辦儒學以化導邊人,施鄉約行旌表以感召邊民,建立起一個完備的邊疆文教體系,將儒家文化遠播邊疆,實現對邊疆的有效治理。明朝在邊疆地區大興文教是以邊疆治理為依歸、以「安邊」為核心,文教乃「興太平」之手段,興教是為安邊服務,一旦有悖於此,儒學即失去存在的意義。
  • 【繼承與創新】以文凝邊:一種促進邊疆治理的人文空間規劃手段
    古人所謂「治國必治邊」,邊疆治理歷來為「國之重事」,有「先聖製法,亦務實邊,蓋以安中國也」、邊疆治理「在德不在險」之說。因此,古人在重視邊疆軍事防禦的同時,尤為強調以人文空間建設「聚民心」「固安全」,形成了獨特的「以文凝邊」的規劃傳統。從歷史文獻來看,「邊」即「邊陲」,「凝」即「凝聚」,「以文凝邊」重在將人文空間建設作為增強國家文化認同、提升文化向心力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 中國邊疆治理中的緬甸難民問題
    治理緬甸難民問題,我國需要建立預警機制,出臺符合國情的難民法,應該支持緬甸民族和解和政治發展,嘗試著讓國際社會來共同擔當。關鍵詞:邊疆;緬甸;難民問題;治理中國的邊疆問題內容繁多,表現形式也複雜多樣。邊疆安全、邊疆穩定及邊疆發展構成了中國邊疆問題的三大主要內容。
  • 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探索:基於整體性系統論的分析框架
    為此,本文提出了一個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系統論框架: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通過政府、社會與市場等多元治理機制的協同參與,構建邊疆治理的主體系統;通過對歷史資源、政治資源以及精神文化資源等多元治理資源的統籌整合,構造邊疆治理的對象系統;通過對法治、自治以及協商等多元治理理念的深度同構,構築邊疆治理的方法論系統。而主體、對象與方法論等子系統的進一步嵌合,又構成了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性系統。
  • 羈縻體制與古代邊疆
    實際上,只有將唐代羈縻體制放到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宏觀演進脈絡中,才能看清其性質與特點,也才能理解羈縻的確切內涵,這應不失為解決此中外學界聚訟多年的焦點問題的一個新視角。中國古代第一次大統一時代兩漢時期,邊疆治理主要體現為三種體制。一是邊郡體制,即給予邊疆各郡特殊政策。如實行因俗而治,不推行漢朝的法律制度;原則上不向邊疆民族徵稅;地方政府的行政支出由相鄰的「內郡」供給。
  • 【族際和諧】民族志視野下的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
    【摘要】邊疆民族地區因其獨特的經濟、社會、歷史、傳統文化習俗、地理環境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思維模式、知識體系和生活方式。雖然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框架、結構設計和運行原則為全國不同地方的治理實踐提供了總體性的路徑和指南,但地區間、民族間客觀上存在的差異不一定與國家視野下的治理體系和原則要求完全契合。
  • 西南邊疆「內地化」,雍正走的這一步很關鍵
    傳統時代,中國是如何經營西南邊疆的?這是一個在網際網路世界頗具熱度的話題。 眾所周知,秦滅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並延續至今。其中郡縣制度的推行,對於大一統國家的地方治理顯得尤為關鍵,至秦以後,郡縣制便取代分封製成為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模式。 但這只是在中原地區的情形。
  • 田澍 胡睿:河西走廊:明朝成功管控西北邊疆的鎖鑰
    在異常艱難的情勢下,明朝克服種種困難,創新治理模式,有效管控河西走廊,使河西走廊為西北邊疆的穩定和明朝的長治久安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為「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眾所周知,元朝為中國的民族交融和疆域拓展做出了空前的貢獻。儘管其治國理念、執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被人們所詬病,但元朝為中國民族融合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 人類學與「人地關係」視野裡的「邊疆」
    換言之,應該問,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認識,即:「邊疆治理」應該不同於一般地區即「非邊疆」地區的治理。邊疆在這樣的語義上是否具有人文和面對之「際」的特點,而使其在特定的語境裡和一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下,轉變成為象徵,並被各種力量或者政治實體所使用。
  • 【邊疆時空】彭勇丨衛所制度與邊疆社會:明代四川行都司的官員群體及其社會生活
    本文除利用傳統的《明實錄》《明史》等史料外,綜合利用已整理出版的明代檔案、碑刻以及奏議、文集和田野資料,對四川行都司內官員群體、漢族與邊地民族的社會關係,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進行深入剖析,以期推進對明代行都司的研究,進而揭示衛所制度影響之下的明代邊疆社會實態。
  • 伊斯託利亞:西南邊疆「內地化」,雍正走的這一步很關鍵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伊斯託利亞】傳統時代,中國是如何經營西南邊疆的?這是一個在網際網路世界頗具熱度的話題。眾所周知,秦滅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並延續至今。其中郡縣制度的推行,對於大一統國家的地方治理顯得尤為關鍵,至秦以後,郡縣制便取代分封製成為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模式。
  • 趙現海 | 中國古代的「核心邊疆」與「邊疆形態」
    再如東漢的邊疆經略鼎盛局面並未長期延續下去,邊疆地區很快便再次陷入不斷的動蕩,成為東漢滅亡的因素之一。東漢雖然多次藉助鮮卑,平滅邊疆地區其他族群的叛亂,但對於鮮卑卻無法實現有效控制,不斷遭受其反向侵蝕。無論如何,兩漢在固定統治邊疆腹地、整合邊疆族群方面所存在的制度欠缺,埋下了邊疆不時叛亂,甚至導致東漢滅亡的巨大隱患。
  • 無遠弗屆: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下)
    導語:上文介紹了夷夏之防的華夷觀念,以及由此在清代衍生出的內外邊疆的制度安排。那麼在古代這種天下觀念之下,從朝廷到民間對邊疆一直呈現出一種固化的認識,現代國際法體系下的邊界意識直至清末才逐步建立起來。1.
  • 張文木丨中國古代西部邊疆南北治理經驗與教訓
    ,而西部邊疆地區治理本身就是一個涉及中國整體安全且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大學問。(二) 兩漢至唐宋期間西南邊疆治理及其經驗古代中國與緬甸的關係是中國中原王朝與緬甸古王朝的邊疆推進和反推進的中磨合而成的。就這樣,元代留下的越過今緬甸曼德勒直抵都加山脈西南邊疆到明代被迫退至今瑞麗即從東徑94º向東退至97º~98º之間——這種邊界形勢大體延續至今。毛澤東看二十四史時說:「看《明史》最生氣,做皇帝的大多搞得不好,盡做壞事。」[225]不說西北和東北,只看看西南的邊疆治理結果,筆者深以毛澤東的評論為然。
  • 【人類學西南研究】從瘴癘、鴉片、海洛因到愛滋病:醫學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與邊疆社會
    【摘要】在醫學人類學看來,疾病不僅僅是與機體自身的紊亂有關,在疾病的概念下也會衍生出人類不同文化對疾病的認知和界定,以及疾病在某些具體歷史、社會文化情景中所具有的意義。將疾病置於中國邊疆過程中加以考察,可以勾勒出一部由瘴癘、鴉片、海洛因、愛滋病構成的西南中國邊疆史。
  • 從「西域」到「西北」——西北邊疆拓殖與開發的歷史啟示
    ,以迄清代的西北治理,不難發現,西北邊疆地區經歷了一個由被內地爭權羈縻、爭取的外圍地域即「西域」,逐漸演變、被整合為中國國土即「西北」的過程。——由此可見,早在上古時代西北地區即成為中國中原王朝的羈縻地,在中原王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威懾和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下,作為「邊疆」的「西北」正在不斷被開發、影響、同化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向更為遼遠的西北拓展。到了春秋時代,秦國的崛起與稱雄,充分說明這一地區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已經完全「中國化」了,而它所控制、影響下的廣大西北地區,又成為新的邊疆。
  • 讀史札記| 張文木:中國古代西部邊疆南北治理經驗與教訓
    ,而西部邊疆地區治理本身就是一個涉及中國整體安全且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大學問。古代中國與緬甸的關係是中國中原王朝與緬甸古王朝的邊疆推進和反推進的中磨合而成的。1.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兩漢時期西南邊疆的拓展及其治理經驗(1)漢朝廷在西南邊疆的行政設置及其原則。漢王朝是中原王朝的影響力及與此相伴的國家邊疆在西南方向的早期擴展比較快的時期,此前與西南因「道塞不通」而聯繫較少。
  • 書訊 |《中國疆域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探索》&《中國邊疆與中國邊疆學建構》
    《中國邊疆與中國邊疆學建構》目錄對「中國邊疆研究」概念的認識與界定——兼談「中國邊疆學」學術體系之建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論邊疆研究中的人本主義歷史建構——《當代中國邊疆研究(1949—2014)》讀後
  • 10 本書告訴你,中國的邊疆與民族有多複雜?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拿中國的邊疆和民族問題做文章。這也激發了小編的閱讀興趣,歷史上中國的邊疆民族問題有多複雜?生活在其中的民族有哪些呢?他們擁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呢?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採用的邊疆政策又有什麼關聯呢?在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們眼中的中國邊疆又是如何的呢?
  • 邊疆年代文:紮根邊疆建設祖國,我輩當自強,《七十年代小田園》
    大家好,我是無題,其實在特殊的年代在各個領域都湧現了一批為國建設添磚加瓦的熱血民眾,今天分享幾本以邊疆為背景的年代文,希望大家喜歡。女主重生回到年輕時候,提前15年遇到了上輩子寵愛自己的丈夫,成了男主家的保姆,跟著男主去邊疆幫男主照顧三個小孩,遺憾上輩子遇到太晚女主主動去追男主。男女主互動很有意思,還有教育孩子,與孩子鬥智鬥勇這塊也很不錯。男主是邊疆油田工作的,嚴於律己,紮根邊疆建設祖國,女主樂觀積極,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