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何時回」與「打不打」——新華社在臺記者遭遇的「年度之問」

2021-01-10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題:「何時回」與「打不打」——新華社在臺記者遭遇的「年度之問」

新華社記者吳濟海

2020年,我始料未及地在臺灣駐點工作了整整一年。留臺日久,我和駐臺同事越來越頻繁地被問及兩個問題。

與大陸親友隔海交流時,被問到最多的就是:什麼時候回?

君問歸期未有期。我的回答都是:回不去。

為何回不去?表面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其實是民進黨當局以疫情為藉口,阻撓限制包括新聞交流在內的兩岸正常往來。

2020年2月初,臺方以疫情為由宣布自2月6日起禁止大陸籍人員入境,導致本應於當月下旬「接棒」的下批駐點記者無法赴臺。原本每次在臺駐點採訪連續停留不得超過3個月,現在被迫一再延期,迄今已逾13個月。

如果說臺方起初出臺禁令是基於防疫考量,尚可自圓其說,那麼,大陸疫情防控早已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社會運行逐漸恢復常態,民進黨當局至今仍不開放大陸專業人員入境,則顯然是出於政治算計。

其實,2020年初至歲末,除「獨禁」大陸外,臺灣方面並無禁止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專業人員入臺交流。如此赤裸裸的「雙重標準」不斷受到島內輿論撻伐,但民進黨當局卻始終置若罔聞,不為所動。

政治算計遠不止阻礙兩岸專業交流這一樁。一年來,禁止口罩出口大陸、禁止兩岸婚姻家庭孩童回臺、禁止陸生返校、查禁講述大陸抗疫的兒童繪本、排拒大陸疫苗……凡此種種,族繁不及備載。用「反中」意識形態作祟評價之,當屬客觀公允。

大陸親友不斷詢問歸期,除了思念,還有一份牽掛與擔憂。「注意安全」是過去這一年我收到來自長輩、親友、同事最多的叮嚀。

常被問到的第二個問題,主要來自臺灣同胞:你覺得兩岸會打起來嗎?

提出這個宏觀而重大問題的,有相識多年的臺灣朋友,有見面不足半小時的臺灣同行,還有路邊食肆老闆。有人甚至開玩笑說,你們「撤回」大陸前告知一聲,我們也好買機票撤離。

他們的發問,一開始讓我措手不及,不知如何作答。被問的次數多了,我的回答多半是「這得看臺灣」。

兩岸之間發生衝突,要看可能引發衝突的根源。

從抹黑攻擊大陸到「倚美抗中」,從打壓島內從事兩岸交流的團體和人士到頻頻向美軍購,從插手香港事務到各種意圖「修憲」「正名」鬧劇,民進黨當局和「獨派」勢力這一年的「反中」衝撞言行,持續加劇著臺海緊張動蕩。島內有專家認為,2020年是過去40年來兩岸關係最嚴峻的一年。

也因此,臺灣百姓愈加擔心民進黨當局的莽撞行為引來兩岸「擦槍走火」,以至於9月份島內某地凌晨突然出現密集閃電雷鳴時,不少網友驚呼「以為解放軍打過來了」,趕緊上網發文詢問。據臺灣媒體報導,10月,臺灣南部有公務人員用餐閒聊時談起:「中共哪天真打過來怎麼辦?」有在場者回答:「那就投降啊!」結果閒聊人員被上級部門約談。消息曝光引發民意反彈後,相關人員稱,約談不是要懲處,而是「提醒他們」。

在「提醒」別人之前,民進黨當局其實應反躬自問:對比前些年兩岸交流合作的榮景,民進黨對臺灣民眾承諾的「維持現狀」為何已成明日黃花?這一年為何讓人們如同驚弓之鳥?

降低民眾對安全的擔憂,當是負責任執政者的應有作為。臺灣民眾對於「兩岸會不會打」的憂慮,值得民進黨執政者三思。

這一年,島內關心兩岸關係走向的人們反覆呼籲民進黨不要充當美國「反中」馬前卒,應儘快回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軌,用不同方式表達對「兩岸關係回不去」的深切憂慮。

作為長年跑「兩岸線」的記者,我們對當下的兩岸關係自然也不免憂心。這一年身在島內,我們時常安慰臺灣朋友:向前看。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世間萬物從來「回不去」,只會向前走,兩岸關係亦然。幾十年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幾經風雨,2020年或許有些特殊,但仍只是歷史大坐標系上的一個點。時代大潮浩蕩向前,一時亂流逆流終將成為泡沫。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岸關係走向的大勢無比清晰。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在對未來更美好生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追求中,兩岸同胞定會共享屬於全體中國人的繁華、尊嚴與榮耀。(完)

相關焦點

  • 「何時回」與「打不打」——新華社在臺記者遭遇的「年度之問」
    新華社臺北1月3日電(記者吳濟海)2020年,我始料未及地在臺灣駐點工作了整整一年。留臺日久,我和駐臺同事越來越頻繁地被問及兩個問題。與大陸親友隔海交流時,被問到最多的就是:什麼時候回?君問歸期未有期。我的回答都是:回不去。為何回不去?表面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其實是民進黨當局以疫情為藉口,阻撓限制包括新聞交流在內的兩岸正常往來。
  • 年度拷問:兩岸打不打?這得看臺灣
    1月3日,一名新華社駐臺記者發表了一篇駐臺工作期間的感言。他在文中說,常被臺灣朋友問到的問題是「你覺得兩岸會打起來嗎?」而提出這個宏觀而重大問題的,有相識多年的臺灣朋友,有見面不足半小時的臺灣同行,還有路邊食肆老闆。有人甚至開玩笑說,你們「撤回」大陸前告知一聲,我們也好買機票撤離。作者稱,他們的發問,一開始讓其措手不及,不知如何作答。
  • 打這一針是什麼感覺?新華社記者體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全過程
    打這一針是什麼感覺?新華社記者體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全過程  近日,新冠肺炎疫苗開始在國內各地開放預約接種,還有一些地區也開放了新冠疫苗的個人預約接種。那麼,預約接種新冠疫苗需要哪些流程?
  • 有一種記錄,寫在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開端
    2003年6月19日,《南方周末》25版刊發了記者李海鵬的《舉重冠軍之死》。由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多年受困於貧窮、不良生活習慣、超過160公斤體重的才力麻木地嘔吐著,毫無尊嚴地死了。在生前最後四年,他的工作是遼寧省體院的門衛,在他死去的當天,家裡只有300元錢。
  • 有一種記錄,寫在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開端
    這篇後來被奉為經典特稿名作的作品,透過一位冠軍的死亡,讓人們看到了他的生活、他的經歷,更看到了社會和人性。南方周末這篇文章宣告了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到來。在各種摸索實踐中,中國特稿之路漸漸走出來了。一個特稿故事的誕生,需要記者持續無數個日與夜的採訪寫作。新媒體時代,新的熱點永遠層出不窮,特稿的意義在哪裡?
  • 有這樣一群新華社記者......
    (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上面這張照片是很常見的新聞採訪場景構圖、畫面、人物看起來並沒什麼特殊之處但,它的拍攝地點很特殊是在世界海拔最高縣——西藏雙湖縣雅曲鄉拍攝的海拔是5170米(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新華社記者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藏人,我也遇到了嚴重的高原反應,眼冒金花、呼吸困難、腳步沉重。
  • 曹林|面對我刁鑽的發問,新華社年輕記者這樣回答
    受邀擔任新華社2015年度新銳青年評選決賽的評委,這是第三屆了,上一屆本要參加,後因為其他事衝突就錯過了。聽朋友說新華社年輕人非常優秀,比賽非常精彩,參加決賽的選手是經過全社一人一票在網上投票選出來的,通過「新銳青年」選撥也走出了不少媒體明星了,而且這個比賽還在新華社電視臺直播。能領略到國社新銳青年對時代、時事的新銳見解,自然再不能錯過。
  • 一個好的記者,一定是高明的縫紉師
    除了故事化的形式和受眾的審美、閱讀的期待心理等外在因素,特稿它在題材選擇、表達方式上又有不同之處。以下為著名記者林天宏的實戰心得。1一、標杆想成為一個好的特稿記者,入行的時候,心裡一定要有一個標杆,要知道這個行業的優秀前輩們留下的最高的標準是什麼,然後從模仿文體做起。
  • 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
    10歲時,何永清遭遇車禍失去右臂。2006年7月從漢中市衛校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山大溝深的秦嶺腹地故鄉工作。新華社記者陶明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國際新聞)】芝加哥遭遇零下30攝氏度的極低氣溫。為防止鐵軌被凍裂或收縮變形,鐵路工作人員 「火燒鐵軌」,確保鐵路交通正常運轉。新華社記者 汪平 攝
  • 保家衛國筆為槍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新華社記者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新華社是唯一從總部到各兵團有系統機構的對外報導單位,另一個新聞機構《志願軍報》是部隊內部報紙。」朱承修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51年和1952年兩年中,新華社志願軍總分社共向總社發回消息、通訊、述評約1000篇,平均每月發稿40多篇。
  • 「海水稻好不好吃?」新華社記者馬上就回答了,很快啊!
    「海水稻好不好吃?」「恐龍足跡怎麼保存的?」……近期大事兒不少網友與新華社記者們聊出了小火花>新華社記者許楊希望了解更多現場的情況到底好吃不新華社記者陳凱姿馬上回答了可能一看他這臉型就懷疑是資深「吃貨」
  • 《武林風》年度人物之死神方便,打不打李景亮不只是錢的問題
    2019年作為《武林風》三巨頭裡戰績最亮眼的死神方便,不急不躁,顯然沒有把58場連勝戰績繼續刷新的意思。時至今日死神方便的名字在搏擊圈兒偶爾上到話題熱搜榜,那一定是跟「嘎子哥」李景亮的嘴仗。可莫欺少年窮這句話真正的威力是在時間的推移上,經過三年,一龍兩次大敗,人氣一落千丈,死神方便仍然躲在幕後做俱樂部、做音樂,打比賽的事情絲毫不提,人氣也大不如從前。
  • 新華社:在臺灣問題上耍弄心機,註定打錯算盤
    新華社紐約9月21日電 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17日抵達臺灣進行活動。美方不顧中方堅決反對和反覆規勸,屢屢在臺灣問題上耍弄心機,註定打錯算盤。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國核心利益,中方堅決反對美臺以任何藉口、任何形式搞官方往來,這一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美方執意安排克拉奇訪臺,背後究竟打的什麼小算盤,美方心知肚明,世人也看得明明白白。無非是搞「政治秀」謀取私利,打「臺灣牌」牽制中國。一段時間以來,美方在臺灣問題上屢屢蓄意挑釁。
  • 為啥不打替補?艾弗森六句話懟得記者啞口無言
    而以爆出瓜哥要被裁消息的11月12日為分水嶺,火箭突然找回了狀態,止住兩連敗,取得了一波三連勝,贏球不可怕,缺誰誰尷尬。講真,雖然時間方面非常巧合,但我不認為這是安東尼的鍋,而是火箭作為上賽季西決勁旅應有的反彈。
  • 聽新華社資深記者講述自己的「告別賽」
    王俊璞老師退休前是新華社高級編輯,從少年時與桌球結緣,到整個新聞職業生涯寫出無數有關桌球的重量級稿件,可謂對宣傳國球貢獻最大的媒體人之一。本文是王俊璞老師對自己與國球之情緣的回顧,分享一位資深媒體人在報導國球過程中所體味的酸甜苦辣。
  • 「看點」打不打?這不是個問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打不打?打!不打!到底打不打?啥事讓人這麼糾結呢?新冠疫苗!被疫情折磨了快一年新冠疫苗終於上市了近日疫苗接種工作已有序開展但有些人沒疫苗時盼疫苗疫苗來了又開始糾結「我到底打不打?」打還是不打?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快問快答↓↓↓Q1:疫苗安不安全?
  • 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來了!
    10歲時,何永清遭遇車禍失去右臂。2006年7月從漢中市衛校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山大溝深的秦嶺腹地故鄉工作。新華社記者陶明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國際新聞)】芝加哥遭遇零下30攝氏度的極低氣溫。為防止鐵軌被凍裂或收縮變形,鐵路工作人員 「火燒鐵軌」,確保鐵路交通正常運轉。新華社記者 汪平 攝
  • 特稿記者用辱華詞彙吐槽不文明現象 曾想"滾出中國"
    (原標題:特稿記者吐槽不文明現象帶辱華詞彙?《看天下》回應) 【文/觀察者網】27日中午,網友注意到博主@張曉唇 發微博吐槽國人亂扔菸頭的不文明現象,不過卻是帶了辱華詞彙。根據微博站方提供的認證資料,@張曉唇 疑似是《Vista看天下》雜誌的特稿記者。
  • 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來了!
    10歲時,何永清遭遇車禍失去右臂。2006年7月從漢中市衛校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山大溝深的秦嶺腹地故鄉工作。新華社記者陶明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國際新聞)】芝加哥遭遇零下30攝氏度的極低氣溫。為防止鐵軌被凍裂或收縮變形,鐵路工作人員 「火燒鐵軌」,確保鐵路交通正常運轉。新華社記者 汪平 攝
  • 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來了!
    10歲時,何永清遭遇車禍失去右臂。2006年7月從漢中市衛校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山大溝深的秦嶺腹地故鄉工作。新華社記者陶明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國際新聞)】芝加哥遭遇零下30攝氏度的極低氣溫。為防止鐵軌被凍裂或收縮變形,鐵路工作人員 「火燒鐵軌」,確保鐵路交通正常運轉。新華社記者 汪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