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父子將軍
斛律金、斛律光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雄渾蒼涼的民歌,為我們描繪出塞外草原的壯麗景象,令人嚮往。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是由斛律金從鮮卑族口語翻譯成漢語的。
斛律金是北朝時期名將,敕勒族,曾追隨高歡徵戰沙場,立下無數戰功。其子斛律光也是北齊名將。唐代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其中就包括「北齊右丞相鹹陽王斛律光」。這對父子將軍在中國古代史上成為一段傳奇。
敕勒名將斛律金
斛律金(488—567年),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今山西朔州)。斛律是少數民族姓氏,源於敕勒族斛律部,是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代北複姓》記載:「斛律,代人,世為部落統帥,號斛律部,因為氏。」斛律氏為敕勒族中一支較強大的部落,族人皆驍勇善戰,其後裔大多融入鮮卑族,後再漢化為漢字單姓斛氏。
斛律金高祖在道武帝時歸附北魏,祖父、父親都是北魏高官,斛律金在北魏末年被任命為「第二領人酋長」。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考慮一部分北方的將領不適應洛陽的氣候,允許他們秋天到洛陽朝見,春天又回到部落,號稱「雁臣」,斛律金即為雁臣之一。
身為草原戰鬥民族首領,斛律金的確具有過人之處,他在戰場上「行兵用匈奴法,望塵知馬步多少,嗅地知軍遠近」。望一望遠處飛揚的塵土,就大致知道敵軍騎兵、步兵的人數;觀察一下地面,就可以判斷出敵軍的遠近,極富作戰經驗。
北魏政權分裂為東、西魏之後,高歡成為東魏的實際主宰者。斛律金追隨高歡左右,鞍前馬後立下無數功勞。東魏、西魏邊界接壤,連年爭戰,在幾次危急時刻,斛律金都助力高歡脫離困境。
公元537年,西魏、東魏會戰於沙苑。當時東魏因為地形不利稍做調整,被西魏趁機衝擊,隊形有些散亂,士氣受到影響,在點兵出戰時,主動響應者寥寥無幾。而東魏軍隊的主帥高歡仍執迷不悟,硬要發動進攻,斛律金認為此時東魏將士士氣不敵西魏,極力主張趕緊先撤回河東地區避敵鋒芒,高歡卻猶豫不決。斛律金力勸不成,便當機立斷,用馬鞭狠抽高歡的坐騎,才一塊兒迅速撤退。這一仗若不是斛律金拼命想辦法撤走,東魏軍很可能就全軍覆沒。斛律金在戰爭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審時度勢,果斷撤退,為東魏保存了實力。
公元546年,高歡率軍進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但久攻不克,苦戰五十多天,死傷嚴重,高歡本人也因急火攻心而病倒,只好退兵。在此期間,西魏軍為瓦解東魏軍的鬥志,故意到處散布高歡受箭傷已死的謠言,東魏軍隊上下人心惶惶。為了穩定軍心,高歡強撐病體出來與大家會面,並讓斛律金高唱《敕勒歌》,激勵將士們的鬥志,全軍精神為之振奮。《敕勒歌》從此流傳後世。
斛律金不識字,但勇武善騎射,特別是生性敦直,獲得了高歡的賞識。高歡臨死時,將斛律金推薦給他的兒子高洋,說「斛律金敕勒老公」,「性遒直,終不負汝」。而且告誡說,如果有人進讒言中傷斛律金的話,絕對不能相信,足見高歡對斛律金的信任和器重。高歡的兒子高洋於公元550年建立了北齊政權,大封功臣,斛律金被封為鹹陽郡王,不久又加封為太師。後來在抵禦柔然進攻北齊的戰爭中,斛律金率軍取得勝利,又被封為丞相。
斛律金父子一家在北齊可謂享盡榮華富貴。斛律金因居功至偉,高洋特別賜他可以乘羊車上殿,榮寵之至。他的大兒子斛律光為大將軍,二兒子斛律羨和其他孫子都是鎮守邊關的大將。他的孫女有的當了皇后,有的當了太子妃,而他的孫子也娶了公主。但是斛律金深知盛極而衰的道理,對兒孫們要求非常嚴格,曾經對大兒子斛律光說,自己雖不讀書,但聽說過古來外戚如梁冀等人,顯赫一時,權勢燻天,到頭來都會覆滅,他們家是以徵戰功勳獲得富貴的,不要寄希望以外戚的身份永享榮華。
斛律金從不居功自傲,在富貴面前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非常難得。但是在北齊主昏臣庸的大環境下,斛律金死後,他的家族仍未能逃脫幾乎被滅門的命運。歷史又一次留下了遺憾。
「落雕都督」斛律光
斛律光(515—572年),字明月,斛律金長子,從小隨父出徵,逐漸成長為與父齊名的一代名將,甚至在名聲上超過了其父,被名列唐代追封的史上六十四名將之一。
斛律光最先以射箭神技折服世人。斛律光生性不苟言笑,少工騎射,以神箭出名。一次陪同高歡長子也是世子的高澄出郊外,看見天上有一對大雁雙雙飛來,高澄命令斛律光射落下來,斛律光飛馬急馳,只用了兩隻箭,箭箭中的,兩隻大雁都應弦而落。後來又一次隨高澄到洹橋射獵時,天上飛過來一隻光彩奪目的大鳥,斛律光取箭射之,正中其頸,大鳥形如車輪,中箭後旋轉而下,落地後細看,原來是一隻大雕。高澄被斛律光的神技深深折服,「射鵰手」的名號從此傳開。此前,斛律光十七歲時跟從其父斛律金西徵北周,北周文帝長史莫孝暉在隊伍中間,斛律光策馬飛箭射中莫孝暉,並從兩軍陣中將他生擒回來,受到高歡的嘉獎,隨即封斛律光為都督。由此,斛律光被美其名曰「落雕都督」。
斛律光之所以成為名將,並不只是善於騎射這麼簡單。北齊代東魏之後,斛律光率軍與北周對峙多年,為北齊王朝的安危保駕護航幾十年。
公元556年,斛律光率步騎五千突襲北周的天柱、新安、牛頭三個營戍,解決了這三個營戍不時劫掠騷擾北齊的麻煩,又大破北周儀同王敬俊等,獲得人口五百餘人,雜畜千餘頭,凱旋。
公元564年正月,北周派大將達奚成興等寇掠平陽(今山西臨汾),孝昭帝高演令斛律光率三萬步騎抵抗,達奚成興等聽說是斛律光迎戰,不戰而退。斛律光乘機追擊,追入周境,俘獲周軍二千餘人而回。四月,率騎兵北討突厥,獲良馬千餘匹。
公元571年,斛律光又在今稷山縣北築平隴等鎮戍十三所。北周柱國將軍抱罕公普屯威、韋孝寬引步騎萬餘進逼平隴,與斛律光戰於汾水之北,斛律光大破北周軍隊,俘斬以千計。不久,斛律光又受命率步騎五萬出平陽,攻北周的姚襄、白亭城戍,皆克,俘獲縣城主儀同三司、大都督等九人及士眾數千人。同年,北周派遣紇幹廣略圍北齊的宜陽(今河南宜陽),斛律光率步騎五萬趕赴救援,大戰於城下,取北周建安等四戍,捕虜周軍千餘人而還。
斛律光治軍嚴明,對將士也極為關照。大軍援救宜陽得勝回軍時,北齊後主高緯命令就地解散,但是斛律光認為,將士們在陣前殊死抗戰,多有勳功,如果此時不賞賜將士就解散部隊,會失去民心,便仍然向鄴城進軍,行至紫陌,駐營等待犒賞。後主高緯很不高興,趕緊命人召見斛律光,並且下令賞賜將士之後遣散軍眾。斛律光得到了將士們的擁戴,但是由於此次不聽君命,也為他以後的被害埋下了伏筆。
斛律光軍功卓著,曾任晉州刺史、朔州刺史、并州刺史、尚書右僕射、太子太保,晉爵鉅鹿郡公,後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襲父爵封鹹陽王。所謂功高震主,斛律光的權勢如日中天,逐漸引發了北齊後主高緯的忌憚,總是擔心他擁兵謀反。加上斛律光為人剛正,看不慣諂媚得勢小人,得罪了寵臣祖珽和穆提婆。
北周大將韋孝寬與斛律光多年交手不能得勝,於是想出借刀殺人之計,在北齊宮廷內外傳播斛律光有意造反的謠言。祖珽和穆提婆兩人看出皇帝對斛律光的猜忌之心,趁機進讒言,北齊武平三年(572年)七月,斛律光被刺殺,時年五十八歲。後主高緯下詔稱斛律光謀反,盡滅其族。一代英雄,竟如此隕落。
斛律光一生幾乎與北齊王朝相始終,身歷高歡、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緯七世。北齊與北周對戰多年,本來互有勝負,但自從斛律光被殺後,北齊的軍事實力一落千丈。北周武帝聽說斛律光的死訊,竟然高興得大赦全境,可見斛律光的存在對北周是多麼巨大的威脅。後來北周滅北齊,北周武帝追贈斛律光為上柱國、崇國公,並且指著詔書說,如果斛律光還活著的話,北周不可能滅掉北齊佔領鄴城。斛律光對北齊的藩屏作用可想而知。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北齊右丞相鹹陽王斛律光」。及至公元1123年,北宋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斛律光。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斛律光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