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苦行僧,一般人可能都會下意識想到印度,因為在印度大約有400~500萬左右的苦行僧。
他們往往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一般都會拿著象徵溼婆神的三叉戟,邊走路便誦經。
最出名的,要數那個高舉40多年右手,最後右手都變得乾枯壞死了的印度苦行僧。
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中國也是有苦行僧的,比如咱們下面說的這位釋正弘。
6年前的釋正弘,為了替祖國祈福,獨自一人踏上了拜訪四大名山的苦行之路。
歷時20個月,他徒步走過上萬裡路,抵達終點時向佛許願,只說了一句話,卻讓在場信徒無不欽佩。
一、小小僧人有夢想
釋正弘本是浙江阿育王寺的一名小僧人,跟所有的中國和尚一樣,他每日誦經念佛,接待信徒,滿以為自己會常伴佛燈,用平淡的一生侍奉佛祖。
但時間一長,心懷夢想的釋正弘就不滿足於此,他覺得如果整日困在寺院當中的話,那即使自己的佛法再高深,於國於民又有何利呢,又怎樣用佛法普度苦難的眾生呢。
結果一次偶然的機會,釋正弘參加了一位高僧的講佛會,他被苦行僧的理念深深吸引,並將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
雖然不被理解,但可以肯定,苦行僧的修行理念非常偉大,他們認為世間的苦是有限的,自己多吃一分苦,芸芸眾生就少受一分罪。
釋正弘被信仰所驅動,他給自己規劃好了路線,他先從寧波的大隱禪寺出發,先後途徑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最後在四川峨眉山結束旅程。
雖知前途一路荊棘坎坷,心懷天下的釋正弘還是沒有猶豫。
一身布衣,一個行囊,還有一顆堅韌如頑石的心,釋正弘就這樣出發了。
誰知這一走,就是整整20個月。
二、一個人的修行
困居於鋼鐵森林中的年輕人無法想像,是怎樣的毅力,可以支撐一個凡人,用肉體的力量對抗時間和自然。
從出發地寧波開始,釋正弘就堅持三步一跪拜的標準,沒有打一絲折扣。
每次跪拜,釋正弘的雙膝、雙臂,以及額頭,都會緊貼在地面之上。
「每當額頭觸碰大地,都是他與心中佛陀最接近的時刻。」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夏天時烈日灼灼,柏油馬路被曬的超過50度,釋正弘咬牙走過。
冬天時寒風獵獵,釋正弘裹緊單衣,用信仰驅散身體的寒冷。
日復一日地步行、跪拜,釋正弘的雙腳和額頭上都起了一層厚厚的老繭。
然而每當下雨時,釋正弘雙腳上的老繭就會被泡的發白髮軟,最後脫落露出嫩芽。
他的腳底會被磨的出血,一路留下的血腳印,是他用生命刻下的佛印。
長此以往,釋正弘腳底的老繭一層疊一層,最後甚至比鞋底還要厚了。
苦行僧不沾錢財,所以釋正弘餓了就化緣,渴了就喝溪水。
但有時遇不上好心的人家,他往往會餓上一兩天,才能吃上一頓粗茶淡飯。
與此同時,釋正弘還得接受路人的不理解,有人甚至會當面譏諷,覺得釋正弘純粹是為了出名。
有人稱他為高僧,也有人罵他是瘋子。但這一切,在釋正弘看來都是過眼雲煙。
苦行苦行,不光是身體的磨難,心靈的歷練同樣要坦然受之。
三、我願天下平
2015年5月13日,釋正弘終於抵達峨眉山腳下的普賢菩薩道場,這場苦行,整整持續了20個月。
最後一拜之後,釋正弘抬起那張風吹日曬的臉龐,緩緩說出了心中立下的宏願:
「阿彌陀佛,我願天下太平,國泰民安。」
簡單的一句話,讓在場的無數信徒欽佩不已。
當有人問釋正弘,這一路上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時。
釋正弘只是淡然地笑笑,回答說:難忘的事當然有,但恩怨善惡不是我等僧人該談的,就算今天有不好的事發生,明天我也會忘卻。
四、結語
對於出家人來說,修佛是為證道,是為普渡眾生,是為慈悲為懷。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即使困於工作家庭之中,內心亦可修「佛」。
此「佛」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妻兒,可以是摯友,可以是恩師。
修佛在於修心,只要坦坦蕩蕩,做人做事無愧於心,常存善念,在何處都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