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價值》:不要因為「孤獨」被汙名化,而放棄一個人的快樂

2021-01-10 路忘川讀書看劇

【溫馨提示:看到最後才不辜負圖書編輯的一片苦心】

說起孤獨,很多人會眉頭一皺,生怕這個詞跟自己扯上什麼關係。在當今媒體的「洗腦式」宣傳中,孤獨就像病毒一樣被人躲避,很多人看到單身女性時會忍不住詢問「你一個人不覺得有點孤獨嗎?」看到新聞裡提到獨居老人,會暗自猜想他們過著怎樣悲慘的生活。為了逃避孤獨,哪怕是社恐患者,也會強迫自己加入到某個團體裡,仿佛只有與他人建立關係,才能證明自己人類的身份。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森博嗣在《孤獨的價值》中對「孤獨」被汙名化的現象做出回應,他覺得大可不必如此,孤獨自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他本人就是享受孤獨的鮮活案例。

森博嗣(MORI Hiroshi)於1957年出生在日本愛知縣,他早年在名古屋大學取得工學博士學位後開始擔任助理教授,業餘從事推理小說的創作,並於1996年憑藉《全部成為F》一書榮獲首屆「梅菲斯特獎」。他在2005年辭掉教職開始全職寫作,但只寫了三年便逐漸淡出文壇。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森博嗣可以被稱為是「很有個性的人」,他的小說多以科學、數學等為背景或主題,塑造的人物很多即使看到了屍體也不會尖叫,表現得異常冷靜,因此他也被讀者批判為「沒有人情味」。淡出文壇的他,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幾乎不出門,從不乘坐公共運輸工具,連家庭住址都鮮有人知。他每天只用一個小時工作,其他的時間都在從事他認為是「徒勞無功的事情」,比如種一些不會開花、也不會結果的植物等。每天的日程幾乎一成不變,但這卻是他興奮的源泉。

在編輯的建議下,他開始撰寫《孤獨的價值》,這本書也可以算是他個人生活和處世態度的集中體現。在書中,他不斷追問所謂「孤獨」究竟是怎樣的狀態,為什麼大眾會如此懼怕孤獨以至於不得不「忍受孤獨」,在他看來孤獨具有無窮的價值、更是巨大的生產力。

這本書很薄,講的道理未必能說服所有人,而說服讀者也不是森博嗣的本意所在。他想要借這本書傳遞給讀者的是,不要被約定俗成的概念禁錮住自己,「我們只要這樣不斷追問問題的本質,就能擺脫那種囚禁著自己的莫名其妙的情緒。」

0101 何為「孤獨」?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有人說沒有朋友和家人的時候倍感孤獨;「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也有人說身處人群中時反而最孤獨。

兩種說法看似對立,追究本質卻是相似的。所謂的孤獨必然與「他者」有關,正因為有了他者的參照,才有了個體的孤獨。前者的孤獨是想要親近的人不在身邊,最常見的除了遠離家鄉,還有喪失所愛,當悲痛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消解,剩下的便是伴隨回憶而來的孤獨。後者的孤獨來自於對他人認同的渴望,身邊的朋友再多,如果沒人理解自己,孤獨的感覺反而更甚。

在進一步討論孤獨的價值之前,本著科研工作者的嚴謹態度,我們需要對「孤獨」下一個定義。森博嗣在書中特別澄清,他所指的孤獨並不是拒絕社會或無視他人,不是將自己封閉在某個空間中與世隔絕,「我的前提是,維護在社會中立足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人際關係」,所謂「優質的孤獨」,必須以對社會的貢獻和對他人的尊重為前提來構築自己嚮往的自由生活。

0202 我們為何害怕孤獨?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要生存下來,必須要成為團體的一份子,藉助集體的力量才能對抗環境和天敵。被排斥無異於被謀殺,所以孤獨意味著不被接納,而神經科學研究已經發現,社會排斥與生理性的疼痛激活的是同一片腦區,這意味著,當你孤零零一個人無人陪伴的時候,真的如同被捅了一刀一樣痛。

另一方面,生活在一個文化建構的社會中,任何概念都可以視為是被宣傳出來的。我們在學校時總會被要求「團結同學」,沒有小夥伴的人在團隊作業的學生時代恐怕會經歷一遍又一遍的「社會性死亡」。

再以單身女性、孤獨死等新聞為例,當媒體一遍遍將他們與悲慘的生活聯繫在一起時,孤獨的內涵便被延伸了。孤獨真的是可恥的嗎?單身女性一定不快樂嗎?獨居老人一定是悽慘離世嗎?成就了偉大事業但忽視了家人的人一定會孤獨終老嗎?這些不過是人們帶有偏見的想像罷了,可一旦這種想像被廣而告之,人們即刻會變得唯恐避之不及。

更令人畏懼的是,有人將孤獨與死亡聯繫在一起,似乎陷入孤獨便等同於行屍走肉。森博嗣在小說中曾這樣寫道:「沒有人懼怕死亡本身。他們怕的是走向死亡的生活。」有的人害怕孤獨,是因為他們害怕終將來臨的命運。

日劇《美女與男子》

0303 孤獨的價值何在?

對孤獨的恐懼將我們推向人群,卻推離了另一種可能性——體會孤獨的價值。

孤獨,聽起來如此寂寥,價值何在?

孤獨的首要價值在於強大的生產力。森博嗣本人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無論他所從事的科研工作,還是後來從事的文學創作,都是「孤獨的工種」,科研工作者需要隻身探索人類尚未開墾的知識荒野,而作家需要獨自搭建一個虛構的世界,再多一個人,反而會干擾他們的靈感和創造力。更具體來說,很多催人淚下的文學或影視作品往往是在異常孤獨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快樂能夠激發出靈感,卻很難蘊藏極大的情緒感染力,反而是孤獨,更能讓人體會到表面之下洶湧的複雜多樣的情感。很多作家都有跑步或散步的習慣,著名如村上春樹、史蒂芬·金,每天的跑步或散步是他們雷打不動的日程之一,在漫長的獨自一人的路程中,他們醞釀出無數佳作。

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才能獲得另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在《過於喧囂的孤獨》中寫道,「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這種稠密的思想為個體所用的富裕感是無法與人共享的快樂。

同樣的快樂還來自於靜靜欣賞世間萬物之美。古詩中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獨嗎?孤獨中有種遺世獨立的美。就如日本傳統美學中強調的「侘寂」,所謂「侘」,是清寂簡潔的質樸之美,所謂「寂」,是時間沉澱出的古樸之美,在日本的文化中,古老的、日漸腐朽的事物之中,反而有著至高無上的美。這種一個人欣賞的美並非東方人才懂,皮克斯最新動畫《心靈奇旅》中,也呈現了微風、落葉以及一口披薩的美。這些就在我們身邊,但在喧鬧的人群中卻難以精心體會。

孤獨還有一重價值,是給予我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所以懂得享受孤獨的人,會變得如森博嗣所言的「溫柔」,因為他們懂得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看他人。

日本還有一位作家曾經細膩描寫過獨居之美,她便是目前日本最年長的「文學新人」——若竹千佐子,她在63歲時以一部自傳性作品《我將獨自前行》出道,一舉獲得第158屆芥川獎。

這本描寫一位70多歲獨居女性生活的作品被稱為另類老人的「東京女子圖鑑」,主人公桃子在丈夫去世後開始一個人生活,她晴時登山祭拜、雨時憑欄觀雨、寂寞時去醫院看來往人群、疲憊時去咖啡店點一款最愛的甜品,明白了孤獨是一種恩賜之後,她隨口說出的總是「感恩」二字:「打掃衛生時倒映在水桶裡的白雲,感恩。遠處傳來狗吠之聲,感恩。左手食指指甲周圍長倒刺了,感恩。」

在丈夫去世後的一段時間裡,她曾經經歷過異常悲傷與寂寞的時刻:

在暗無天日的悲傷與寂寞中,直面自己內心泛濫的情緒,面對它,感受它,搓揉它,像將生皮加工成熟皮的過程,這時候突然就出現了一點柔和的燭光。桃子也想不出到底是哪一個節點讓她豁然開朗,也許是豆沙麵包裡的豆沙甜甜地包裹著牙齒的時刻。

《我將獨自前行》中將孤獨形象化為無數的聲音,桃子並不是似乎並不是一個人生活:

桃子不僅能聽到丈夫的聲音,還能聽到不知是誰的聲音,如今,說話對象已經不限於活著的人了。樹木也好,芳草也好,天上流動的雲彩也好,桃子都能「聽」得見它們,而且還能跟它們對話。這一切支撐著桃子忍受孤獨。這一切是桃子所擁抱的秘密,簡直是她幸福的瘋狂。桃子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悲傷是一種感動,是感動的極致,有一種喜悅是因為這份悲傷而產生的,因為慈悲,所以喜悅。

桃子的孤獨並非主動選擇的結果,卻是另一種失而復得的恩賜。

0404 結語:人生如同蕩鞦韆,越想逃離孤獨,越難享受快樂

作為一名工學博士,森博嗣在《孤獨的價值》中直接將「孤獨」變成了餘弦曲線,在孤獨的最頂點和最低點的時候,恰好是人們最想要尋求改變的時候。再從感性的層面來看,人生正如蕩鞦韆,時而快樂、時而寂寞才是正常的狀態,一味想要尋求快樂時,蕩得越高,往迴蕩體會到的孤獨也越深;想要逃避孤獨時,快樂同樣無法獲得,正如如果沒有分離過,又豈止相擁的難得。

當我們從五湖四海的小鎮鄉村懷揣憧憬地湧入大城市,我們想要的真的是繁華都市裡的人潮嗎?也許,在內心深處,我們更想要的是,在繁華都市的一個角落裡,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可以自我療愈的孤獨之地吧!

正如《孤獨的價值》這本書的封面所暗藏的玄機:給這些小人以溫暖,他們就會在人群中消失,就像時不時想要「隱身」的我們中每一個人;享受片刻的孤獨,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抱抱。

註:本文中未標註的圖片及gif均來源日劇《到了30歲還是處男,似乎會變成魔法師》(Cherry Magic! 30 Years of Virginity Can Make You a Wizard?!),這部《櫻桃魔法》我已經刷了三遍了,是很溫暖的劇,也許等我再刷億遍,就敢動筆寫下這個冬日裡的感動了!

相關焦點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孤獨的價值》,是由日本的作者森博嗣所著,而在這本書中,作者說到: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悲慘,甚至孤獨是有著無法捨棄的價值。就像作者,他是一個比較喜歡隱居的人,長年隱居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所以說,千萬不要覺得孤獨不好,要去想孤獨其實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價值。01我們孤獨的背後,是缺乏思考作者在書中說,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很喜歡孤獨,很多人不理解孤獨帶來的快樂,而他們卻明白,所以現在的社會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是獨佔著這份快樂的。
  • 一個人孤獨生活的句子
    4、一個人,在空無的網路上,找關於一個人的影像。輸入孤單,寂寞,痛等一系列病恙的文字,然後開始一個人找尋。5、如果有一天,我無緣無故刪了你,請原諒,那是我發現,你的世界真的不缺我一個。6、我們無法忘記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對方有多麼難忘,而是因為我們有多麼依戀和執著。當你執著時,連時間也要向你投降。
  • 蔣勳《孤獨六講》:享受孤獨,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
    我害怕孤單,我不想一個人孤零零地去做很多事情。我不想一個人寂寞的吃飯,不想一個人去看書學習,更不會去一個人逛街,害怕周圍三倆兒人異樣的眼光。他們的陪伴在會讓我感覺到安全感,否則我的內心會處於深深的孤獨。
  • 考研人:一個人的大學,一個人的孤獨
    嘿,親愛的你是不是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圖書館裡,盯著密密麻麻的字發呆。那個孤獨的你,是不是在抱怨為什麼沒有人陪伴你奮鬥?孤獨讓你像得了空心病,感覺空氣都是尷尬的。你是不是因為現在的學校不滿而考研。所以背上沉重的行囊在圖書館獨自一個人。你是不是羨慕那些有伴的同學,至少有個人可以說說話,至少有個人可以不用處處防備。可是你沒有,你只有自己一個人。
  • 一個人孤獨的傷感句子,看了讓人心疼,送給孤獨的你!
    三、沒有人天生喜歡孤獨,只是慢慢習慣了一個人。No one likes to be lonely by nature, but slowly get used to a person.四、我之所以孤僻成性,只因為厭惡人心。
  • 想要逃避孤獨?只因你沒認清孤獨並發現它的價值
    是否因為孤獨而感到過痛苦? 有人為了逃避孤獨,而選擇夜夜笙歌;也有人因為害怕寂寞,而甘願磨平自己的稜角。 然而,在兜兜轉轉的人生劇本中,逃避孤獨的人往往只會變得更加痛苦。 既然孤獨讓人如此不安,你有想過要去了解「孤獨」嗎?
  • 假裝快樂最在行的星座,活得很累,內心孤獨,卻從不會放棄生活
    雖然有時候,快樂是假的,笑意不達眼底,但是他們依然很倔強,不想顯示脆弱的一面。他們只把那些心酸,勞累,隱藏起來,獨自一個人承擔。白羊座人並非真的沒心沒肺,相反他們懂事得很,不願意讓人擔心,也就努力大笑,勇敢面對苦難,承受孤獨和寂寞,不訴與人,這又何嘗不是他們的承擔呢?
  • 如果你的人生總是鬱郁不得志,那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孤獨|探討孤獨
    /03/不要為了孤獨而孤獨,孤獨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境作家蔣方舟曾在節目裡分享一個有趣的觀點。身邊有人問她:「這個過程,你自己快樂嗎?」她是這樣回答的:很痛苦,很煎熬,一個人想要蛻變成另外一個人,都是一場經歷苦難的歷練;真正能讓人變好的路,從來都不會讓人很開心。對此,我深以為然。
  • 不要害怕孤獨——讀《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在那段時光裡,你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走路,一個人逛街。你有時候也會覺得落寞,也會覺得失望,為什麼別人都是手挽著手,春風滿面向前走,我就得是一個人呢?劉同說:「也許你現在仍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乘地鐵,但是你卻能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乘地鐵。」這就是孤獨的力量。
  • 一個人的孤獨,究竟可以有多孤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黑子草,ID:HZC-LJW】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以前看過所謂的孤獨十級的說法,雖沒有達到十級一個人去動手術的程度,但是一個去弄藥,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跑步,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學習,一個看劇,一個人來往,一個人走走停停,一個人做很多很多事,我也不知道一個人的孤獨,究竟可以有多孤獨。
  • 關於一個人孤獨的句子,句句戳心,送給孤獨一人的你!
    城市愈大,就愈感到孤獨。年紀越大,就愈感到孤單。2. 這城市有2000萬人口,人群裡,我只能擁抱屬於自己的2000萬分之一的孤獨。3. 跟生活玩,別太認真了,反正最終沒誰能活著離開這場遊戲。4. 說出來矯情,卻又咽不下去,不敢把期望寄託於人,不敢向他人傾訴,沒人能懂我心裡的苦。5. 我害怕一個人,卻在人來人往的城市中孤獨成性!
  • 不要害怕孤獨,因為你正在成長!
    會的」什麼是孤獨?怎樣又能被稱作孤獨呢?我想借用白鶴林的《孤獨》中詩句能夠很好的表示吧,他寫道:「從幼年時代起,我便孤獨一人,與歷代的星辰為伴。」在詩句中,悲涼與星辰作伴,浩蕩的宇宙之中,只此一人,也未免太過空曠孤寂了。詩人訴說著自己孤單的童年,只有星辰一直在陪伴自己,朝代在更迭,童年的我偶爾能發現一兩個新星光,那是星辰的暗光剛剛到達我那深邃的眼眸中,仿佛在向我訴說著孤獨。
  • 孤獨,是一個人靈魂的自由
    熱鬧是別人的狂歡,孤獨是自己的自由。一個人左右逢源,未必能和自己好好相處;和別人打成一片,未必能忍受一人時的孤獨。有智慧的人,都喜歡獨處,內心清靜,便是自由。相聚短暫,孤獨綿長,學會與孤獨為伍,才能找到浮世清歡。《莊子·天運》中講:「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1:年齡越大,越學會了順其自然,不想再挽留什麼,相信該在的不會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取必然,順其自然。那個你愛得要死要活的人,很有可能有天你連他走路的姿勢都看不慣;那個你恨得咬牙切齒的傢伙,有天你極有可能連他的名字都記不全3:18我不需要你是個蓋世英雄,也不需要你有舉世無雙的功夫,更不奢求你腳踏七彩祥雲,我只願你能是我一個人的齊天大聖,只屬於我一個人4:生活中,朋友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有一個懂心人,緣分不在於萬千,而在於有一個坦誠人
  • 接受孤獨的存在:因為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但這些書的確撥雲見日,讓我能夠正確認識孤獨,走出困境。其中一本書是《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本書的作者是劉同,書籍發表於2014年。現在已經是2020年,算起來這時間真的有點久,但是,書中傳達的理念是一直延續的。正是因為 ,這種精神層面去剖析孤獨的文章不會受限於時間。孤獨是什麼?
  • 我們都在學著享受一個人的孤獨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婷婷隨筆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孤獨嗎?那你相不相信一個人有時是自己選擇孤獨的呢?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好吧,請讓我來表述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想擁有太多的心機,也不想說太過違心的話,更不喜歡去恭維任何一個人。在我眼中,你我都是普通人,你優秀,我是會欣賞和學習的,但不會去拍很多馬屁,雖然我知道人們最愛聽別人讚美自己的話,但我相信,我的欽佩和敬畏的心是最真誠且對方是不必用聽到我說無用的話,就能感受到的。
  • 孤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自由
    熱鬧是別人的狂歡,孤獨是自己的自由。 一個人左右逢源,未必能和自己好好相處; 和別人打成一片,未必能忍受一人時的孤獨。 有智慧的人,都喜歡獨處,內心清靜,便是自由。
  • 淺談孤獨,為什麼人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感覺到孤獨?
    有時他也會喊,老師,我好孤獨啊!我問,你怎麼會覺得孤獨呢?他說,沒人陪我啊!但是這個孩子從沒說過他很寂寞,他還只是個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寂寞。02.有人問為什麼人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感覺到孤獨,哎哎,這個問題也問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因為是一個人啊,兩個人就不會了。
  • 大張偉:世界給我孤獨,我啐他一臉快樂
    一個人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快樂起來。你快樂一分,這個世界的災害就減少一分。如何讓自己快樂,似乎是他與生俱來的才能。曾經在做客郭德綱的訪談節目《今夜有戲》時,大張偉就談到,自己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說話結巴是因為他緊張,表面上嘻嘻哈哈,其實心裡非常孤獨,甚至很多時候不願意與人接觸。賈玲就曾爆料說:大張偉是一個不合群的人,朋友聚會他經常找藉口不來。
  • 一個人與所有的孤獨相伴,一個人在寂寞裡晝夜狂歡
    有那麼一瞬間突然覺得,我所有的等待在你眼裡都沒有意義,因為換不來你的任何珍惜,不是我不懂得堅持,是太久沒聽到你的回音,所以這一次我決定走了。在你之後遇見的每一個人,我都不敢抱有太多的奢望,因為曾經的陰影難以消除,交過的學費,不能白交;學到的教訓,不能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