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捏、拼、貼……通過一個個步驟,一條條五顏六色的只有五毫米的紙條,在幾十個人手中,瞬間變成手工紙藝產品。與以往做過的紙藝品不同,這些紙藝品結合了大運會會徽和吉祥物「蓉寶」的形象理念,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設計,最終製成7寸大小的「蓉寶」及大運會會徽衍紙藝術品。這些紙藝品的創作者,是一群殘疾人,他們有的是智力殘疾,有的是身體殘疾。在成都市溫江區公平街道殘疾人就業基地,三十位殘疾人用自己的雙手,創作出的紙藝品,成為了成都大運會特許公益商品。
↑基地裡紙藝品展示
生動又形象
殘疾人做出紙藝大運會特許商品
2016年,成都溫江區公平街道殘疾人就業基地開始籌備成立,主要做衍紙藝術品。王銀春作為成都幸福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全程參與了基地的成立,並負責部分管理工作。
「當時我們是先培訓,學習衍紙紙藝技術,衍紙就是紙條衍生出來的藝術品,剛成立時有二十幾個人,後面幾年有一些人員流動,直到現在固定在三十人。」王銀春表示,基地成立的目的就是幫助殘疾人就業,通過手藝工作,既能創造文創產品,又能增收。
↑溫江區公平街道殘疾人就業基地
紙藝加工、桌面擺件、包裝、毛衣鏈、車掛、立體微景觀……幾年來,基地和眾多旅遊景區合作,創新了各種形式的衍紙產品。面對即將到來的大運會,基地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們就想我們也可以為大運會做衍紙文創產品,最後通過實地走訪,多次的設計改良,在市殘聯和區殘聯的幫助下,爭取到了成為首批大運會特許公益商品。」
說起製作這次特許商品的過程,王銀春覺得「很不容易」,怎樣才能既表現出大運會的元素又體現出衍紙的精妙?「我們不停的設計,改了一次又一次,紙條大小,還要用到波浪器。卷的程度,用紙也有考量,必須要考慮光滑度和亮度等,這些都會影響成品的效果。」
經過大家的努力,最後做的兩個成品一個是代表大運會會徽,一個是吉祥物「蓉寶」,裝裱起來後,兩個衍紙藝術品生動而又形象,成功在月初的特許商品發布會上正式亮相。
↑「蓉寶」手工紙藝品
自豪又開心
雙腿殘疾的她用手做紙藝品創收
「昨天還在電視上看到大運會建築工作正在進行中,我跟我媽說我們殘疾人還在做大運會特許商品,當時特別有自豪感。」
今年33歲的彭婧是基地三十位殘疾人中的一員,一想到自己做的紙藝品能被運用到大運會,她就止不住的笑。
七歲時,彭婧因為意外失去了雙腿,不得不靠輪椅生活。學會做紙藝品前,彭婧做過客服的工作,最終因為熬夜身體吃不消辭去了那份工作。2016年,她開始到基地培訓做衍紙。
↑彭婧製作中
王銀春評價彭婧是基地裡手藝排得上前三的,隨著基地的發展,原先由一個人做一個產品,到後來一個產品細分工作。這次的大運會特許產品,彭婧和王銀春一組,主要負責把紙條裹成合格的卷,並總體把控每個作品的質量。
在基地幾年,彭婧的生活是標準的「兩點一線」,基本上就是在家、基地之間來回,有訂單時,她就從三公裡外的家趕到基地。她的手藝也愈發精進,熟練起來後,一個小時便能完成一個產品,「有時候會被紙條割傷,但是現在越來越少了。」
↑大運會會徽手工紙藝品
彭婧表示,「有關大運會的文創產品很多,這其中就有我們殘疾人做的。我們做的東西能走出國門,讓世界知道,在中國四川成都還有一群殘疾人通過辛勤的雙手為自己的祖國、為家鄉成都增光添彩,也讓外國人看到我們殘疾人的精神品質。」
紅星新聞記者 劉成夢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