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資源,是促進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雲南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雲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攜手雲南廣播電視臺,重磅打造雲南省優秀高技能人才系列專題片《技能報國》,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弘揚工匠精神,展示雲南省高技能領軍人才培養成果。
雲南衛視今晚21:22《技能報國》為您講述我省首席技師的成長之路,見證一段段技能報國的精彩人生。
《技能報國》第十三集
↓↓↓
留住傣族「手上的記憶」
——首席技師玉兒甩
傣錦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紡織技藝,圖案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
本期節目的主人公就是雲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玉兒甩。
玉兒甩從小看著奶奶織錦,光滑的梭子滑過經線,筘下壓將緯線打入織口,不同顏色的經緯線交織和穿疊,形成動物、植物、幾何的紋樣。玉兒甩覺得神奇極了,對傣錦的織造產生了濃濃的興趣。
傣錦織造時,需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上,再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覆循環,方可織成漂亮的傣錦,設計一幅傣錦,往往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倘若結錯一根細線,就會使整幅傣錦圖案錯亂。
勤勞的傣族婦女用自己的雙手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織成了美麗的「布上雲霞」——傣錦。
傣錦承載了傣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色彩,是民族織錦中的精品,對工藝要求極嚴,幅面有20到80釐米,許多傣錦主要做圍巾、裝飾品,慢慢會織的人越來越少了,織錦技藝眼看就要失傳。
為了不讓傳統技藝消失,玉兒甩不斷摸索、研究,她在每個品種裡融進自己的構思,設計研究出許多具有濃鬱傣族民間文化特色的織錦式樣和圖案。
她說服曼亂點村的婦女們一起來織造傣錦,大家看到玉兒甩織造的傣錦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喜愛,就慢慢跟她學習傣錦織造技藝。
2008年,「傣族織錦技藝」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中華民族民間織錦藝術寶庫中佔有了一席之地。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文化部門的保護和幫助下,嘎灑鎮曼亂點村成立了「傣家民間織錦合作社」和傣錦文化生產研究基地。
傣族民間織錦專業合作社有社員18名、帶動40餘戶人家常年編織、銷售傣錦,產品涉及服裝、被褥、掛包等生活日用品和藝術飾件、旅遊紀念品等,圖案以大象、孔雀等動物和幾何紋為主,織工精美、圖案別致、色彩鮮豔、經久耐用,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寄託著傣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16年,玉兒甩入選雲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她開辦了自己的技能大師工作室。
曼亂點村小組這個遠近聞名的織錦村寨,如今在玉兒甩的帶動下,家家都有織錦機,戶戶都有成年女子會織傣錦。
在自然古樸而又富有變化的傣族織錦技藝面前,現代紡織機生產出的產品也黯然失色,每一塊手工傣錦的誕生都顯得孤獨而珍貴,每一塊傣錦都是一個民族歷史與傳承的印記。
編輯:Selina
責任編輯:宋力錦
監製:沐利芸
頻道總監:朵 翔
總編審:李曉風
總編輯:李 茜
出品人/總監製:和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