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可能是來唱一下反調,雖然我並不是中國女排的超級粉絲,但昨天在和一位女排超級粉絲深入溝通之後,我們的結論還是挺類似的:雖然感動的點有,但總體上還是比較平淡,有些許有些失望。
下面的內容會比較長,但我覺得並不會無聊,也有很多深層次的內容分析,有乾貨也有共鳴,花了非常多時間整理內容和找圖片,如果覺得不錯的話,勞煩各位點個讚吧。
我們先簡單概括一下整部電影的脈絡:
主要就是這三個階段,可以說郎平是作為核心人物貫穿整個電影系列,甚至中國傳奇教練之一陳忠和的存在感都要弱了很多,但讓我覺得最可惜的點兩個:
04年女排完成了驚天的讓二追三啊,雖然那時候我還小,但媒體的發展程度要遠遠高於郎平所處的五連冠時期,我相信04一代也能喚起不少人的回憶吧?
那也是一代人的青春啊!
讓二追三這種驚天壯舉在電影中就一句話帶過了?04年的老將好像也沒怎麼在電影中出境吧?(我印象不深刻)
一般來說一部體育類型,特別帶有國家情懷的電影,是很容易讓人「燃」起來的,因為我們中華兒女心裡都帶著深厚的民族精神,每次看到奧運奪冠時響起那國歌,我也是全身熱血沸騰,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很驕傲。
但看《奪冠》,原諒我並能怎麼「燃」起來,由於整個電影放了三個大部分,導致各個部分的時長都不夠,那麼處理起來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兩種方式:
但很可惜,上述兩條路線,我覺得《奪冠》都沒能完成得很好,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我先從感情塑造開始講起,畢竟《奪冠》這部電影在我看來主要走的就是感情牌的路線。
整部電影讓我覺得最感動,也是我覺得塑造最好的部分是哪一部分?我覺得就是第一部分,郎平作為球員奪冠的故事。
很簡單,因為這裡是最燃的部分。
是說實話,你覺得飾演郎平的白浪長得好看嗎?
從整體五官,在到臉型,再到髮型,都是非常普通的大眾臉,但就是這樣一個長得不太好看的姑娘,卻讓我感受到了別樣的中國女排美。
18歲進入國家隊,深蹲沒到100公斤不許碰球。 「我18歲就進入國家隊了,大家都覺得我很順,卻沒有人注意我背後付出了多少。現在到這裡來,所有人的技術都比我好,除了比別人更加拼命,我還能做什麼?」
這就是最真實的女排寫照,或者說這就是運動員生命最真實的寫照,昏黃的球館,粗陋的設備,簡單的夥食,但就在這個破舊的球館裡,一堆本該是芳華正少的姑娘,卻幹著最苦最枯燥的事情,下面這種特色鏡頭給我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
除開郎平這個運動員的塑造,另外一個讓我留下無比深刻印象的並不是另外一個主角陳忠和,而是老教練,由吳剛老師主演的袁偉民老先生。
「這些東西,機器可以計算出來嗎?」 「陪她發一萬次球。在你來之前她們這些老隊員已經發了五萬次六萬次球,唯一能讓你追上她們的就只有訓練,不斷地訓練。」 「人在年輕的時候最怕對不起自己,但只有到了年老的時候才會發現最對不起的,是別人」 「我們中國太落後了,我們太需要這個冠軍了!」
哪句話不是金句?所謂嚴師,並不是他們真的想要去「折磨」自己的學生,而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斥著最純粹的熱愛,所以才會奮不顧身,哪怕化身惡魔,哪怕與全世界為敵,他也要一定要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吳剛老師飾演的袁偉民老先生給我帶來最大的感動。
所以別說什麼體育賽事可以快樂,我從而覺得體育賽事是快樂的,這裡我也很想提問:為什麼電影後半段郎平在管理女排時,會說到快樂排球的理念?
你愛排球嗎?我覺得必須熱愛,不熱愛到瘋狂就不會讓自己陷入那種絕境般的訓練之中,但熱愛絕不是快樂。
我從未覺得體育賽事是什麼快樂的項目,籃球如此、排球如此,就算是我們年輕人最感興趣的電競也是如此,沒日沒夜的訓練,世界上只有那些偏執的瘋子才能站上頂峰,比如凌晨四點就已經開始訓練的科比,比如休賽期才是真正開始的詹姆斯,再比如電影中的郎平。
這些我覺得叫做熱愛,不叫做快樂。
但後半段,由鞏俐開始主演的郎平主教練,卻沒有了吳剛那股味道,甚至鞏俐那過於漂亮的臉龐讓我有點出戲:
這也實在太美了……
雖然郎平教練在賽場上也不會對女排大吼大叫,但私底下訓練時原來是這麼溫柔的?
我們跳出劇情,從本質上進行分析,為什麼第一部分會讓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矛盾點足夠強烈。
教練和隊員之間的矛盾,教練和教練組內部的矛盾,中國女排和外部球隊的競爭矛盾,每一個矛盾都足夠強烈,在經歷了起承轉合之後,最終女排奪冠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熱血沸騰了,如果沒有矛盾,沒有這種恰到好處的民族情懷注入,整部電影又怎麼會讓我們覺得「燃」?
但後半段,就是讓我覺得:風平浪靜。
我個人想要看的矛盾點有哪些?
上述三點其實電影中都有,但是篇幅都太小了,好吧你說第一點和第二點,畢竟是我國民眾,也是官方層面的東西,不方便過多去描繪,但第三點呢?我想問問大家:是郎平和袁偉民的衝突更精彩,還是郎平和朱婷之間的矛盾更精彩?
所以個人覺得為什麼後半段的感情牌沒能寫好,就是因為矛盾點實在是太弱了。
包括郎平和陳中和的之間的故事,就顯得很尷尬,兩人戀人不是戀人,知己的話塑造的關係有太單薄,反而顯得不上不下,看完電影我甚至在思考:陳忠和先生到底在電影後半段的作用是啥?
所以二人給我不上不下的關係,關鍵還是在於碰到的外部矛盾不夠強烈,導致陳中和先生在這個過程對於郎平的支持變得沒那麼深刻了。
整部電影主要描繪的有三場比賽:世界賽中國vs日本,08年奧運會中國vs郎平帶隊的美國,16年中國vs巴西。
個人主要講講中日大戰和中巴大戰,純粹是個人意淫了:如果我是編劇,我會怎麼寫這場比賽。
總體來說,兩場比賽我覺得都不夠精彩,最該用力刻畫的部分卻草草帶過……本人也不是資深的排球迷,很多戰術跑位,隊員配合,專業名詞我也不是很熟悉,基本上所有排球知識都來自於動畫《排球少年》,顯然大多數觀看電影的觀眾可能連很多基本的排球知識都沒有,所以比賽本身不能講得太專業,比如中巴大戰最後採用的後排三號位戰術(簡稱後三),這個戰術《排球少年》裡也不是這個叫法,但有些大方向的東西,完全可以讓觀眾看明白,所以我會說說我是打算怎麼寫的:
1.中日大戰
雖然第一點我提到了郎平運動員生涯時的拍攝是最精彩的,但很可惜最後收尾的中日大戰部分我覺得做得並不算特別好:整場比賽不管是懸念的製造,還是過程的推進,我覺得都很一般。
那麼要如何營造中國女排獲勝過程的艱辛呢?
電影裡用的是隊員受傷,頂著腰傷也要給郎平爭取休息的時間,但我覺得還可以改進。
中國和日本之間很大的差別就在於兩種球風的不同:防守vs進攻
那這兩種理念的碰撞不難塑造吧?你日本喜歡打防守,我就用更強的進攻破壞你的防守,你日本的韌勁很足,那我中國就用韌勁更足的進攻持續破壞,哪怕腰傷了,哪怕扣球扣到體力都到盡頭了,但比拼韌勁,我中國姑娘怎麼會輸給你們?
通過這樣兩種偏執的韌勁對抗,是不是會好一些?
2.中巴大戰
巴西和日本又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球風了,從電影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巴西女排不管是身高體型力量都比中國女排要強太多了,當然2016年巴西女排是全方面的強,但電影篇幅有限,我們不能把巴西防守的內容也納入進來,所以主要塑造進攻。
但中國女排也不是主打防守策略,因此我們就可以這樣描繪:團隊配合 vs 進攻大炮
巴西擁有極強的主攻扣球手,還擁有兩名世界最頂尖的副攻,三門大炮會不斷轟向中國隊的防守禁區,但防守不只是依靠隊員們一個一個去把扣殺的球接起來,攔網可以阻攔球的方向,防守球員也可以站在固定的防守範圍去預判球的位置,哪怕接起來的球不好,也可以通過吊球、二次進攻等手段打斷對方的進攻節奏,防守並不只單兵作戰,防守是一個系統,通過更加團隊的打法,哪怕球員個人實力在巴西女排之下,也能夠通過配合贏得勝利。
類似用這種觀眾也能看懂的手法去描繪比賽,比賽本身是不是會精彩得多?
總體而言吧,女排給我的感覺是可惜,明明可以排成一二三甚至四部單獨電影,卻濃縮在了一部電影之中,所以導致各個部分的內容都不夠充實,想表達的點太多,有些忌諱的點不方便多去描繪,所以導致了矛盾點不夠激烈,主線有些不明確,比賽本身塑造得也不是太好,就讓我覺得除了開頭,剩下的部分都有些風平浪靜。
但還是很感謝相關製作方吧,疫情期間我們等待了那麼久,跌跌撞撞這部電影終究還是上映了,希望能喚回那些排球迷曾經的青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