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墨
「老師,我讀了很多書,為什麼還是寫不好作文?」,問我這個問題的學生去年已經高中畢業了,高考作文拿了55分。
她剛上高中的時候作文寫的不好,屬於那種特別喜歡「掉書袋」的學生。我一看她的作文就知道她讀了什麼書,模仿的痕跡特別明顯,引用書中的詞句特別多。這說明讀過的書她沒消化,都是生吞下肚的。
她的作文屬於「半壇醋」的狀態:說寫得不好吧,她旁徵博引內容似乎很厚重;說寫得好吧,總是似是而非不著邊際。讀她的作文,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為什麼?
因為她只讀書只寫作文,不觀察生活。她的作文猶如畫中美人,看似很仙但終究是假的。
中唐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提出過他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說文學作品裡要有生活氣息,不能憑空而作無病呻吟。吟風頌月的文字咋讀可能覺得清新,但再讀就覺得寡淡甚至矯情了。
好的文學作品必定是能引起人們共鳴的作品。比如那部改編自海彥小說的電視劇《都挺好》為什麼好評如潮?就是因為很多人都能在裡面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倪大紅老師塑造的蘇大強為什麼那麼火?因為很多人都能在他身上發現自家公婆父母的影子。
這就是生活的魅力。好的文學作品裡要有生活,好的學生作文裡也要有點菸火氣。有了煙火氣的作文才真實接地氣,才有質感,才能拿到高分。
1、人間有味是清歡,文章裡也要有點人間煙火。
蘇軾有句詩叫「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詩人的話,用都市男女的話來說就叫做「平平淡淡才是真」,用田間地頭大爺大娘的話來說就叫做「吃飽穿暖,別窮講究」……
這就叫文章裡的煙火氣……煙火氣就是生活的味道。屋子裡冷鍋冷灶的,我們說沒有家的感覺。嫋嫋炊煙一升起來,人心頓時就溫暖了。文章裡的煙火氣也就是生活氣息。
不過有人寫生活寫得真實,有人寫生活卻讓人覺得虛假。今天我們就著重以「人物語言」為例子,來闡述這個問題。我們還來看「人間有味是清歡」這個句子。它從蘇軾口中吟出,我們覺得跟蘇軾的氣質如此吻合。如果它從一個辛苦勞作且只夠溫飽的老大爺口中冒出來,我們可能會覺得有點彆扭。
再比如,李白會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徐悲鴻會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于謙會說:「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但是,家長在鼓勵我們的時候通常會說:孩子,做人要有骨氣。
這就是生活。什麼人說什麼話,跟他的文化水平、生活環境、性格習慣都是密切相關的。
在我們的作文中人物語言也要符合人物設置,否則就會讓人覺得很假、很虛偽、很矯情……沒有真摯感的作文,很難打動讀者,也很難拿到高分。
在這裡我是以人物語言為例來說明作文裡需要有生活氣息這個問題,但「生活氣息」並不僅僅局限於語言,它可以體現在人物肖像、神態、性格以及穿著打扮等各個方面。
比如富貴公子賈寶玉的外貌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黃包車夫駱駝祥子的外貌是「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亮。腮上沒有多餘的肉……」;
比如一樣是笑,性格不同的人笑的就不相同:史湘雲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裡,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裡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裡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坐位,拉著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
又比如穿著打扮,王熙鳳的服飾是「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祥林嫂的衣服是「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
生活本就豐富多彩,文學作品必然精彩紛呈。
以上舉的都是正面的例子,下面我再給大家舉個反面的例子,我們來體會一下。有一次,我安排學生練習寫人記事,有個孩子寫他的奶奶。他寫他的奶奶80多歲了,非常疼愛他,文章裡有這麼一段:
……我腳下一滑摔倒了,說時遲那時快,奶奶扔下拐杖像一陣風似地衝了過來……
80多歲的奶奶,風一樣的速度……這一波描寫讓讀者焦頭爛額:這年齡和速度搭嗎?
聞其聲,識其衣,察其神,即可知其人。生活中如此,文章裡也應該如此。文學作品不能跟生活脫節,我們的作文也是一樣的,要儘量寫得情真意切。
2、眼睛裡能看到風景,心中能體悟到幸福,筆下才會有韻致。
熟悉的地方更有風景
說起作文裡要有真情實感的事,有時候學生們會提出疑問:我們的生活圈子才多大,哪來那麼多真情實感可寫?
也有老師說孩子們要多讀書,多模仿,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不同意這個觀點。閱讀是必要的,模仿也是必經階段,但是我們最終要擺脫模仿,學會自己謀篇布局。
現在時代變了,很多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到過很多地方了。每次上課講到風景名勝之處總有學生告訴我他去過。這些我們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見過的人,都應該成為我們筆下的素材。
但確實還有更多的學生沒到過多少地方,其實沒有關係的,熟悉的地方更有風景。
莫言最出色的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東北高密為背景的;沈從文的《邊城》寫的就是他的故鄉湘西那個叫茶峒的小地方……
張愛玲的小說裡最牽動人心的就是愛情婚姻家庭糾葛,因為她從小就看慣了父親和母親的分分合合;蕭紅的作品裡為什麼能把苦難寫得那麼震撼?因為她短短31年人生從來就沒有能夠擺脫苦難……
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可以寫沉浮的世事;生活的平淡無奇的人,可以寫俗人俗事……這世上,沒有不動人的人和事,就看我們能不能把他們從瑣碎中提煉出來。
借一些風景和故事
高中語文教材裡有個經典篇目——《荷塘月色》。讀過這篇文章又親眼目睹過清華園裡的那片荷塘的人一定能瞬間頓悟什麼叫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塘是清華園裡的荷塘,也是江南的荷塘,還可能是他人生幾十年在任何地方見過的荷塘。這就是寫作文的秘籍:
所有的荷塘,都可以成為詩人筆下的荷塘;
所有的美女,都可以成為作者筆下的美女;
所有的生活,都可以成為我們筆下的生活……
我們要學會借一些風景和故事,來寫我們的作文。
我再說得明白一點:
比如我要寫我的母親,要表現她很勤勞。那麼我可以把我父親的勤勞、爺爺奶奶的勤勞、老師的勤勞、同學朋友的勤勞、親朋鄰居的勤勞都集中起來,挑挑選選,選出最好的,放到我的母親身上去寫。
這些勤勞都來源於生活,它們不會失真,寫的時候我只要注意挑選符合「母親」這個形象的事跡就可以了。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能體會到了,想寫出有生活氣息有真情實感的作文確實不難,只需要用點心就可以了。我總結一下,我們主要要用心去做以下3件事:
①觀察生活
②記錄生活
③思考生活
眼睛裡能看到風景,心中能體悟到幸福,筆下才會有韻致。
結束語:
卞之琳有首小詩很有韻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明月是你的風景,殊不知你也是別人的風景,世間萬物都可以成為風景,就看我們願不願意用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悟。
現在學生一問起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才能寫好作文,老師們就會給出一把萬能鑰匙:閱讀。
沒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是還有一句老話我們也要牢牢記住: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光讀詩書不觀察,不體悟生活,就是讀死書。光會模仿,不思考不創新,作文就沒有靈魂。
我們要用眼睛去尋找風景,用心去體悟生活,用思想去融會貫通,最後才能用筆去記錄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