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幾被消失 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2020-12-22 中華網新聞

原標題:民進黨一手炮製中國史幾被消失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島內人士抗議民進黨當局將中學歷史課本「去中國化」。資料照片

新學期伊始,島內有歷史老師投書媒體,痛陳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其行徑令人髮指。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為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不斷刪改課綱篡改歷史,其直接結果之一是讓歷史教育失去知興替、明得失的意義,讓島內下一代變得淺薄無知。

「獨」心日熾

島內媒體查證發現,這批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的新課本,中國歷史被刪減幅度之大令人乍舌。以初二新課本翰林版為例,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人,都是一筆帶過。

新課本對過去必談的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末黃巾起義、三國、魏晉南北朝一概略過,史籍經典《史記》《漢書》全然不提,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蹤跡全無……無怪乎被島內教育界評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

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統計,其中一版課本用6個章節講述商周至晚清3600年,每章正文僅用1500字卻要講600年。「凌亂、不知所云、沒有時序、沒有前因後果。」「只能說『破碎』是民進黨當局歷史教育最大特色。」

這是民進黨所推新課綱上路的第二年。去年高一、初一歷史課本面市,就因其美化殖民統治、充斥「去中國化」內容而引發輿論抨擊。在這些課本中,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成了臺灣人的祖先,明鄭和清朝統治被寫成與荷蘭、日本殖民者無異的「外來政權」,以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法律效力為理論依據的「臺灣地位未定論」赫然在冊。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15日消息,新學期伊始,島內有歷史老師投書媒體,痛陳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其行徑令人髮指。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為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不斷刪改課綱篡改歷史,其直接結果之一是讓歷史教育失去知興替、明得失的意義,讓島內下一代變得淺薄無知。
  • 臺灣教師之憂:「臺獨」歷史教科書戕害下一代
    他們將『臺獨史觀』一點點塞進教科書。時至今日,蔡英文當局搞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痛心疾首地說。 新學年開學以來,根據新課綱編寫的新版《臺灣史》教科書進入高一、初一課堂。這些教科書裡充斥「去中國化」及「媚日」內容,被島內有識之士斥為完全淪為民進黨「臺獨」思想宣傳品。
  • 蔡英文政府灌輸「臺獨史」犯眾怒 臺教育界奮力搶救中國歷史
    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5月上臺以來大搞「文化臺獨」,在教育領域「去中國化」,灌輸「臺獨史」,最近更大幅刪減初二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的內容。島內輿論痛批蔡政府炮製最「獨」教科書,凌亂無序的歷史內容不僅疏遠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也削弱了年輕一代的文史素養。臺灣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呼籲各界共同搶救中國史。有臺灣老師表示會再篩選書目,提供學生參考。也有學者倡議大陸方面編寫網版教科書供臺灣學子學習。 「這次課綱修改表面上是簡化內容,大幅刪減中國史,但其實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字裡行間的意識形態。」
  • 非常時期,蔡當局這一舉動惹眾怒,島內輿論沸騰,臺媒:必遭反噬
    近幾個月以來,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臺當局「借疫生事」,背靠美國威脅兩岸多項共識,而在這一非常時期,蔡英文當局這一舉動引起了兩岸愛國人士眾怒,島內輿論沸騰,臺灣媒體更是批評道:「違逆學術倫理的行為終將被歷史本身反噬!」
  • 遭李登輝、民進黨異化的臺灣歷史教科書:還能做「堂堂正正中國人...
    近日,有歷史教師投書島內《中國時報》,稱中國史教學已被簡化到「令人髮指」的程度。那麼,中國史教育如何變成今天這番模樣,背後又有當權者的哪些算計?蔣氏父子治臺時期,臺灣歷史教科書體現的是大中華史觀與中國人精神,客觀上起到維護中華史觀、導正人心、反對「臺獨」的作用。待李登輝上臺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開始調整。1999年歷史課綱中,「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於「中國史」。這就是所謂的「同心圓史觀」,以臺灣為圓心,往外延至「中國」,再往外是世界。臺灣是小圓,「中國」是中圓,世界是大圓。
  • "新課綱"及教科書上路:拋棄歷史,傷害未來!
    而早前,島內一些教育工作者亦批評「新課綱」篡改歷史,根本目的是構建「臺獨史觀」。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表示,民進黨當局為了幫他們所謂的「臺獨」意識形態製造環境,就從課本下手,硬要造出一個所謂「臺灣民族的歷史」。      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召開「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記者會,批判民進黨當局在課綱與教科書中的「去中國化脈絡」。
  • 台歷史教材被指「媚日去中」 國民黨:「教育部長」下臺!
    圖源:《中時電子報》海外網9月6日電隨著島內新學期開學,按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材被指「媚日去中」,搞「教育臺獨」。國民黨團昨日(5日)痛斥,蔡英文當局、臺教育主管部門違背教育的啟發性本旨,新歷史課本「媚日舔日」,民進黨為了掌權而毒害下一代。
  • 島內痛批台歷史課綱抹殺中國史:斬斷兩岸共同歷史脈絡
    開學後,臺灣新版初二歷史課本出爐,中國古代史內容被大砍,包括唐朝之前的2400年以1600字講完,三國、魏晉南北朝徹底消失,政權轉折和重要史實一概沒有編入,引發議論。對此,臺媒批評,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程度驚人
    央視網消息: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用一張張便籤紙,標記下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的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用「震撼」一詞,形容「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念起來是很順的。現在好像只要是逢中必反。所以只要看到這個「中」字,就把它改掉。改成什麼?叫清法戰爭。
  • 高雄市議員稱屈原 「不是中國人」,還勸人多讀書,網友:你才要多讀書
    高閔琳回覆:不只是中國過端午節,日本、韓國也過,粽子也不是中國獨有,墨西哥、越南等國家也有。她甚至還留言嗆網友:「你知道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分子嗎?要多讀書。」↓蔡正元在臉書上談了楚的歷史,他最後說,「不能說楚國人不是周朝人,也不能說楚國人是楚朝人、不是中國人,只能說楚國人不是秦國人,『以上談的是中國人的歷史,不是臺大昆蟲的歷史』」。延伸閱讀臺灣教師憂「臺獨」歷史教科書戕害後代「從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代起,『臺獨』勢力一刻不曾放鬆對青少年的毒害。他們將『臺獨史觀』一點點塞進教科書。
  • 觀點丨臺當局刪《開羅宣言》旨在欺瞞青年世代
    據臺媒《自由時報》報導,臺當局即將在2019年實施高中社會科新課綱,草案中並未提到《開羅宣言》。為支持臺當局主張,呂秀蓮於7月13日在媒體面前手拿紙本《開羅宣言》,叫囂「這一張就是一個A4紙張"。呂秀蓮島內某些人拿《開羅宣言》開刀,其理論源泉是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
  • 兩天內,臺灣島內兩名「反獨」大將離世,國臺辦發聲悼念
    編輯:晨星雖然目前臺灣島內有很多「臺獨」分子,但之所以這些人沒能如願以償,除了大陸的強硬態度以外,就要歸功於島內一些「反獨」大將多年以來的堅持,他們大多為年紀大資歷深的國民黨老將。01兩日內接連兩名「反獨」大將離世郝柏村是國民黨高級退役將領,曾擔任多個國民黨內要職,退出一線後由其子繼續在黨內為鞏固兩岸關係而奮戰
  • 臺灣學界教育界痛批新版歷史教科書
    核心閱讀今年9月新學期以來,臺灣依據新版課綱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其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引起臺灣學界和教育界的強烈不滿。他們呼籲全社會共同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不再讓其毒害臺灣學子。民進黨當局自2018年以來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
  • 民進黨修改歷史課綱 操弄歷史終將被歷史操弄
    之前的「中國史」不再存在,被「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以主題方式分單元呈現」。這份升級版的「臺獨」歷史課綱一出籠,就遭到島內外有識之士的口誅筆伐。毋庸置疑,民進黨當局為了一己之私,將島內學生當成「政治祭品」,將兩岸關係進一步推向險境,最終難逃歷史的懲罰。  臺灣的教科書之亂,始於李登輝主政時期。
  • 台歷史課綱竟刪三國歷史
    台歷史課綱大刪三國歷史,令人痛心,國民黨考紀會負責人、律師葉慶元直批「亡國必先亡史」。葉慶元提到過去在市政府服務時,日本濱松市的鈴木市長對他非常友善,說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三國的趙雲,「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上路 學者直批「教育臺獨」貽害無窮
    新華社臺北8月30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上路。多位臺灣學者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教育臺獨」,對臺灣貽害無窮。
  • 罪魁就是「去中」教科書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圖片來源:網絡)  近年來,許多人看不懂臺灣年輕人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其實,這種現象背後正和島內推行了多年的「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有關。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指出,20年來,臺灣的教育資源被用來逐步建構一套「反中」的歷史詮釋。去年9月,所謂「108課綱」指導下的歷史課本上路後,中國史正式在臺灣被虛無化。  有人可能不知道臺灣的歷史課本和大陸有什麼不同,但其實,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臺灣的歷史教育就開始構建所謂「同心圓」歷史教育。
  • 蔡英文猖狂叫囂,害苦臺農
    大陸是臺灣小島經濟的重要依傍,兩岸長達30年和平發展經濟往來,被蔡當局等分裂宵小猖獗叫囂"獨立",甚至公然遏制兩岸往來與發展,這無疑是不顧臺灣民眾經濟利益與福祉,更是直接害苦了臺農。實際上,臺灣水果不管是從質量上還是種類上並非獨一無二,可以說與東南亞水果種類非常相似,而臺灣農產品多年來在中國大陸市場成為"香餑餑" 那時兩岸人民"一家親"的情懷以及國家的惠臺政策。而在蔡當局執意"謀獨"甚至打壓大陸民眾的局勢下,大陸民眾的消費熱情也正在急速下降。"兩岸一家親"遭破壞,誰買臺灣果蔬?
  • 反對教科書「皇民化」與「去中國化」,「臺統派旗幟」王曉波去世
    臺灣統派代表人物、長期反對李登輝時期以來教科書「皇民化」與「去中國化」的前臺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30日凌晨在家中去世,終年77歲。此前「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毛鑄倫於28日去世。資料顯示,王曉波1943年1月出生在江西,1949年隨父親到臺灣,但其母章麗曼留在上海,章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成員。1950年,章麗曼經香港到臺灣,暗中進行情報工作。1953年因有人叛變,王曉波父母遭憲兵逮捕,母親被槍決,父親以「知匪不報」的罪名被判刑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