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能力,即自我服務,或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幼兒園裡,小班階段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最關鍵的階段。
我們關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不挑食,會用餐具,主動洗手,自己穿脫鞋子,在幫助下會穿脫衣。第二,分清前後、裡外等。第三,其他能力,如會穿珠子、叉水果吃等。
通過觀察與訪談,筆者對在園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現狀進行了解。結果發現,部分小班幼兒表現出飲食習慣差(挑食、用手抓飯、等成人餵飯等)、衛生習慣差(早晚不刷牙、隨意將髒東西放入口中等)以及自理能力弱等現象。
創設真實的生活區環境
結合我園實際情況,我們通過巧用生活區,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之所以選擇從生活區切入,是因為生活區是一個小型的「生活空間」,材料是幼兒最熟悉的;而且,生活區的活動,自我服務較多,生活區的材料收整對幼兒的自理能力很有挑戰。作為「日常生活」的縮影,幼兒可以在生活區進行各種生活技能、技巧的練習和各種實踐操作活動。
首先,基於幼兒自理能力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生活區環境創設。生活區強調真實性、清晰性,操作簡單明了,方便幼兒歸納和取放。在生活區,需要為幼兒提供真實的、生活的材料供幼兒操作;生活區的布置要具有溫馨感和可操作性,還需靠近水源,方便幼兒操作;提供可以讓幼兒操作的圍裙、手套等生活輔助用品;要有適當的安全提示,電器類用品的擺放要與幼兒保持安全距離。
其次,發揮圖示標記的指引作用。根據小班幼兒直覺形象思維佔主導的特點,為他們創設有圖示標記的生活區環境,給予幼兒自理行為以暗示,便於他們了解活動的流程,以及按序列、按數量收拾存放。
再其次,關注材料的投放。要注重材料的生活化與趣味性。對於小班幼兒來說,熟悉的生活經驗及遊戲形式最能激發他們自我服務的興趣。如「我給娃娃穿衣服」——提供娃娃和不同款式的衣服,有扣紐扣的、拉拉鏈的、套頭的等,供幼兒自由取用。「餵娃娃吃飯」——提供有娃娃圖案的瓶子、小勺、碗,以及不同材料的食物等,讓幼兒在餵娃娃吃飯的過程中覺得自己長大了,以培養幼兒自己吃飯的習慣。
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在生活區角的材料投放要安全、無毒、乾淨。
例如,一些布娃娃要經常清洗,筷子、夾子也要是光面的,以免劃傷幼兒。穿珠子類活動是幼兒喜歡的,但有風險,所以教師在活動中要多加留意。
關注材料的層次性。幼兒個體差異大,教師提供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
例如,為鍛鍊幼兒精細動作的發展,我們創設了舀方珠子、舀圓珠子的活動,難度不同,幼兒可以從易到難,或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
在材料選擇和投放上,可以從「精細動作」「自我照顧」等方面考慮,以提升幼兒自我照顧、照顧別人等能力。
跟進材料及時調整指導
生活區材料投放,不是投放一次就行了,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
比如針對幼兒精細動作的發展,我們投放了舀、夾珠子的材料。但教師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幼兒常常將圓珠弄撒在桌子、地面上。於是,在保留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教師增添了方形珠子,這便於增大珠子和勺子的摩擦力,降低任務難度,使得一部分幼兒更容易完成,從而繼續挑戰舀圓珠子的活動。
幼兒在生活區用叉子叉水果吃的活動中,教師發現有1/4的幼兒往往還沒吃到,水果就從叉子上滑到地上了。於是,教師投放了不同形狀、不同厚度的泡沫材料,便於幼兒練習叉的動作。
之後,教師發現幼兒叉的能力提升了,但主動吃水果的幼兒並不多。於是,教師在生活區牆面貼了「小魚吐泡泡」材料(每條小魚身上有一張幼兒的照片),當幼兒吃了水果,就在屬於自己的那條小魚身上貼一個藍色泡泡。有趣的泡泡,吸引幼兒主動吃水果,也主動喝水。幼兒在離園時,會開心地點數,看誰的泡泡多。
當幼兒開始自主吃水果時,教師又發現有幼兒沒洗手就直接吃起來。於是,如何讓幼兒自主洗手成為新的研究問題。
教師在衛生間展示了洗手的流程圖,創編了洗手兒歌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洗手要點。「小衣袖,往上推。小小手,洗乾淨。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手指縫,搓一搓……」幼兒在生動的兒歌遊戲中,很容易記住動作,更願意洗手了。
在關於穿脫衣服技能的培養中,教師發現小班幼兒最初不會脫也不會穿,主要依靠教師幫助。我們先在生活區投放摺疊衣服的材料及流程圖,培養幼兒的摺疊能力。在後續的發展中,我們陸續投放了「娃娃穿衣」的材料,在操作中,幫助幼兒練習穿脫套頭衣服的技能。
整合生活區與其他活動
生活區的材料與活動來源於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區發現的問題也可以結合一日生活、集體教學等活動進行整合。
與其他區域活動整合。幼兒園教育具有整合性、滲透性,同一個活動或材料往往能滿足多種學習需要。生活區中很多內容可以且需要與其他區域活動整合,讓幼兒有更多生活體驗。比如娃娃家使用的裝飾項鍊可以共享生活區穿珠子活動的作品,生活區的紙條材料可以使用美工區剪紙的作品。這樣區域之間可以整合,進一步提升幼兒動手能力。
與教學活動相互呼應。教學活動的開展也離不開幼兒生活經驗的支持。在生活區,幼兒放鬆、自主、自由的狀態能最真實地呈現幼兒的直接體驗。生活區與教學活動優化整合,能讓幼兒更有效地學習。所以,可根據幼兒在區域中的興趣、需要捕捉集體教學的價值點。
我們在生活區活動中發現,有幼兒常常不能參照圖示收拾材料。於是,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幫幼兒建立一一對應的任務意識,同時,就發現的問題,與幼兒討論如何解決。有幼兒提出仔細觀察圖片,再找到圖片上的材料;有幼兒提出收拾完要檢查;還有幼兒提出值日生檢查。最後,幼兒商量出了具體規則。慢慢地,生活區的材料變整齊了。
在一日生活中整合幼兒經驗。陳鶴琴提出,怎樣的環境,幼兒就得到怎樣的刺激、怎樣的印象。因此,我們堅持有目的、有計劃地把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寓於一日生活。比如,幼兒舀珠子的經驗與進餐能力結合,飯菜撒得越來越少;班級物品的收拾都有圖示參照,可以進一步鞏固幼兒一一對應能力與整理能力。
巧用生活區,創設人本化、情境化的環境,讓幼兒從細節出發體驗生活,可使幼兒的自理能力在具體情境中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清秀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0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