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課文並背誦全文。」這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簡直是每個人學生時代的「噩夢」,最怕學完一篇課文後老師嘴裡會「蹦出」這麼一句話。關鍵背就算了,還要全文默寫,多難啊!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全文773個字,字還特難。
背來背去也就記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但為何老師只叫我們背《滕王閣序》,卻從來不告訴我們這個「滕王」是誰?是老師不知道嗎?
其實我國一共有3處「滕王閣」,江西南昌一處、四川閬中一處,歷經風風雨雨流傳至今,但是位於山東滕州的第一代「滕王閣」為何少有人知呢?這就要說說3處「滕王閣」主人的所作所為,沒錯,都是同一個人修建的。
李元嬰,出生於630年,他的來頭可不一般,他是唐高祖李淵的第22個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年僅9歲就被封為「滕王」,封邑是山東滕州,那麼「滕王」修建的閣樓當然叫「滕王閣」,真是簡單粗暴的命名方式。
這位李元嬰從小就對帝王之術不感興趣,反倒是音樂舞蹈、建築美術深深吸引住了他,皇子當然要配最好的老師,所以李元嬰的文化藝術底蘊是相當的深厚,他畫蝴蝶可是一絕。
比如《宮詞百首》寫道:「內中數日無呼喚,搨得滕王蛺蝶圖。」明代陳文燭誇獎李元嬰:「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民間老百姓還盛傳滕王畫的蝴蝶會「飛」,後形成「滕派蝶畫」,而且滕王的蝴蝶「一紙千金不當價」,可見地位非常高。這些藝術修養為日後李元嬰修建滕王閣打下了基礎。
話說9歲的李元嬰來到了山東滕州,你別看他年紀小,他的架子可不小,最好吃最好玩最貴的,全部要送來他府上,很快他就玩膩了,準備「幹件大事」——修建滕王閣,於是勞民傷財、大興土木,還「徵收」大家收藏的寶貝,搞得雞犬不寧。
當時哥哥李世民正在施行「與民生息」,李元嬰這不是「搞事情」嗎?不過哥哥也只是訓斥一下他,並沒有做出什麼懲罰,所以李元嬰依舊過著風流瀟灑的快活日子,把他的滕王閣修得無比精美,反正天高皇帝遠。
結果李世民去世了,高宗李治上位,一看這位叔叔竟然在父親服喪期間仍然飲酒作樂,一氣之下把李元嬰貶到了蘇州,離開了呆了15年的滕州。他一走,早就一肚子怨氣的百姓才不會幫他維護滕王閣,所以歷史上第1座滕王閣就那麼毀掉了。
到了新地方的李元嬰甚是想念他心愛的滕王閣,於是選中了贛江之濱,找來大批能工巧匠,很快又修建了一座高插雲天的樓閣,它就是《滕王閣序》的那一座了,又是一番勞民傷財,沒辦法,李治又把他調走了。
679年,李元嬰改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這次他更加過分,要修建一個「升級版」滕王閣,嚴格按照宮苑的格局設計,根據史料記載,他修建完了「閬苑」,又在閬中玉臺山建玉臺觀和滕王亭。這些建築也被詩聖杜甫寫過:「君王臺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春日鶯啼修竹裡,仙家犬吠白雲間。」可見四川滕王閣當年的氣勢多麼恢弘。
李元嬰對這次的滕王閣非常滿意,竟然在這呆了5年,快活到不想回長安了,李治對他非常不滿,可也不好說叔叔什麼。於是李元嬰就那麼快樂地活到死去。
這樣一位除了吃喝玩樂就是修房子的滕王,估計語文老師也不知道該怎麼介紹他,索性就不說他了,你們覺得是因為這個原因麼?
參考資料:《舊唐書》《輿地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