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監測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14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曾江源等基於最新的L波段SMAP輻射計亮溫數據,發展了一種全新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SMI)用來捕捉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趨勢。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

  土壤水分是連接陸地水、能量和碳循環的關鍵水文變量,獲取準確的土壤水分動態變化信息對於許多水文氣象應用至關重要。在全球大尺度的土壤水分監測上,能夠全天時、全天候工作的被動微波遙感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然而,由於植被、地表粗糙度及其耦合作用的影響,使得利用被動微波亮溫反演土壤水分仍面臨很大的挑戰。以往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或者指數對於植被和地表粗糙度影響的校正上主要存在兩個問題:1)在植被影響的校正上,往往需要引入光學輔助參數如NDVI、LAI等,一方面光學植被指數存在容易信號飽和的問題,另一方面光學觀測容易受雲霧的影響,降低了算法的實用性;2)在地表粗糙度影響的校正上,通常將其假設為不隨時間變化的固定值,這與實際自然情況明顯不符,因此會不可避免地帶來誤差。

  微波土壤水分指數(如圖1所示)的提出基於以下兩個明確的物理機理:1)植被和地表粗糙度對微波輻射具有「去極化效應」(隨著這兩個參量的增加,微波極化差異變小),而土壤水分則增強了微波極化差異;2)植被、地表粗糙度與地表發射率呈正相關(兩者值越大,地表發射率越大),而土壤水分與地表發射率為負相關關係,發射率隨著土壤水分的增加而減少。基於這兩個物理機理,可以在不依賴植被類型和地表粗糙度條件下,在二維空間中將土壤水分與植被及地表粗糙度的影響進行分離。

  為了檢驗新發展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在捕捉土壤水分動態變化上的準確性,研究採用了在全球覆蓋不同地表及氣候條件的五個土壤水分密集觀測網的實測數據對該指數進行了驗證,並在粗尺度解析度(~36 km)及中等尺度解析度(~9 km)下與國際主流的土壤水分產品進行了對比,包括粗尺度下的NASA SMAP被動與ESA CCI產品,以及中等尺度下的NASA SMAP增強被動及JAXA AMSR2產品。

  結果表明,新發展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能夠很好地同時捕捉粗尺度及中等尺度解析度下地表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趨勢,其與地表土壤水分的平均相關係數分別為0.87和0.84,優於SMAP被動(0.80)、SMAP增強被動(0.77)、ESA CCI (0.69)和JAXA AMSR2 (0.53)。進一步利用CDF匹配技術進行偏差校正後,SMI在36 km與9 km下整個觀測期內的RMSE分別為0.028 m3m-3 與0.032 m3m-3,優於其他衛星產品(圖2)。

  新發展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獨特優勢:1)SMI是一個基於物理、無量綱的簡單的指數,計算時不需要任何的經驗係數;2)除了地表溫度以外(可由模型獲取),SMI不需要其他輔助參數如光學的NDVI或者LAI等;3)SMI中考慮了植被和地表粗糙度的動態變化特性而不需要假設其不隨時間變化。因此,新發展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在全球尺度上具有非常好的應用潛力。

  該項研究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等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新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SMI的概念示意圖

  圖2. 經過CDF匹配技術偏差校正後的SMI與實測土壤水分在五個密集觀測網的時序對比結果(36 km)。圖中藍色線代表實測土壤水分,黃褐色散點代表SMI,灰色陰影表示土壤凍結時期

相關焦點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水資源)
    可快速關注我們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捷克的乾旱——來自遙感視角的解讀水安全遙感應用:數量、質量和極端事件監測淺海水域遙感應用——50年回顧和未來方向捷克的乾旱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氣候變化,必須有效評估這些資源的安全性。在過去的五十年中,衛星遙感已成為了解地球和大氣過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衛星傳感器具有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數據的能力,與地面或機載傳感器的採集相比成本更低。近年來,科學界藉助衛星遙感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鑑於這些努力,本文針對一篇全面概述遙感在評估水安全的作用的論文提煉了其中的主要觀點和結論。
  • 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新冠疫情下廢棄的威尼斯瀉湖美國NASA監測全球應對COVID-19的環境信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中國的二氧化氮的影響美國NASA資助四個研究新冠病毒影響的項目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園林學院:園林與景觀設計團隊在風景園林小氣候適宜性設計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結合人體生理及熱響應變化特徵,提出了開放空間的景觀優化設計策略,為多視角剖析開放空間熱舒適調控機理提供理論支撐,為改善開放空間熱舒適的適宜性設計提供技術指導。
  • 植被主控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區地表汞通量和大氣汞變化研究獲進展
    in the alpine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報導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態系統植被對地-氣汞交換和大氣汞動態過程的影響。高寒偏遠地區,特別是多年凍土區植被覆蓋地表(如森林和草地)汞的交換通量監測不足,導致地表自然過程釋汞量估算的極大不確定性。因此,開展生態系統尺度上(土壤+植被)汞通量的監測和植被對地-氣界面汞交換動態過程影響的研究,以減小地表汞釋放量估算的不確定性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 視角|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空氣汙染與生態系統健康)
    可快速關注我們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歐空局全球空氣汙染監測平臺現已可供使用土耳其生態系統健康遙感監測案例歐空局全球空氣汙染監測平臺現已可供使用關鍵詞:空氣汙染該研究使用的數據是1990年和2018年的CORINE土地覆蓋圖(歐洲地表覆蓋數據) 和Landsat衛星圖像等可免費獲得的數據源。結果表明,1990-2018年區域生態系統健康值均值有所增加(從48.06增加到49.32),但研究區內的不同區域變化不一致。城市擴張類型和植被是影響整體REH值的重要因素。LULC的時空變化對各生態系統健康指標均有影響。
  • 南京地理所平均土壤水分預測與遙感尺度轉換方法研究獲進展
    由於區域土壤水分具有強烈的時空異質性,目前的研究中主要通過大範圍多點位觀測進行尺度上推,但該方法獲得區域平均土壤水分狀況費時、費力,因此需要識別出少量的代表性觀測點來對其進行間接估計。  近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朱青課題組系統評價了三種代表性土壤平均水分預測點位識別技術(時間穩定性、K均值聚類和隨機採樣)的精度。
  • 土壤墒情監測系統搭配各種傳感器的效果是怎樣的
    打開APP 土壤墒情監測系統搭配各種傳感器的效果是怎樣的 tpyn2020 發表於 2020-12-24 15:11:32 隨著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託普雲農供應的土壤墒情監測系統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不僅如此,其它的農用儀器也是越來越受歡迎,例如殺蟲燈等植保器械,大家基本上都能夠接受,因為它所帶來的效果是實實在在能夠看到的,而對於監測土壤墒情等儀器來說,目前人們還處在徘徊的階段,正在考慮儀器到底有沒有用。
  • 植被水分調節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乾旱事件發生頻率及強度的增加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循環產生重要影響。植物對不同氣候與土壤水分條件的長期適應,會形成由一整套相關聯的性狀組成水分調節策略,如葉片氣孔導度變化和根系水力再分配(HR)等。
  • 乾旱的真兇是土壤水分蒸發而非植被蒸騰
    該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國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進展(Progress in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Studies in China)》)說,1994年至2008年間,中國的半乾旱地區比1948年至1962年間增長了33%。
  • 昆明植物所在這項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這項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10-11 13: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南極苔原土壤硒揮發與形態轉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尹雪斌課題組合作
  • 長春應化所細胞行為動態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曲曉剛研究團隊在設計及應用多功能體系動態調控細胞行為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如利用稀土摻雜的上轉換納米材料,構建了系列近紅外光響應的體系並用於細胞黏附和幹細胞分化行為的無損、動態調控(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1182-11187;J. Am. Chem.
  • 李新舉等:高潛水位煤礦區地表沉陷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目前針對高潛水位礦區的地表形變監測研究通常僅獲取沉陷水體信息或者沉陷非積水區信息並沒有將兩者相結合,雖然高解析度影像提取水體結果精度較高,但是其覆蓋面較小且價格較高,適用性較低,而 Landsat系列數據具有時間和空間上覆蓋全面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表過程與生態系統管理項目組研究員龐學勇團隊以青藏高原東部地區人工林和自然演替系列次生林為對象,分別測定4個林齡(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人工雲杉林和次生樺木林土壤團聚體組分內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結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的變化與土壤有機碳(SOC)、全氮(TN)和pH有關。
  • 土壤墒情監測系統是由什麼組成的?
    其中,土壤墒情信息化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同時也是農業灌溉、水資源合理利用、及抗旱救災基本信息收集的基礎工作。土壤墒情監測是通過土壤溫度水分傳感器、土壤PH傳感器等設備實時監測土壤的溫度、水分、電導率、PH等參數,並將監測到的數據實時上傳至智慧農田監測平臺,為灌溉/施肥片區信息化系統提供決策依據。
  • 西藏沙漠化研究進展與未來防沙治沙思路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與西藏有關單位合作,對西藏沙漠化土地的防治途徑、防治措施、防治模式等進行試驗示範研究,提出了西藏沙漠化土地的綜合防治技術,直接服務於西藏沙漠化的綜合防治實踐,取得了顯著的防治成效。 西藏土地沙漠化研究主要科學進展 摸清了西藏沙漠化的狀況、分布特點及其變化趨勢 基於多次土地沙漠化調查和多期遙感監測數據,查清了不同時期西藏重點區域及全區 7 地(市)67 個縣(市、區)沙漠化土地的類型、程度、數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等基本數據
  • 精密測量院在地震形變理論模擬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地球物理與內部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地震形變理論計算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提出了求解地球變形的變係數微分方程組邊值問題的近似解析解方法,可計算任意球諧階數的位錯勒夫數,徹底解決了位錯格林函數的收斂問題。  「勒夫數」是英國科學家勒夫(Love, A. E.
  • 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目前,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已在臨床上應用於缺血性腦卒中的預後評估,並呈現出一定的優越性。現就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1.EEG腦電活動主要來自突觸後電位,EEG是用腦電圖儀放大電極片記錄的腦細胞間相互傳播、節律性的自發電信號。
  •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重金屬化學鈍化修復是指向汙染土壤中添加鈍化劑,使重金屬由活性向穩定化形態轉化,以降低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從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方法。
  • 清華教授發明柔性穿戴測血壓設備,長期動態監測血壓成為可能
    去醫院體檢,血壓成為必選項,袖帶加壓法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馮雪課題組製備出一種柔性超薄光電傳感器件與電路系統,能夠自然貼附在人體皮膚上連續測量血壓和血氧,並實時無線傳輸數據到智能設備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