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2020-12-15 騰訊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滿足對木材、燃料和其他林產品的需求,西南亞高山區原生森林大面積被砍伐,隨後在採伐的跡地上進行人工造林恢復,如今這些人工林大都已經成林,然而,這些單一種植的人工林由於種植密度高,喬木層結構單一導致林下植被缺乏等問題,正引起土壤生態功能退化。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表過程與生態系統管理項目組研究員龐學勇團隊以青藏高原東部地區人工林和自然演替系列次生林為對象,分別測定4個林齡(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人工雲杉林和次生樺木林土壤團聚體組分內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結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的變化與土壤有機碳(SOC)、全氮(TN)和pH有關。不同恢復方式之間,SOC、TN、pH和C:N比值的差異,以及土壤團聚體大小和樹齡共同影響著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土壤團聚體大小和林齡對土壤酶活性也存在影響。SOC和TN是土壤物理組分中影響酶活的主要因子,碳質量指數(CQI)是土壤微生物對恢復方式和林齡影響的重要指數。恢復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因微生物群落和林齡而異。在脆弱的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結構和酶活性變化為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後生態功能提升機制的理解提供了證據。該成果以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zymatic activity in soil particle-size fractions of spruce plantation and secondary birch forest為題發表於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為了評估不同種類人工林如何影響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和非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研究人員選取油松和連香樹人工林,以自然灌叢為對照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在油松和連香樹人工林的細根根際土壤中真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磷脂脂肪酸含量比灌叢對照土壤低,而油松人工林的酸性磷酸酶和脫氫酶活性顯著低於灌叢林,蔗糖酶活性高於灌叢林。灌叢和連香樹人工林細根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總量、真菌和叢枝菌根真菌PLFAs)和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轉化酶、糖苷酶和脫氫酶)顯著高於粗根根際和非根際土壤。綜合分析表明,植被類型對SOC和TN的顯著影響是決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酶活性差異的主要因素;植被和根系類型差異對根際效應的影響程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植被、根系碳、氮含量以及菌根的差異。該成果以Effects of vegetation type, fine and coarse root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為題發表於Catena。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究開發計劃、四川省科技廳重大專項等項目的支持。

圖1.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恢復途徑、團聚體組分和恢復階段的主坐標典範分析

圖2.不同植被類型下細根、粗根和非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行了非度量多維尺度分析(a)和判別函數分析(b)分析

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水溶性有機物(DOM)作為土壤中移動性最強和周轉最快的有機質組分,在土壤碳庫存儲與周轉、植物有效養分和土壤微生物能源供給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生物降解性對溫室氣體排放及土壤有機質穩定性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目前,關於水溶性有機物生物降解過程及其溫度敏感性對植被自然恢復的響應機制尚不清楚。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水溶性有機物(DOM)作為土壤中移動性最強和周轉最快的有機質組分,在土壤碳庫存儲與周轉、植物有效養分和土壤微生物能源供給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生物降解性對溫室氣體排放及土壤有機質穩定性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目前,關於水溶性有機物生物降解過程及其溫度敏感性對植被自然恢復的響應機制尚不清楚。
  • 生物炭基微生物菌劑在重金屬汙染土壤穩定化修復中的應用
    生物炭與功能性微生物的聯合修復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重金屬汙染土壤綠色可持續修復策略。但當前對於複合菌劑中生物炭和功能微生物對土壤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效果的貢獻缺乏研究,對土壤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效果的評價主要通過單一或連續化學提取的金屬形態分析,亟需基於多受體重金屬生物有效性和土壤功能恢復的系統性評價。
  • 戴雲山保護區2020年專家工作站氮沉降項目實施取得新進展
    今年以來,戴雲山保護區與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閩江學者陳嶽民教授的團隊聯合共建的專家工作站項目《氮沉降對亞熱帶黃山松生態系統生產力及碳吸存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撰寫的論文《Sources and trends of oxidized and reduced nitrogen wet deposition in a typical medium-sized city of eastern China during 2010–2016》《不同植物來源可溶性有機質對亞熱帶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響》《酶化學計量揭示五年氮添加加劇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碳磷限制
  • 固氮植物植被恢復研究獲新進展
    在華南地區退化土地的生態恢復中,不同人工林樹種的應用對生態恢復的過程和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重金屬化學鈍化修復是指向汙染土壤中添加鈍化劑,使重金屬由活性向穩定化形態轉化,以降低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從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方法。
  • 微生物所等在植物免疫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較大,威脅糧食安全。為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化學農藥的施用給環境帶來負擔,威脅人類健康。
  • 研究發現樹木微生物可幫助作物從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磷元素
    但不幸的是,它可能會被 「鎖」在土壤中,從而無法為農作物所用。然而事實證明,加入一種微生物就能「解鎖」它。當把磷作為肥料的一部分施用於作物時,磷往往會與土壤中已有的礦物質發生反應,與它們形成化學複合物。這些複合物不能被植物的根部吸收,所以磷只是停留在土壤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往往會在田地裡施用過量的化肥。
  • 艾姆菌微生物肥能防止土壤沙化嗎
    中國廣袤的北方地帶需要艾姆菌 艾姆菌能防止土壤沙化。防止土壤沙化要靠生物與大豆和玉米的有機質的共同作用。微生物本身含有使沙化土壤團粒化的物質,艾姆菌中也帶有供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優質有機質(大豆和玉米)。微生物防止土壤沙化,必須要有可供分解的有機物提供能量供其生長繁殖。大豆和玉米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物質如胞外多糖,也是防止土壤沙化的物質。
  • 區域尺度農業利用土壤碳氮磷化學計量比研究獲進展
    土壤環境中C、N、P化學計量比決定著植物、微生物的養分可利用性,進而反映生態系統功能。相對於海洋生態系統和微生物體,土壤C:N:P比值變異更大,且受氣候(溫度、降雨)、人類活動(農業利用)等因素的影響。區域尺度上,我國兩種主要農業利用方式(旱地和水田)對土壤C、N、P化學計量比的影響尚不清楚。
  • ...有機廢棄物好氧堆肥:調控手段、微生物及酶活性變化、臭氣產生
    好氧堆肥嚴格來說是在有氧條件下微生物降解有機廢棄物並產生熱量、H2O和CO2的過程,利用微生物進行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最終將不穩定的有機物轉化為不含植物毒性、不含病原體的穩定堆肥產品。這種堆肥產品既可農用,也可以用於半乾旱土地恢復土壤肥力。但是自然堆肥過程緩慢,也會產生NH3、H2S,同時也造成了堆肥的氮損失。因此,工業化的堆肥一般要進行人工調控。
  • 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及其治理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資源,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然而,現階段我國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日漸嚴重,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毋庸置疑,土壤重金屬汙染一方面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產量,另一方面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怎樣合理治理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成為當前重點研究的對象。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不同活性碳輸入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激發效應...
    外源活性碳輸入引起的土壤碳礦化激發效應,是影響全球土壤碳平衡的重要過程,其對土壤有機質(SOM)礦化的影響強度,甚至超過溫度等環境因子。一般認為,激發效應的產生,是由於外源碳輸入導致土壤微生物C-N計量學上的不平衡,驅使微生物加快分解SOM以獲取更多的N——這稱為「N-mining」假說。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2010年,歐盟資助的「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開始進行迄今最大的腸道細菌基因研究,旨在探索人類腸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進而了解腸道細菌的物種分布,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肝硬化、肥胖、腸炎、糖尿病等疾病的關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6]。以前的研究通常著眼於真核生物、病毒與人類疾病的關係,其實,健康人體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真核生物。
  • Chemosphere: 納米顆粒影響土壤反硝化過程和溫室氣體釋放
    含氧化銅納米顆粒(CuO NPs)的納米農藥可能會影響土壤氮素循環,如反硝化過程;然而,其作用機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首次從分子生物層面探究CuO NPs對土壤反硝化過程的影響,通過宏觀指標和微觀指標的聯繫,從反硝化酶活、電子傳遞系統活性(ETSA)、反硝化功能基因豐度、微生物群落組成等指標的變化來反映CuO NPs的影響機理。
  • 南極苔原土壤硒揮發與形態轉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尹雪斌課題組合作,在南極苔原土壤硒揮發與硒形態轉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該研究採集了南極背景土壤,企鵝/海豹糞土及其鄰近的苔原、沼澤土壤以及植物等樣品,分析表明企鵝/海豹糞土富集的硒含量比背景土壤高一個數量級,以有機硒為主(佔70-80%)。通過化學誘捕預濃縮實驗發現企鵝、海豹活動顯著增加了土壤硒揮發速率(VRSe),4 oC下企鵝糞土VRSe是背景土壤的2倍;海豹糞土VRSe低於企鵝糞土,是背景土壤的1.3倍。
  • 每克土壤中數以億計微生物,到底有啥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與生化研究室主任褚海燕介紹,近年來,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生物入侵以及環境汙染等,極大地威脅土壤生物多樣性。所以今年土壤日的主題,旨在通過應對日益嚴峻的土壤管理挑戰,警醒土壤生物多樣性喪失,提高對維持健康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重要性的認識,鼓勵世界各地的政府、組織、社區和個人積極致力於改善土壤健康。 「土壤資源是有限的。
  • 鈍化劑對土壤鎘鉛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影響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9 年 12 期作者:張迪,李婷,方炫,吳曉霞,丁愛芳單位:南京曉莊學院環境科學學院摘 要為研究海泡石和生物炭兩種鈍化劑對鎘鉛複合汙染土壤修復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影響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介紹了相關前沿研究進展。氮循環關鍵功能基因,如nirS和amoA,在微生物源N2O排放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我國東北典型黑土區,研究發現土壤pH,硝酸鹽含量是土壤N2O排放功能基因的關鍵環境驅動力。
  • 呵護地球皮膚 微生物既是受益者又是主力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團隊從2015年起在安徽蒙城的小麥試驗田進行土壤試驗,近日他們刊發研究指出,在對土壤樣品中的細菌、真菌、線蟲等各類土壤微生物的統計中發現,「土壤中的關鍵微生物菌群,如固氮菌、解磷菌、光合菌等,能夠增強土壤中碳、氮、磷、硫等養分元素的循環,促進小麥對養分的吸收,抑制潛在植物病原菌,從而提高小麥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