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動態數據是 HRM-Run 偵測身體軀幹動作計算得出的數據,這些數據反映您跑步的姿勢,具體有:步頻、步幅、垂直振幅、觸地時間、觸地時間平衡、垂直步幅比,下面平哥就結合自己最近一次10公裡跑步的數據給大家介紹一下。
1、步頻
步頻是指每分鐘的步數,它顯示的是總步數(結合左腳和右腳的步數)。 一般而言,經驗豐富的跑步運動員傾向於步頻更高,建議最少達到180步/分鐘,更高的步頻與更低的垂直擺動以及更短的觸地時間相關,而身高較高的跑步運動員傾向於較低的步頻,因為他本身的步幅比較大。
平哥此次10公裡跑步的平均步頻是211,最大步頻是225,所以還算說得過去。
平哥此次10公裡跑步的步頻數據
2、步幅
步幅是一步的距離,以腳的中心算,你走一步後,兩腳中心的距離就是你的步幅,成人正常步幅大約在65釐米左右,跑步時由於身體有騰空向前的情況,所以跑步的步幅會比步行的步幅大,此次10公裡跑步,平哥的步幅是1.11米,因為個子不高,腿短,沒有辦法。
平哥此次10公裡跑步的步幅數據
3、垂直振幅
垂直振幅在佳明app中也叫豎直擺動,是指在跑步過程中的彈跳高度,該數據會顯示您身體軀幹垂直方向的運動,以釐米為測量單位。
一般而言,經驗豐富的跑步運動員更傾向於垂直擺動更低,也就是垂直振幅更小,但是,更快的跑步速度往往會耗費更高的垂直擺動,進行上坡跑步時,垂直振幅會更小,身高較高的跑步運動員的垂直振幅會更高,許多跑步教練認為,較低的垂直振幅更省力,因為跑步運動員減少了上下運動的消耗,有些教練還會鼓勵運動員減小垂直振幅,因為這樣能減少對身體的壓力和影響。
此次10公裡,平哥的垂直振幅平均為5.4釐米,如圖所示:
平哥此次10公裡跑步的豎直擺動(垂直振幅)
4、觸地時間
觸地時間是指在跑步過程中每一步與地面接觸的時間(測量單位是毫秒)。注意:觸地時間不適用於步行。觸地時間越短,意味著你的速度越快,此次10公裡跑,平哥的觸地時間為212毫秒,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平哥此次10公裡跑步的觸地時間
5、觸地時間平衡
觸地時間平衡顯示您跑步時左腳與右腳觸地時間,以百分比形式呈現,例如: 當左腳觸地時間220ms,右腳240ms,觸地時間平衡為47.8% 左/ 52.2% 右。
很多教練認為,對稱的步態是發揮最佳水平和避免受傷的最理想方式,有測試表面,當向山上或者向山下跑時,很多跑步運動員的觸地平衡會偏離到50-50以外。
平哥此次10公裡跑步的觸地時間平衡
6、垂直步幅比
垂直步幅比為垂直振幅與步幅的比值,垂直步幅比越低,顯示您有越好的跑步效率,成本為垂直振幅,效益為跑出的距離,這裡也就是你的步幅,測試表明:經驗更豐富和速度更快的運動員往往具有較低的垂直步幅比,它和跑步運動員的身高無關。
此次10公裡跑,平哥的垂直步幅比平均為4.7,屬於比較理想的水平。
如何能實時查看這些數據呢?
在"數據頁面"下開啟"跑步動態"頁面,就可以在手錶上實時查看這些數據。如有需要,還可以將跑步動態的個別數據添加到其他數據頁面。
需要說明的是:豎直擺動、觸地時間、觸地平衡、垂直步幅比等數據需要配合使用佳明的動態傳感器,也就是常說的小綠豆才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