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扎西德勒,我們的新家園——西藏易地扶貧搬遷...
漫步在城鎮鄉村,一棟棟藏式新房,成為見證雪域高原與全國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的最美風景。 作為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以來,西藏累計實現62.8萬貧困人口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而一場史無前例、超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行動,則是消滅貧困的關鍵。
-
【身邊的小康】匹河怒族鄉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搬出幸福新生活
今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千年追求的夢想。1979年以來,隨著「小康社會」的概念被提出,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無數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建設者們始終昂首闊步,將堅實的步伐刻印在這份答卷上。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衝刺,雲南發展的每一步都穩紮穩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塔什庫爾幹的脫貧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塔什庫爾幹的脫貧故事 2020-11-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我們對總規模124.5畝的土地進行了拆舊。建新安置區則位於山下,緊鄰公路,交通便利。我們對沙溝山的123戶428人實施了整體搬遷、集中安置,新村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一次到位,確保安置搬遷戶『不離土、不離村』。」袁光平說。搬遷安置圓了呂長榮和其他村民一輩子不敢想的新房夢,而這只是增減掛鈎政策帶來的紅利之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搬遷一年,靖安新區群眾談生活之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搬遷一年,靖安新區群眾談生活之變!以前照顧家庭,郭萍不能外出務工,老家附近又沒有合適的崗位,搬來後,經過安置區勞動力轉移中心關心和送崗上門服務,今年2月起,郭萍找到了工作,在靖安新區扶貧車間立時電子廠務工,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既能照顧家庭,又能補貼家用,一家人的生活很穩定。
-
...大山的孩子 貴州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學校建設
在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第三中學項目建設現場,機械轟鳴,工人忙碌,各項施工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關嶺第三中學是關嶺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點——同康社區的配套學校。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建成後可以解決搬遷點1122名學生和周邊村寨678名學生入學問題,保障隨遷子女就近入學。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操作工成了扶貧帶頭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操作工成了扶貧帶頭人 2020-07-06 11:2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扶貧車間」打開搬遷群眾幸福生活的大門
如何才能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解決就業是關鍵。近年來,平塘縣積極破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增收、脫貧難題,把「扶貧車間」建到安置區,把工作崗位送到家門口,讓搬遷群眾用勤勞的雙手打開幸福生活的大門。在平塘縣新興社區扶貧車間裡,只聽見一臺臺縫紉機不時發出聲響,工人林雪正忙著縫製皮具。
-
展宏斌到縣城安置點北片區督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6月12日,市政協副主席、市「百日總攻」工作組副組長展宏斌帶領督戰組到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北片區督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督戰組現場督戰了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北片區搬遷入住和後續管理情況,汙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垃圾中轉站及轉運站項目和北片區綜合農貿市場項目建設推進情況,以則產業基地推進情況。座談會上,督戰組聽取了會澤縣相關行業部門工作情況匯報。
-
安居樂業奔小康 ——英山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側記
8月6日,英山縣紅山鎮白鋪村易遷戶何佰能深有感觸地說。何佰能原住在白鋪村偏遠的山頭,看病就醫、小孩上學、生活用水等都十分不便。2018年,他一家搬到了村易地扶貧分散安置區生活,在產業、就業、健康等扶貧政策的合力幫扶下,實現增收脫貧目標。何佰能只是英山縣廣大易遷戶中的一員。目前,全縣共有易遷戶9234戶14861人。
-
三臺: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美好生活
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易地搬遷政策扶持下,吳天壽老人一家搬進了新居。新房子緊挨著村水泥路,出入方便。說起如今的生活,老人連連感嘆「享了政策的福」。寨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三臺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一個縮影。
-
邵陽縣3163戶11547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開啟新生活
邵陽縣梅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梅溪嘉園。(邵陽縣發改局供圖)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邵陽縣梅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梅溪嘉園的社區廣場上一片歡歌笑語。休閒的居民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這裡生活真的很舒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本文轉自【求是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黑土地上的好日子本刊記者 楊紹華 鄂 璠 58歲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村民劉淑梅笑得陽光燦爛,看一看她現在的舒心日子調研手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
美麗鄉村 | 勐大鎮:易地扶貧搬遷交出喜人成績單
圖為宜居宜業的銀子地集中安置點一角伴隨著冬日的暖陽,記者走進位於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勐大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文雷村銀子地集中安置點,幽雅的環境、便利的交通、齊全的基礎設施……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
-
搬出窮山窩、走上小康路 ——易地扶貧搬遷的彭水答卷
無人機拍攝的棣棠鄉牌樓村2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通訊員 廖唯 攝彭水地處武陵山區,是全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較重的區縣之一。脫貧攻堅以來,彭水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民生工程、標誌性工程,聚焦「人、錢、房、業」四字發力,嚴格建設程序,實現「三合兩不」,完善配套建設,實現「六通八有」,強化後續扶持,實現「宜居宜業」。圓滿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21戶14207人易地搬遷脫貧任務,全面建成12個集中安置點,其中有6個市級示範集中安置點。
-
防城港|希望感恩夢想……看,我們的新家!
2018年,李永偉一家搬進那良鎮那巴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依靠收草藥賺的收入,他把新家好好裝修了一番,洗衣機、電冰箱、抽油煙機等各類家具一應俱全,用水用電再也不是問題,走出家門就是一條條寬敞的大道,就近就能找到穩定的工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下山搬遷圓了王雪裕的「小康夢」
「現在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樣!以前山上的房子很破舊,到了下雨都擔心有危險,買菜、看病、上學也很不方便。」王雪裕笑著說。白雲佳苑是下山脫貧小區,於2009年8月開始建設。2014年上半年交房;當年12月,開始有石樑鎮雙溪村張西自然村下山搬遷的村民入住。「張西村搬下來的村民都住在80、81、82幢樓。他們都很勤勞,很多人還在小區做保安、保潔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幸福洋溢安置區:彝良縣發界安置區採訪記!
昭通彝良發界安置區位於縣城南部,約8.3公裡左右,佔地2460餘畝,53幢電梯樓房,從15個鄉鎮搬遷入住5630戶25725人(卡戶5390戶24626人)。毫無疑問,彝良發界安置區是彝良最大安置點,是彝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一個耀眼的亮點。寒來暑往,脫貧入住戶搬進新居一年多來,他們究竟生活得怎麼樣?帶著這個問題,我和趙昱進行了入戶採訪。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央視網消息: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脫貧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從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城眺望,孫水河畔,涼山州已經建成的第二大易地移民扶貧集中安置點隔河而立,如今它有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名字——彝欣社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對老年人而言,文化活動為他們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我們會發現他們非常欣喜地去包容和接受更多的文化藝術形式,生活變得更有樂趣」。 文化是小康社會的精神基石。對居民們來說,社區文化服務能極大提升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在成都不少社區,現代感和傳統感、文藝氣息和市井氣息交織融合,人們享受著文藝範兒的時尚社區生活,也讓這座有著2300年歷史的老城煥發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