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經開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再創新高

2020-12-22 瀟湘晨報

近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公示了福建省2020年第一、二批次擬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名單,泉州經開區共19家企業上榜。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較2019年淨增11家,新增量同比增長10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泉州經開區立足智能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領域,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企業主體作用,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擴面活動,不斷加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獎勵和科研項目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快了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和發展,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平穩增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為全方位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來源:福建省商務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經開區高新技術企業數突破200家
    2020年,經開區分兩批共組織95家企業參加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通過86家,淨增長32家,淨增長率達18.7%。截止12月,經開區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03家,總量突破200家。 近年來,科創局通過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培訓會、實地走訪指導企業申報、加強申報材料審查指導等多項措施,提高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性,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增加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助推經開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 安徽高新技術企業數同比增長近三成 數量再創新高
    我省2020年兩批高新技術企業共3744家近日獲得國家批覆,至此,我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8557家,比2019年增長28.9%,淨增1921家,比上年增幅提高6.1%,數量再創新高。「十三五」以來,安徽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企業數由2015年的3157家發展到目前的8557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及增加值每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對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由「十二五」末的近50%提升到2019年的72.1%。
  • 湘西經開區高新技術企業達32家
    湘西網9月28日訊(張術傑 向雅生)近日,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湖南省 2020 年第一批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湘西經開區9家企業(其中6家新增,3家覆審)榜上有名,至此,湘西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達32家,為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再添生力軍。
  • 2020年第二批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出爐 經開區13家企業上榜
    11月18日,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於寧夏回族自治區2020年第二批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的通知》,全區共有73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其中經開區方達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西部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寧夏佳智星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上榜。
  • 經開區一企業入選
    本報訊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貴陽經開區企業貴州航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選。據了解,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選主要圍繞企業經濟效益、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
  • 揚州市廣陵區高新技術企業數創新高
    近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江蘇省2020年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進行了公示,江蘇揚州市廣陵區有49家企業名單在列。至此,全區高企認定總數達到160餘家,創近年來新高。圍繞高企政策核心要素和重點要求,廣陵區對比全區在冊企業的相關條件,通過拉網式排查,各園區、鄉鎮、街道實地走訪調研並聘請第三方諮詢機構評估,共組織百餘家企業申報國家高企,64家企業獲批高企入庫培育企業,120家企業認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 企業指導班開課!貴陽經開區指導首批23家企業申報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
    為切實做好貴陽經開區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推動企業積極申報2020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日,經開區創業服務中心召開了2020年第一批貴陽經開區高新技術企業工作推進會,23家企業負責人參加了推進會。會議首先從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技術交易等三個方面向企業進行政策講解。
  • 閔行區高新技術企業數再創歷史新高
    截止2020年12月4日,閔行區年度公示高新技術企業731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668家,總數全市位列第三,認定數和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均再創歷史新高。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大力推進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建設, 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全面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高新技術企業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和服務也一直是市、區兩級科技工作長期關注的重點。
  • 亦莊新城企業在經開區領取「國高新」證書
    這是通州區、大興區在亦莊新城範圍內的企業第一次在經開區領取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同時也是經開區獲得市級行政審批權限後首次發放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據了解,此次發放的是2020年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共計89家企業通過認定,其中經開區企業68家,亦莊新城範圍內的通州區企業13家、大興區企業8家。
  • 宿松經開區:科技創新結碩果 轉型升級謀新篇
    「經濟開發區是我區對外開放、骨幹企業升級和高端產業聚集的重要載體。我們一直致力於大力做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申報工作,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動態培育庫,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宿松經開區財政局局長高福榮說。為此,經開區管委會積極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縣經開區與安徽工程大學就紡織服裝產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宿松分園,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
  • 經開區企業獲評優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原標題:經開區企業獲評優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近日,科技部發布關於《國家級科技
  • 三家企業上榜嘉興經開區主任質量獎
    日前,2020年度嘉興經開區管委會主任質量獎揭曉,今年有三家企業上榜!
  •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在銀川經開區掛牌
    新華網銀川12月9日電 7日,由銀川經開區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承擔建設的「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智能鑄造)」(以下稱「創新基地」)掛牌啟用。據了解,今年8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批准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承擔「國家智能鑄造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以推動智能鑄造領域新型標準體系建設、增強技術標準有效供給、形成中國智能鑄造標準品牌,助推鑄造產業的智能轉型。
  • 湖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數是「十二五...
    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湖南日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任彬彬)高新技術企業是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記者今天從省科技廳獲悉,經過5年的提質增量行動,湖南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8621家,是「十二五」末的4倍多。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019年達到9472.89億元,2020年率先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強勢反彈,前三季度同比增長9.2%,高出GDP增速6.6個百分點。
  • 熱烈祝賀易高家居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近日,易高家居通過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多部委聯合評定,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又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旨在培育創造新技術、新業態,促進經濟升級發展。
  • 2019年國家級經開區進出口總額排行榜出爐
    2018年,219家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6.6%,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其中,廣州經開區、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經開區、青島經開區等四家國家級經開區地區生產總值均超過2000億元。二是科技創新實力增強。
  • 蘇州今年淨增高新技術企業2720家 增量、增幅均創新高
    高企近萬家、增幅超六成,臨近年底,蘇州亮出一份搶眼的創新成績單!據最新統計,蘇州今年有4196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佔全省認定總數的31.9%,列全省首位;認定企業數超過省定目標1092家,完成率達112.6%;超過蘇州市爭先目標720家,完成率達108%;現有有效高新技術企業9772家,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五。
  • 嘉興經開區這家企業上榜國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名單
    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二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範企業名單,67家企業上榜。嘉興經開區的浙江禾欣新材料有限公司為嘉興唯一一家上榜企業  浙江禾欣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浙江禾欣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公司戰略定位「專注合成革製造業,創新引領行業綠色製造」,研發水性、無溶劑等綠色合成革生產技術,設計鞋材類綠色合成革、箱包類綠色合成革、家具沙發類綠色合成革等不同應用領域的綠色合成革。
  • 益陽長春經開區:加快產業集聚 推動產業生態共融互促
    至目前,PCB特產業園已開發面積1800畝,共入駐企業32家,其中第十八屆(2018)中國電子電路行業百強企業2家。益陽長春經開區高標準編制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功能布局和發展方向,切實提高新材料、裝備製造產業與電子電路板產業的關聯度,推進園區產業一體化聯動,著力打造全省知名的智能製造產業示範集群。
  • 永州經開區 | 聚焦高質量發展 融入大灣區顯成效
    園區總規劃面積121平方公裡,總人口8.5萬,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4家,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和技術中心3家。近年來,先後被認定為「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園區」「湖南省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基地」「湖南省開放型經濟先進園區」「湖南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湖南省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湖南省智慧財產權工作示範園區」「湖南省服務業示範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