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近萬家、增幅超六成,臨近年底,蘇州亮出一份搶眼的創新成績單!
據最新統計,蘇州今年有4196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佔全省認定總數的31.9%,列全省首位;認定企業數超過省定目標1092家,完成率達112.6%;超過蘇州市爭先目標720家,完成率達108%;現有有效高新技術企業9772家,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五。此外,相較去年,蘇州今年還實現淨增高企2720家,增幅達到65.6%,增量、增幅均創下歷史新高。
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也是壯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全國上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為全省乃至全國科技創新的「領頭羊」,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蘇州,正錨定高新技術企業這個發力點,以萬馬奔騰之勢,推動蘇州創新發展奔往一片新天地。
萬家高企,奔騰發展新天地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一直走在科技創新前沿的蘇州,為何盯上了高企?今年年初,一場高規格的開放再出發大會定下了全年的工作基調,並讓蘇州形成思想再解放、開放再出發、目標再攀高的強大聲勢。會上發布的系列政策舉措,把培育國際一流創新企業擺在重要位置,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提高申報便利度和服務水平,力爭到2022年末,蘇州高企數量達到1.4萬家,其中外資企業3000家,提升蘇州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打造國際化創新高地。
放眼全國,敢於制定這樣的目標,是數十年如一日布局的創新生態為蘇州帶來了底氣。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實力不強,區域創新體系缺乏源頭支撐,到累計與238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建130多家平臺載體、1870個產學研聯合體……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還緊緊抓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通過拓寬創新思路,拓展創新領域,加快構築集聚創新資源的現實舞臺。目前,蘇州擁有112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列全省第一,其中國家級45家,僅次於北京、上海;自主申報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291人,其中創業類146人,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科技進步綜合實力連續11年保持全省第一;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達到18家,僅次於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國第三。
「蘇州著力打造的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生態體系,為集聚萬家高企創造了豐厚的土壤。」蘇州市科技局局長張東馳說,貫徹落實開放再出發系列政策舉措,蘇州制定了在去年基礎上高企淨增2000家、總數達到9000家的爭先目標,通過把全市科技部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科技型企業的創新活力激發出來,加速提升蘇州科技創新濃度,打開一片創新發展新天地。
在此勢頭下,一大批企業用創新鋪就了轉型升級發展「快車道」。蘇州市天地民防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今年首次通過高企認定,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公司總經理高晨介紹,為了提升自身業務,與行業龍頭企業進行同臺競爭,公司積極響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生產型企業、院校合作開展科研項目,探索人防工程設備的工業化生產標準,目前已經可以做到省去設備現場製作的環節,工人安裝後就能使用。
相比高企新兵,對於高企帶來的好處,成為高企已達10餘年的蘇州雅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更是深有體會。該公司主要從事核酸檢測技術的研發和轉化,團隊多由高精尖人才構成。「研發周期長、成本高一直都是困擾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難題,以公司為例,我們每年除了拿出銷售額的4%用於研發,人力資源、辦公場地等方面的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雅睿生物總經理聶晶說,成為高企,公司不僅能夠享受稅收優惠、研發補助、招投標等「特權」,此外,公司計劃明年登陸科創板,高企身份更是上市的必備資質。
硬核舉措,造就「水草豐茂地」
「我們去年也申報了高企,雖然各項指標都達到標準,但正因為申報材料沒有全面體現公司情況,最終『落榜』。」蘇州長弓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晶片晶元薄膜的研發生產,產品打破了國外市場的壟斷。公司研發總監朱文鵬說,蘇州今年組織的高企申報培訓力度很大,也十分契合企業的需求。在專家「一對一」指導下,我們改進了申報材料,果不其然,今年成功通過認定。
高企是一個結果,但成為高企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科技型企業是最具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的創新主體,也是高企的後備軍。」蘇州市科技局副局長沈丹介紹,鎖定萬家高企目標,蘇州把高企培育作為「一把手」工程重點推進,著力下好創新資源引進和高企培育兩步「先手棋」,通過做大做強高企「蓄水池」,造就一片適宜高企後備軍成長的「水草豐茂地」。
人才是第一資源,將為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最強大腦」。今年,蘇州推出人才新政4.0版,實施「頂尖人才(團隊)引領攻堅行動」,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力爭三年內引進10個以上具有引領性、原創性、標誌性的頂尖人才(團隊),「一事一議」給予量身定製、上不封頂的特殊支持。蘇州還聚焦人才來蘇面臨的「房子」「孩子」「身子」「面子」「圈子」等現實問題,著力提供至高服務,營造近悅遠來的最優人才發展氛圍。
導入創新資源的同時,蘇州還致力於「扶一把、送一程」。在成為高企的道路上,資金一直是企業面臨的一道坎。今年,蘇州市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多家金融機構推出「科貸通3.0」版,為其提供「生命之源」。「產品主要支持蘇州市高企培育庫內的『準高企』,為其提供最高風險補償額度達1000萬元的貸款,且利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科創投科技金融部經理鄧立群介紹,這款產品由政府最高承擔80%的風險,不僅降低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企業還能享受配套的科技貸款利息補貼,目前已有127家培育入庫企業獲得貸款支持,總額達5.3億元。
更加「硬核」的舉措就是建立蘇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庫。今年,蘇州啟動建立市級高企庫,每年滾動遴選1000家企業入庫,並對其參照國家高企所得稅優惠政策,連續給予三年獎勵支持,展現出了蘇州培育高企的力度與誠意。讓「準高企」享受高企待遇自然十分誘人,但要想進入市級高企庫,卻有一定的門檻。例如,入庫企業需滿足年銷售收入超2000萬元,且成長性好、研發投入大。
歸根到底,再「硬核」的舉措,都需要企業的配合。為了轉變企業認知,讓其從關注生產經營到注重行業競爭力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蘇州推出科技主播「雲」輔導、高企申報「專家門診」等服務,做好企業「思想工作」的同時,還在材料申報方面做好問診、把關,增強企業認定高企的信心。
精心布局終結碩果。不久前,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省級民營科技企業備案數公布,蘇州兩類企業數量均首次破萬,達到12594家和10552家,分別居全國第一、全省第一。「鋪天蓋地」的科技型企業,讓高企培育的「主陣地」更加強大。
產業升級,描繪創新繁華圖
投入2000多萬元購買世界一流高端生產製造設備,打破提花面料依賴進口的現狀;投入300多萬元升級智能生產車間,提高面料生產品質和效率……今年以來,江蘇凱靈紡織科技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展開諸多舉措,推動箱包面料生產技術的升級與革命。公司董事長申建新介紹,在此過程中,公司得知了被認定為高企的好消息,更加堅定了加大創新投入、推動轉型升級的決心。
在吳江,像凱靈紡織一樣今年通過高企認定的傳統紡織企業共95家,數量是去年的3倍,通過率更是達到49.7%,較去年翻番,成為有史以來的最大突破。「絲綢紡織是吳江的主導產業之一,但長期以來卻是誕生高企的薄弱領域。」吳江區科技局副局長潘宏亮說,圍繞扶強補短,吳江通過持續開展宣傳引導,營造了濃厚的創新氛圍,再加上盛澤紡織類高企的示範帶動,區內一批敢闖敢拼、嗅覺敏銳的優秀紡織企業紛紛提前謀劃、加大投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調整產品結構、推動轉型升級,引領了傳統產業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一組數據顯示出蘇州高新技術企業爆發的巨大能量。今年前三季度,蘇州高企實現總收入15087億元,同期增長53.3%,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4589億元,同期增長52.9%,出口總額590億美元,同期增長45.3%,實現淨利潤570億元。此外,蘇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已達51%,創歷史新高。
高企,不僅是企業的一張「金字招牌」,其規模還是衡量一個地區科創活力的重要指標,也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未來競爭力。面對工業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蘇州前瞻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慧等四大先導產業,並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激勵企業佔據產業制高點、引領發展新優勢。多年悉心培育,如今,四大先導產業領域不僅成為誕生高企的「搖籃」,高企這支「生力軍」也帶動蘇州新興產業成長,拉動蘇州經濟發展一路奔馳。預計今年,蘇州四大先導產業產值將達9000億元。
行走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每隔幾分鐘,就能邂逅一家高企。從事基因編輯的克睿基因、從事生物技術開發的百奧思達、從事腫瘤等領域靶向藥研發的信諾維……在這樣一批「明星」企業的帶領下,蘇州「1號產業」連年保持20%-30%的快速增長。據統計,今年蘇州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
在蘇州科技大學副校長、蘇州創新生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施琴芬看來,外向型經濟是蘇州經濟發展的底色,奠定了「最強地級市」的名號。進入新世紀以來,蘇州將重心從發展外向型經濟向建設創新型城市轉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高企代表著蘇州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力,其數量的大幅上漲、以及良好的發展勢頭,為蘇州城市創新帶來澎湃動能。」施琴芬表示,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形勢,蘇州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把高企作為撬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支點,聚焦產業打造高企集群,突破孤島效應、釋放鯰魚效應,助力蘇州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激發未來經濟發展活力,描繪一幅蘇州創新發展繁華圖。 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