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篥,絲路之音,原來佔據大唐管弦樂C位的樂器

2021-02-08 盛世之光訂閱號



絲綢之路是一條重要的文化藝術長廊,在其沿途各地區各民族的藝術和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尋覓到古絲綢之路的「音符」。

 篳篥之音,源於龜茲,沿絲路文明而來,在中國的傳播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龜茲者,起自呂光滅龜茲,因得其聲。」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大將呂光自長安出發西徵,穿越三百裡沙漠,大戰龜茲等國。


秦軍佔據龜茲後,諸將皆有思鄉之心,不願留駐西域,於是呂光滿載西域珍奇引軍東歸,並且帶回一個龜茲樂隊,作為龜茲音樂主奏的篳篥,也由此傳入中原。



篳篥傳入中國以後,即被廣泛用於宮廷音樂中。這在正史中頻頻出現:在《隋書》中出現19處之多,僅《音樂志》即有17處,記曰:「始,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

到了大業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

唐代沿襲了隋代的宮廷音樂,並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盛直接引進大量外來音樂,對宮廷音樂作了大幅度改良,且使之制度化。至唐玄宗(712-756)時,宮廷宴樂被融合了四夷之樂即富有外域音樂要素的十部樂所替代,體現了外來音樂與中國宮廷音樂融為一體的特徵。

唐朝時期,出現李龜年、李衰等許多吹奏篳篥的藝術家。傳說,在唐玄宗創作的《霓裳羽衣曲》中,李龜年就擔任篳篥吹奏。敦煌壁畫上的諸多篳篥圖像,則描述了開放的大唐時代篳篥在中國傳播的盛景。除了壁畫記錄,現有出土的陶俑也有篳篥。出土於金鄉縣主墓的一組伎樂俑,便有篳篥。

西安博物院院藏:騎馬吹篳篥女俑

宋代以後,篳篥以「頭管」之名出現,至明代,「頭管」之稱正式定型。說明篳篥在歷代宮廷音樂中均佔有一席之地,地位相當穩定。篳篥作為外來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屬於俗樂部分,一度想作為雅樂並未成功,但篳篥居南宋教坊司首部,可見其重要地位。

由「篳篥」到「頭管」的名稱演變,不僅反映了胡樂的本土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演奏地位的變化。  

清修《明史》亦以頭管之名記載。由此可見,「頭管」之稱系在明代正式定型的。

以上側重從正史來考察篳篥,說明篳篥傳入中國以後,在歷朝歷代宮廷音樂中均佔有一席之地,地位相當穩定,而且在宋代形成了領奏地位。篳篥在宮廷音樂傳播中不斷變化,宋代篳篥曾作為改良樂器的一種而加入雅樂,卻並不成功。

明代篳篥稱頭管者為多,但在宮廷樂隊中的地位已經下降,不再是「眾器之首」。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明代篳篥從宮廷走向民間的傳播,使其從此深植中土,並成為當今冀中民間盛行的笙管樂主奏管子的開篇。

篳篥屬管吹樂器,也稱管子,分大、中、小三種,發展至現代管身多為木製,上面開有八孔,管口插一葦制的哨子而發音。經過改革後的管,音域擴展為兩個八度又六個音,而加鍵管還能演奏十二半音,多用於地方戲曲、民間管樂合奏、寺院音樂等。

其聲悲,原是胡人用來驚馬的。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也歷經了宮廷樂、軍儀樂、民間樂的傳播。篳篥通過氣息支撐,可以表現圓潤不斷,委婉起伏的持續音,音色或高亢悲涼,或深沉渾厚,擅於觸發人的情感,引起共鳴。

曾經熱播的《楚喬傳》中,也有楚喬在紅川城牆上吹奏篳篥的情節。篳篥乃燕洵所贈,彼時的燕洵如盛夏光年,而此時楚喬堅毅的信念已不在,篳篥之聲是感懷還是思念呢?

2018年,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和著經典傳承人戴荃的歌聲,篳篥與李白的《三五七言》詩樂合一,秋風悽涼、寒鴉復驚之境,引領著聽者走進盛唐詩人的秋思情懷。穿越兩千年的樂聲響起,古今人達到了情感的共鳴,這就是中華音樂和中華文化恆久的魅力。

《國家寶藏》也讓篳篥火了一把。即在大唐民樂管樂中的C位,也是能夠讓人靜下來的樂器。


END

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來看看俑的出現有哪些事兒?

【歷史新知】不止「奇葩說」出奇葩,誰料到古代帝王也有奇葩?

縣主秘事|金鄉縣主墓為何使用「東園秘器」?


相關焦點

  • 你不曾聽過的傳統雅樂——篳篥
    經過改革的管,音域擴展為兩個八度又六個音,而加鍵管還能演奏十二半音,在合奏和獨奏中發揮了更大的效能。在樂隊中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鍵管。所謂雙管也就是兩支管並排扎結在一起演奏,口含兩個簧哨,雙手同時按兩管的音孔,而發出雙音,用於民族樂隊合奏與獨奏。管子的音色響亮、清脆、個性強,音量大,模仿和表現力很強。這種樂器用途廣,多用於地方戲曲、民間管樂合奏、寺院音樂等。
  • 大唐之音奏響2019世界女排聯賽總決賽
    7月7日,經過五天的戰鬥,世界女排聯賽總決賽在南京奧體中心圓滿閉幕。中國女排以3:1的成績酣暢淋漓贏得土耳其女排,獲得2019年VNL銅牌。美國與巴西,分獲金牌銀牌。丨李正豔演奏版《織夢行雲》(純享版)(作曲:駱集益)比賽間歇秦漢胡同國樂教師李正豔為參賽選手和全球球迷兩次獻上箜篌曲《織夢行雲》
  • 絲路隨響:絲綢之路上的樂器
    此外,我們也選擇了一部分音視頻片段以饗觀者,此為音樂類展覽的本分。在展覽的末尾,我們還將附上部分相關研究論文的連結,以方便觀者深入閱讀和探討。魯特琴,抱彈類樂器的統稱,它的分布廣泛。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兩河流域已經出現這類樂器。在中國的史籍中,西亞的魯特琴被稱為「馬上之樂」,反映出遊牧民族在馬背上演奏的特點。它沿著絲綢之路傳播至東方,成為東方樂器世界的支柱。
  • 中國民族樂器——吹奏樂器
    洞簫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洞簫,吹管氣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簡稱作簫,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多用九節紫竹製作,亦可用白竹製作。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於傳統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把兩支簫分別刻上龍鳳來配對的稱「龍鳳簫」。獨奏曲目有《鷓鴣飛》、《妝檯秋思》、《柳搖金》等,琴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 了解我國的吹管樂器,一種會說話的竹木
    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演變,我國的吹奏樂器隊伍越來越壯大,有兩百多種,音色豐富多彩,形制各異,從一管單音到管多孔音的具有語言特徵的旋律樂器如笛、簫、巴烏,以及複音的具有縱向立體特徵的和聲樂器如笙、葫蘆絲等。這些樂器中有些是本土固有的如笙、排簫,有些是異域流入的如管、嗩吶。無論是本土固有的,還是異域流入的,都經歷了時間的洗刷,相互融合而成為一家了。
  • 中國著名的十大竹笛樂器演奏家
    曾任浙江藝術學校(現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名譽校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政協第六、第七屆委員,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 、《婺江風光》等。著有《橫笛的頻率計算與應用》、《笛藝春秋》、《笛子演奏基礎教程》等著作,是中國第一位成功研製排笛、骨笛和銅管雙笛的竹笛大師。
  •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
    這裡有絲綢之路留給我們一系列特殊的異域音樂文化:五弦琵琶、葫蘆琴、蓮花阮、篳篥、龍鳳笛、排簫、雷公鼓、箜篌、揚琴、胡琴、嗩吶等上千年的古樂器,它們與中原漢民族固有的:琴、箏、瑟、鍾、磬、鼓、板、壎、簫、笙、箎等樂器形成鮮明的對比。
  • 【獨家】絲路的陰影之十六:龜茲舞樂與克孜爾石窟
    兩漢時期,匈奴曾雄極一時,一度佔據龜茲。漢與西域時通時絕,但是漢與西域人民的關係始終保持親密和友好,龜茲國「樂漢衣服制度」就是絕好的證明。這一時期的龜茲服裝儘管受到中原漢民族的影響,但是卻始終以當地民族服裝形式為主。
  • 中國樂器百科——吹奏樂器介紹!
    )  顫音、吟音(或稱"揉音")  吐音(慢速的吐音是使旋律或長音斷開、快速吐音有單吐、雙吐)等。原是波斯樂器,明代以前傳入中國,先為軍中之樂, 後入民間.明王圻《三才圖會》(1607)即"嗩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於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嗩吶兩晉時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於新疆地區。清代稱"蘇爾奈"。其名出自阿拉伯 語surna的音譯。明代王西樓《朝天子》詞曰:"喇叭鎖哪,曲而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對其在當時的藝術表現功能描繪的十分生動。
  •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
    復原展出的各式琵琶和阮  盛學卿  核心提示: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主辦,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錦繡絲路 天籟敦煌」主題展覽正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其中,「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
  • 原來喜歡民族樂器的孩子這麼多!「民樂大講堂」進校園了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12月14日、15日下午,由深圳市民族管弦樂學會主辦的2020深圳市「民樂大講堂」之「國樂飄香滿校園」民族樂器鑑賞及作品欣賞,分別在紅嶺教育集團的石廈初中部、安託山實驗小學部舉行。
  • 12個小眾寶藏樂器,奏出了神仙音
    而南美洲的排簫最具特色,小印放的這首歌是由厄瓜爾多排簫演奏家,Leo Rojas演奏的喜多郎的《古事記》中的歌曲,演奏中加入的部落和音,轉變了整個曲子的風格,充滿了印第安的風味。- 07 -似天使吟唱的樂器玻璃琴特點:顏值高,混響特別我們對於玻璃的印象就是純潔無暇,這種純淨的材料製作出來的樂器曾被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稱為「來自天堂的聲音」。
  • 瀘縣嘉明保留著一種古老演奏樂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
    其中龜茲國的一種獨特的樂器隨著商人的往返,把它引入了中國,曾經一度興旺到唐宋時期。它就是篳篥(bì lì)。篳篥(bì lì)是一種古代管樂器,即觱篥 ,也稱管子,多用於軍中和民間音樂。流行於我國各地、為漢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等多民族所喜愛。隨著龜茲樂傳入中國後發展為中國的樂器,北方的管子,南方的逗管。《史記·樂書》:「觱篥,以竹為管,以蘆為首,狀類胡笳而九竅,所法者角音而已。」
  • 【文萃】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概覽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數字僅為近年為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創作的新作品(包括協奏曲),尚不包括為民族樂器與交響樂隊創作的協奏曲。進入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形成了一支更為穩固的由作曲家、民樂的指揮家、演奏家共同組成的創作隊伍。這種創作主體的多元化堪稱當下民族管弦樂創作的一大特色。
  • 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概覽
    據筆者統計,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民族管弦樂新作品竟有300多部(首)。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數字僅為近年為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創作的新作品(包括協奏曲),尚不包括為民族樂器與交響樂隊創作的協奏曲。進入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形成了一支更為穩固的由作曲家、民樂的指揮家、演奏家共同組成的創作隊伍。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樂器究竟是什麼?
    敦煌莫高窟共有 492 個洞窟。其中,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 240 個,約佔整體數量的一半。這些音樂壁畫不僅是樂人們在當時的真實寫照,也是解開我國古代音樂史之謎的一把鑰匙,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1. 琵琶
  • 什麼樂器好聽又好學,零基礎3分鐘學會電子吹管樂器
    電子吹管是近代新型樂器產物,是一種電子音樂合成器,演奏難度小於其他樂器,電子吹管包括大量銀色,能演奏出管弦樂民族樂等音色,高等電子吹管銀色逼真能演奏薩克斯、小提琴、葫蘆絲、京胡等100多種真實樂器,其音色優美動聽,演奏功能齊全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喜愛。
  • 穿越時空的古代樂器(尋古探源)
    依據考古出土的豐富的音樂文化遺存可以探討音樂史、樂器史乃至禮樂文化。「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於心則蕩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內。」無論是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還是五穀豐登的農耕文明,人們都有著對「樂」的美好嚮往,樂器的發展演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物質狀態與人們的精神世界。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了一例我國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紅銅鑄就的銅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