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概覽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20世紀初以來的中國音樂文化中,民族管弦樂堪稱最具時代象徵意義的一個文化存在。從1920年鄭覲文(1872~1935)在上海創立「大同樂會」算起,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發展已有百年歷史。進入新時代以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已成為文藝創作共同的時代主題;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引領下,包括民族管弦樂在內的中國音樂發展已呈現出新的走向,致力於民族管弦樂發展的音樂家們正以高昂的創作熱情不斷推出記錄時代的聲音文本。

  據筆者統計,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民族管弦樂新作品竟有300多部(首)。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數字僅為近年為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創作的新作品(包括協奏曲),尚不包括為民族樂器與交響樂隊創作的協奏曲。進入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形成了一支更為穩固的由作曲家、民樂的指揮家、演奏家共同組成的創作隊伍。這種創作主體的多元化堪稱當下民族管弦樂創作的一大特色。

  北京、上海的民族管弦樂創作

  首先看老作曲家顧冠仁。自1959年首次與馬聖龍共同創作《東海漁歌》以來,顧冠仁的民族管弦樂創作至今已整整探索了60年。2012年顧冠仁受上海民族樂團委約創作的民族管弦樂序曲《藍色暢想》以藍天、白雲、碧海、波濤這些充滿朝氣和激情的「意象」為表現對象,刻畫了青年一代滿懷豪情、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2018年他創作的中樂與崑曲「跨界交響」《牡丹亭》,將傳統崑劇腔韻與大型民族樂團的交響性有機融合,完成了耄耋之年的又一次突破。透過老一輩作曲家的創作,我們感受到的是朝氣蓬勃、與時俱進的藝術激情以及在題材體裁和音樂技術上不斷開拓、勇於創新的可貴精神。

  2019年12月,上海音樂學院第六屆民族管樂周上演的「騰飛——朱曉谷民族管樂作品音樂會」則濃縮了這位作曲家20餘年來創作的代表性作品。這位在民族器樂和舞劇音樂領域深耕多年的作曲家,至今已經完成了近600部(首)作品。在持續的藝術探索與實踐中,他為自己總結摸索出了民樂創作「第三條道路」,既「紮根傳統音樂,重視民間傳統,又吸收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寫老百姓聽得懂,又具有時代氣息的民樂作品,並能形成一定的獨特風格」。在其2015年創作的民族管弦樂《治水令》中,全曲「災」「難」「治」「凱」四個部分一氣呵成,以凝練的筆法講述了延續數千年中華治水的傳承,讚頌了民族英雄為民治水的博大情懷。透過作品可感受到,朱曉谷在題材的選擇上不僅展現出當代視野和人文縱深,在結構布局、調式和聲變化、配器色彩上,也展現出努力使現代技法和民族風格有機地融合一體的審美取向。

  從劉錫津的民族管弦樂創作中,我們亦能觀察到這種時代特徵。其創作領域一度十分廣泛,涉及民族器樂、舞劇音樂、影視音樂、歌曲等多個領域。進入新時代,特別是在擔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以來,他的創作開始更多集中在民族管弦樂方面,且展示出旺盛的創作力。其近作不再限於擅長的東北風格,而是將藝術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文化場域。民樂合奏《春暉》(2012)是以唐代詩人孟郊的經典詩作為題,譜寫的一曲讚美人間最真切淳樸的母愛的頌歌。講述了廣州三元裡人民抗英故事的高胡與樂隊《三元裡》(2018)恢弘大氣、感人肺腑,充分表達了故事的歷史背景和中國人民英勇不屈、抗擊外虜的英雄氣概。新時代劉錫津的作品還有箜篌與樂隊《絲海流音》(2015)、民樂合奏《蓮花序曲》(2017)和《姑蘇印象》等。

  楊青的創作則表現出對中國傳統文人藝術旨趣和精神品格的偏愛。如他近年來推出的一系列以「竹」為題的民族室內樂及管弦樂作品,都透過對「竹子」這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精神象徵意味和美學意韻的符號,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人生思索與竹之情態、意象相融聯通,展現出當代藝術家對自身道德塑造和心性修養的追求。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線條」在傳統藝術中的獨特價值,並通過不斷的創作實踐,逐漸形成了一種在保持民族特色旋律、調式獨特個性的前提下通過配置縱向和聲語彙、特別是將橫向音高疊加成為縱向和聲(「縱合化和聲」)的創作特色,使中西兩種音樂思維有機融合、相得益彰。在音高組織上,楊青則以五度音響為核心,同時加入色彩性特別是具有地域風格的素材,並結合現代手法進行「陌生化」處理,使作品的深層基因與所要表達的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達到高度統一。

  王建民的創作以個性鮮明、品質精良著稱。雖作品數量不多,但每推出一部作品都能獲得廣泛好評。其開創性的系列「二胡狂想曲」更被稱為「現象級」音樂作品。無論是以貴州苗族《飛歌》為素材的「一狂」,以湖南民間音樂為素材的「二狂」,以新疆音樂為素材的「三狂」,以西北音樂為素材的「四狂」,還是以蒙古族音樂為素材的「五狂」,王建民從音高材料、旋律寫作及主題設計、和聲語彙及曲式結構布局,都用心構建起了一種具有強烈現代氣質的「新傳統」。他精準提取民族音樂素材的「基因」,並以自創的人工音階對其進行發展加工,以擺脫原民歌的「原味」而呈現出一種「似而非似」的風格與韻味。這些做法都為當代的民族器樂創作開創出了新的道路。

  劉長遠作為一名學院派作曲家,在追求與眾不同、脫俗的前提下,更注重音樂的可聽性。其音樂總能將專業技術含蓄地融合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中,而力求做到雅俗共賞。他近些年創作的民族管弦樂《憶》(2012)、箜篌協奏曲《空谷幽蘭》(2014)、柳琴協奏曲《月下舞影》(2015)、民族管弦樂《絲竹的交響》(2018)等作品,均為中國各大民樂團的委約作品,並保持著較高的上演率。尤其在中國廣播藝術團委約創作的四幕歌劇《莫高窟》(2018)中,劉長遠還嘗試用民族管弦樂隊(僅加入少量銅管樂器)為歌劇伴奏,以此也擴寬了民族管弦樂隊的藝術功能。

  以上顧冠仁、朱曉谷、劉錫津、王建民、楊青、劉長遠6位作曲家,也只能說是京滬民族管弦樂創作的代表。在京滬兩大文化中心之外,全國多個地區都活躍著專注民樂創作的作曲家,如黑龍江的隋利軍、遼寧的鄭冰,廣東的房曉敏,西安的周煜國,他們長期浸潤在地域文化的滋養中,鮮明的地域風格在他們創作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標識和審美格調。同時,隨著人生閱歷、藝術積澱的逐步加深與成熟,他們又在作品題材、體裁、內容上不斷突破,顯示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文化思考。

  民樂演奏家的民族管弦樂創作

  在民族管弦樂創作隊伍中,作為「局內人」的演奏家、指揮家也一直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尤其是在事業發展初期,民族管弦樂創作較少得到專業作曲家的關注,故從鄭覲文以降,彭修文、秦鵬章、劉明源、劉德海等大批演奏家、指揮家都不遺餘力參與創作改編,並推出了一大批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由於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素材有了深厚的積澱,並有多年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還有對各種樂器性能和演奏技術的稔熟,故他們的作品往往因充分展現出了各自不同的藝術旨趣和個性而更能與聽眾的審美需求相通,並在拓展樂器的藝術表現力和演奏技法方面有所建樹。

  作為竹笛大師趙松齡先生的高足,蔣國基得到了先生演奏技術、樂器製作、音樂創作上的「真傳」,進而多管齊下拓展自己的藝術場域。當年,趙先生研製了「U」型彎管笛,作為解決低音竹笛的笛管過長這一難題的創造性嘗試。經過多年的摸索,蔣國基在樂器的製作工藝上進一步優化,還創造了「以緩治慢」的演奏技術來緩解因管體粗長、用氣量較大導致的發音滯後問題。為了進一步推廣彎管笛,讓更多聽眾領略到這件樂器的魅力,蔣國基還主導創作了《雷峰塔遐想》(2013,謝鵬配器)等一系列彎管笛與民族管弦樂隊作品。《雷峰塔遐想》是為彎管笛創作的首部大型作品,蔣國基經過長時間構思,最終選擇以代表江南文化的文化符號「雷峰塔」為切入點,來展現傳頌千年的蛇仙與凡人的愛情傳說。「雷峰塔」古遠滄桑的形象與彎笛低沉渾厚的音色堪稱相得益彰、高度契合。

  笛子演奏家王次恆的近期創作,則偏愛從中國傳統詩詞的意境中去獲得靈感,進而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雋永、飄逸的氣質。2014年,他到福建採風並遊覽清源山數次,並創作了《夢家園》。這部作品正是有感於當地靈秀恬靜的自然景觀和文人墨客的詩作雕刻,進而觸景生情,作成此曲。這部作品不僅擷取了廣東音樂、福建南音的音樂語彙,還加入了現代音樂元素,衍生出的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以及借鄉音傳遞出作者飽含濃厚情愫的中國夢。

  同是竹笛演奏家,張維良的創作則展露出更為大膽、先鋒的特點。在近年推出的一系列主題音樂會中,他通過自己創作和委約國內外作曲家的作品等方式,來探討了自然、水、大地等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文化主題。在具體表現手法上,更是嘗試了現代音樂、「新世紀」(New age)、「世界音樂」(World Music)元素以及多媒體跨界等形式。雖然他的藝術創作多集中於室內樂和融合跨界領域而不在本文敘述之列,但透過三位當今具有代表性的竹笛演奏家的藝術實踐,足以讓我們看到當代民樂多元豐富的樣貌。

  (作者單位:《人民音樂》雜誌社。原題《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述略》,《音樂藝術》2020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鬍子軒/摘)

 

  

  

相關焦點

  • 【文萃】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概覽
    在20世紀初以來的中國音樂文化中,民族管弦樂堪稱最具時代象徵意義的一個文化存在。從1920年鄭覲文(1872~1935)在上海創立「大同樂會」算起,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發展已有百年歷史。進入新時代以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已成為文藝創作共同的時代主題;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引領下,包括民族管弦樂在內的中國音樂發展已呈現出新的走向,致力於民族管弦樂發展的音樂家們正以高昂的創作熱情不斷推出記錄時代的聲音文本。  據筆者統計,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民族管弦樂新作品竟有300多部(首)。
  • 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水月梁溪》——寫給無錫的情歌
    昨天,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水月梁溪》新聞發布會在無錫市文化藝術創作中心舉行。在無錫市音樂家協會的支持下,本土藝術家們不辭辛勞,不計報酬,歷時8個月創作、修改、制譜、電視拍攝合成,終於完成了這支謳歌無錫的組曲,時長10分42秒,電子音畫版一併發布。
  • 內蒙古創排民族管弦樂《蒙古馬》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按照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疫情期間復工復產相關要求,該院民樂團所有創排工作都在有序進行,其中,最新創作的民族管弦樂《蒙古馬》正在緊張排練中,預計今年與呼和浩特觀眾見面。
  • 「國樂鹽田」大型民族管弦樂專場音樂會在深圳音樂廳奏響
    在著名指揮家張列的率領下,音樂會以超60人的龐大編制及精湛的演出技藝,為現場觀眾特別是民族音樂愛好者,傾情獻演近十部經典的中國傳統民樂作品,廣東民族樂團現任團長陳佐輝還特別帶來打擊樂協奏曲《龍騰虎躍》的深圳首秀。
  • 江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第三屆代表大會在南昌圓滿落幕
    塗傳耀先生是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的創始人、首任會長,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先生作為第一代竹笛表演藝術家、作曲家、教育家,他創作的獨奏曲、重奏曲、戲曲等音樂作品主要取材於江西的民歌、小調和地方戲曲,他的笛樂作品及其演奏都具有濃鬱的江西地方韻味和獨特的贛鄱風情。有人稱其為「魔笛」聖手,有人將他的竹笛演奏與景德鎮陶瓷、南豐蜜桔並稱為「江西三寶」。
  • 武漢音樂學院2021新年音樂會-「我的祖國」編鐘與大型民族管弦樂
    曲目單及作品介紹1、編鐘與民族管弦樂《春節序曲》李煥之 曲 譚軍 配編鐘《春節序曲》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先生於1956年創作的管弦樂作品《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這套作品取材於作者早年在延安過春節時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動人、質樸的音樂語彙向大家展示了革命根據地的人們在歡度春節時熱烈歡騰的場面,以及團結友愛、互慶互賀的動人場景。
  • 漳州市民族管弦樂學會帶你領略盛世國樂
    學會宗旨:弘揚和發展民族管弦樂藝術,傳承與創新民族傳統文化:團結全體會員以及我市從事民族管弦樂藝術的同仁,通過學術交流、民樂展演、才藝比賽等活動形式,增強社會民眾對民族文化藝術的了解與認識;積極參加助學幫困等公益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弘揚正能量。
  • 蘇州成立全國首家民族管弦樂藝術團隊聯合會
    蘇州市民族管弦樂藝術團隊聯合會是在蘇州市民政局登記註冊的社會公益組織,業務主管部門是蘇州市文廣旅局,同時接受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的業務指導。   「作為全國首創,蘇州市民族管弦樂藝術團隊聯合會將在發揮專業和社會藝術團隊優勢、搭建交流展示平臺、推動民族音樂文化事業的協調運作、規範行業自律與創新發展等方面起到示範導向作用。」中國音協在賀信中表示。
  • 全國巡演丨大型原創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正式啟動
    隨著她的成名作民族管弦樂《雲山雁邈》的問世,先後又有《弦上秧歌》、揚琴協奏曲《狂想曲》、古箏協奏曲《如是》、室內樂作品《動感彈撥》、《翡翠》等作品成為了當今民樂創作最具影響力的經典之作;受國家交響樂團委約先後創作了交響合唱《魂系山河之硝煙如虹》、《中國夢隨想》、舞劇《1935之舞》、歌舞劇《雲上太陽》、電影《柳如是》等音樂的創作,顯示了她駕馭各種體裁的創作功力。
  • 彭家鵬:中國民族管弦樂交響化不是「天方夜譚」
    圖說:指揮家彭家鵬 受訪者供圖昨日,指揮家彭家鵬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聊起這臺廣受期待的音樂會,他許諾:「我們就是要用這場《天方夜譚》音樂會來證明,中國民族管弦樂的交響化之路不是『天方夜譚』。」圖說:彭家鵬認為中國民族管弦樂交響化勢在必行 受訪者供圖中國很多民族樂器,包括嗩吶、琵琶等,最早都來自西域,經絲綢之路來到中國,被不斷改良才演變、發展成為現今的樣子和音色。在彭家鵬看來:「用這些本身就帶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樂器來展現《天方夜譚》,是最炫民族風的碰撞。」
  • 【揚琴圈】11.16 ▏長風之夜——《絲弦鼓韻》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即將上演!
    樂團始終致力於民族音樂的挖掘、整理、研究和發展,創作出一大批富有濃鬱中國民族風格和山西地方特色的民族器樂作品,如嗩吶吹奏《三對面》、吹打樂《大得勝》、《喜酒歌》、打擊樂《戲文武韻》、打擊樂與樂隊《金沙灘》、琵琶協奏曲《雲岡印象》、大型民族交響音詩《關公》等。2013年,樂團首次推出「音樂季」演出,受到了業內及社會的廣泛關注。
  • 獻給黃土地的讚歌大型原創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將奏響
    一部主題宏大的音樂作品一部呈現黃土地的音樂史詩傳統民俗與民族交響完美結合展現陝北精神、凝結陝北文化9月12日晚20:00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將亮相星海音樂廳交響樂演奏大廳帶你感受原汁原味的黃土高原管弦樂演出介紹曲目一張張詮釋生命圖騰的剪紙
  • 2021山東新春民族音樂會
    新  春  音  樂  會  HAPPY NEW YEAR  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是山東省唯一職業民族樂團,是全國十大優秀民族樂團之一,樂團以繼承發展中華民族音樂為己任,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為宗旨,創作演出了大量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
  • 讓世界聽見太原:管弦樂戶外公演,奏響屬於太原的時代華章
    9月21日,中國鐵建地產華中區域品牌發布會暨管弦樂戶外公演在長風商務區山西大劇院戶外東廣場成功舉行,前國旗班護旗手蒞臨現場,護送國旗走向舞臺。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也是一個民族的驕傲,五星紅旗在祖國上空飄揚了70年,而中國鐵建也與祖國一起走過了70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鐵建一直以「共和國長子」之姿,鑄就了共和國條條動脈與一座座精品工程,矢志不渝地為實現民族復興而頑強拼搏,國旗代表了中國鐵建地產忠誠於黨和國家、忠誠於人民的拳拳之心和砥礪奮進、建功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 陝西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慶典音樂會成功舉辦
    11月26日下午3時,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慶典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學院學術廳成功舉辦,西安音樂學院趙新芝教授當選為首任會長。出席本次成立大會的嘉賓有:著名作曲家、秦派二胡創始人、陝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終身榮譽會長魯日融,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徐光明,著名作曲家、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關銘,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馮力斌等領導和專家以及各界相關人士。
  • 陝西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成立 慶典音樂會西安上演
    11月26日,西安音樂學院學術廳內座無虛席,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慶典音樂會在這裡成功舉辦,西安音樂學院趙新芝教授當選為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首任會長。當日,著名作曲家、秦派二胡創始人、陝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終身榮譽會長魯日融,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徐光明,著名作曲家、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關銘,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馮力斌,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黨總支書記王煒等諸多音樂領域大咖共同見證了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的成立。
  • 2021濟寧新年民族交響音樂會完整曲目單來啦
    民族管弦樂合奏《春節序曲》作曲:李煥之《春節序曲》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在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一部作品,展現人們在春節時熱烈歡慶的場面。作品運用嗩吶「咔戲」的傳統演奏手法,融入現代視角,充分吸收新的音樂形式和元素,把時代特點和現實生活融入其中,彰顯新時代節日氛圍。
  • 中國交響樂的魅力密碼
    這一具有「拓荒」意義的嘗試,為中國交響樂的發展種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在戰鬥歌聲此起彼伏,器樂創作幾近奢侈的歲月中,老一輩音樂家冼星海、馬思聰、賀綠汀、李煥之、馬可等人從中國的民族音調、節奏和音色等方面汲取創作養分,投入到以管弦樂體裁抒寫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社會現實中去。
  • 民族管弦樂新年音樂會12月18日晚奏響
    民族管弦樂新年音樂會12月18日晚奏響由市文旅局主辦的「國樂印象」2021年合肥市民族管弦樂新年音樂會將於12月18日晚7時40分在合肥大劇院音樂廳奏響。音樂會由合肥城市民族樂團演奏,將為觀眾帶來《豐收鑼鼓》《茉莉花》《巢湖好》等經典民樂作品。據悉,「國樂印象」是我市今年打造的一項全新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傳統音樂,在全社會營造出喜慶祥和、積極向上的新年節日氛圍。有興趣的市民可以進入國家公共文化雲、安徽公共文化雲直播頁面,觀看演出直播。
  • 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演奏家系列之古箏與樂隊《黎之引》
    作品《漂》《綠洲》等在國內音樂評比中獲獎;歌劇《雷雨》獲2001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優秀創作獎,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華音樂創作獎」。音樂劇《五姑娘》獲2004年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和「文華音樂創作獎」。歌劇《土樓》2011年獲首屆中國歌劇節優秀音樂創作獎,2013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音樂創作獎」,2016年民族管弦樂音詩《孔子》獲得國家藝術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