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研究抗癌獲獎事件最新通報 參賽項目是如何獲獎的

2020-12-12 閩南網

  小學生研究抗癌獲獎事件最新通報 參賽項目是如何獲獎的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16日發布通報,根據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競賽組委會核查結果,《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違反了競賽規則中「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規定。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組織專家組對雲南省競賽組委會提供的材料進行了覆核,根據大賽規則,決定撤銷該項目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收回獎牌和證書。對於公眾關注的相關問題,正深入核查並將及時通報相關進展。

  相關新聞

  三問「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這樣的參賽項目是如何獲獎的?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獲獎作品《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被媒體公開質疑涉嫌造假數天後,涉事各方紛紛發聲。

  該項目公示的唯一研究者是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某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項目部分工作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完成。

  但這樣的項目確實是涉事小學生完成的嗎?

  有腫瘤專家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明眼人一看,這種項目就不是小學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這個項目是怎麼評上獎的?太神奇了!」

  7月15日下午,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組委員會秘書處在該大賽官網發文稱,組委會秘書處高度重視,已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進行核查,責成並督導相關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單位,對有關情況進行全面、認真核查。

  7月15日晚,涉事小學生的父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在科學網致歉稱,他過度參與了該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業術語,給廣大網友和媒體造成了困惑與誤解,在此鄭重道歉。同時,他代表孩子向大賽組委會提出:申請上交該項目獲得的獎項,並尊重和服從大賽組委會對該項目獎項的處理意見。

  同日晚,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大賽組委會根據評委會建議,決定撤消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澎湃新聞注意到,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該大賽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參加全國競賽的項目需從省級競賽獲獎項目按規定名額擇優推薦,經初評、終評和公示等環節進行評選。

  那麼,此前陳某石的研究項目為何能順利通過賽程,獲得省級、國家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大賽評委具體是如何評定參賽項目的?此外,身為小學生的陳某石通過觀察學習和親自實驗操作,可獲得研究項目主要實驗數據,是否符合事實?

  涉事項目為何能順利通過省級、國家級比賽的層層審評並獲獎?

  《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規則(2020年修訂)》規定,參加全國競賽的項目從省級競賽獲獎項目按規定名額擇優推薦。澎湃新聞注意到,陳某石的研究項目曾於2019年獲得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同年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三等獎。

  先後獲得省級、國家級賽事獎項,陳某石的研究項目通過了哪些賽事流程?

  澎湃新聞注意到,按照大賽要求,陳某石在參加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時需經過評審、封閉問辯、機器人現場比賽、公示等議程。

  雲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官網2019年4月8日發布《關於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公示的通知》稱,陳某石的研究項目獲得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該大賽經過評審、封閉問辯、機器人現場比賽等議程,已完成各項活動。根據大賽規範操作要求,獲獎名單在雲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網站(http://www.ystccy.org)公示一個月。

  在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時,陳某石的研究項目亦需經過初評和終評環節。《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章程(2019年修訂)》第四章申報和評審條例規定,創新大賽評審分為初評和終評。《中國科協辦公廳等9部門關於公布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的通知》亦稱,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經初評、終評和公示等環節,確定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獎項。

 大賽是如何評定獲獎項目的?評委是誰?

  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一項作品被質疑造假,該大賽高中組2018年一項一等獎作品也遭到質疑。

  7月15日下午,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組委員會秘書處在該大賽官網發文稱,近日,關於質疑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個別獲獎作品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對此,組委會秘書處高度重視,已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進行核查,責成並督導相關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單位,對有關情況進行全面、認真核查。

  該聲明稱,組委員會秘書處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大賽評審規則與程序,強化監管機制,更好引導和規範青少年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評審委員會是如何對參賽項目審核評定的?評審委員會又由哪些人組成?

  澎湃新聞注意到,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參與大賽」一欄顯示,評審專家由關心和支持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教育工作者申請。

  但前述官方網站未透露評審團隊的具體名單。

  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公布的歷年賽事報導顯示,2019年7月24日,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專項獎頒獎典禮舉行。此次大賽的評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嶽良,評審監督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士黎樂民出席。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公布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規則(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規則》」)載明,大賽組委會將組織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專家組成評委會,按照「三自」和「三性」原則進行評審。

  「三自」和「三性」原則即:

  1. 自己選題: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提出、選擇或發現的。

  2. 自己設計和研究:設計中的創造性貢獻必須是作者本人構思、完成。主要論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

  3. 自己製作和撰寫:作者本人必須參與作品的製作。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

  4. 創新性:指項目內容在解決問題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使用、設備或工具的設計或使用方面的改進和創新,研究工作從新的角度或者以新的方式方法回答或解決了一個科學技術課題。

  5. 科學性:指項目選題與成果的科學技術意義,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的合理和正確性,依據的科學理論的可靠性等。

  6. 實用性:指項目成果可預見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研究項目的影響範圍、應用價值與推廣前景。

  前述《規則》中還對評審程序作出規定:

  1. 資格審查:大賽組委會根據規則對所有申報項目材料進行資格審查。審查過程中如發現項目申報材料存在問題或缺失,申報者可在組委會規定的修改時間內對項目材料進行修改和補充,符合規則的項目可獲得參加初評的資格。

  2. 初評:通過參賽資格審查的項目由評委會組織學科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網絡評審。項目初評通過率約為80%。通過初評的中學生項目入圍參加終評,參評一、二、三等獎;通過初評的小學生項目成績排序排名前50%項目入圍終評,參評一、二等獎,其餘項目獲得三等獎。

  3. 終評:

  (1)等級獎評審:大賽組委會選聘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專家組成終評評審委員會,通過現場審閱材料和項目問辯,評選產生大賽各獎項。入圍終評的項目須申報者本人參加終評評審活動,如未參加終評的中學生項目將視為自動放棄參賽資格,如未參加終評的小學項目給予三等獎,由此產生的名額空缺不予遞補。

  (2)專項獎評審:由設獎單位單獨評選或委託大賽評委會評選。專項獎評審原則不得與大賽評審原則相悖。

  4. 申報和初評階段,出現對參賽項目的投訴且經調查屬實,或經評審專家調查發現參賽項目存在抄襲、研究工作作弊等問題,將取消作者參賽資格。終評階段,如發現參賽項目存在抄襲、研究工作作弊,將取消作者獲獎資格;項目作者答辯情況或研究項目實際水平不符合獲獎標準,經評審委員會表決,可不授予競賽獎項。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陳勇彬致歉稱,孩子通過親自實驗操作獲得主要實驗數據,是否符合事實?

  陳某石的研究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受質疑後,7月15日晚上,陳某石的父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發布道歉信。陳勇彬稱,孩子根據自身科研興趣選擇了本課題,並在其學校指導老師、父母及所在課題組研究生的共同指導下,通過觀察學習和親自實驗操作,獲得了該項目主要實驗數據,並基本掌握了該項目涉及的基礎概念和研究方法。

  此前,有網友質疑稱,按照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應該達不到此水平,或存在學術造假。那麼陳勇彬所述情況,是否符合事實?

  澎湃新聞此前報導,根據陳某石實驗記錄顯示,2018年1月6日,陳某石跟隨呂老師一併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他提到自己想研究腫瘤。隨後,2018年1月9日,陳某石首次接觸基因「C10orf67」。三天後,他便了解PCR技術的原理以及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等內容。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該項目簡介聲稱,通過遺傳學比較分析,本項目前期發現了一種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過臨床樣本解析等後續研究發現,該基因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進一步研究發現,該基因可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針對陳某石所做《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課題,一位腫瘤專家向澎湃新聞表示,「明眼人一看,這種項目就不是小學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這個項目是怎麼評上獎的?太神奇了!」

  一位從事相關科研工作的專家也表示此事有些「離譜」。他認為,小學生參加夏令營或者一些簡單的科研活動可以理解,但參與類似上述複雜的研究,和其能力是不相符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

  前述專家稱,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都屬於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專業知識的教授。小學生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他們可以進行業餘的創新研究,但這和進行專業的操作完全是兩個概念。

  但也有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告訴澎湃新聞,從項目實施的難度看,他認為並不會太難,當中的兩個實驗方法都是很常規的方法,只要有相關的儀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是可以被掌握的。

  前述教授認為,小學生經過訓練是可以按指導完成相關實驗操作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科研。但他提出,關鍵問題是小學生無法具備做這個實驗的思路。「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怎麼設計實驗?怎麼來分組、怎麼來體現研究目標?」這些恐怕是小學生無法解答的。

  針對小學生參與科研項目,他認為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以該實驗為例,就專業知識和背景來說,小學生是達不到相應水準的;但另一方面,實施操作的人可以是小學生。該實驗中,肯定有學生家長影響的成分存在,但不應該否定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這樣一種形式。「一味的說不可能小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其實是否定了小學生參與實驗研究的積極性,可能又回歸書本教條的教學道路上去了。他認為,還是應該鼓勵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曉靈

相關焦點

  • 三問「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這樣的參賽項目是如何獲獎的?
    同日晚,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大賽組委會根據評委會建議,決定撤消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 小學生姐妹研究"喝茶抗癌"獲獎 院長父親:沒參與
    (原標題:武漢小學生姐妹研究「喝茶抗癌」獲獎,院長父親:沒參與,愛人朋友任輔導教師)
  • 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網友質疑:這麼小就敢取小鼠心肝脾肺腎?
    涉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爆料」還在繼續……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重慶高中生獲獎論文與某碩士論文撞圖」後,湖北武漢一項獲獎作品也陷入被質疑風波。至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遭質疑獲獎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
  • 繼「官方撤銷小學生獲癌症獎」後,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
    據云南網報導,7月14日,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對此,網友紛紛質疑,認為一名小學生開展的是博士生的課題,這可能嗎?記者隨後聯繫了論文的推薦方負責人,對方表示,省科協已經發現相關輿情,目前已經成立了調查組。
  • 又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全國大獎,一個三年級,一個五年級
    武漢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分別讀三年級和五年級武漢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據北京時間視頻15日報導,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引發爭議後,武漢又有兩名小學生因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
  • 小學生「獨立」研究抗癌?青少年科創到底為什麼
    小學生研究抗癌又有「新成果」。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學生李某怡和李某卿的實驗觀察報告《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引發社會關注。另據報導,兩位小學生的父親是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又是小學生研究癌症,又有一個科學家父親,這些巧合,讓人們不禁聯想到不久前曝光的雲南昆明11歲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的案例。目前,後者的獎項已被撤銷,學生家長也發表了道歉聲明。那麼,最新的案例,會不會又是一個小學生科研「拼爹」的故事呢?
  •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其遺傳基因何等優秀!
    針對這個項目的「深入性」如何,我們可以引用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的評論,「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從這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項目負責人對這個項目的研究相當的深入,不得不上讓人驚嘆;但是更讓人驚嘆是該項目並非是本科生,更不是碩士、博士,而是有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小學生完成的;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廳項,我們可以得知,該項目由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小學六年級學生陳靈石完成,據相關記錄可以了解,陳同學是在三位老師的輔導下完成,並且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謎團:從「不了解基因」到1年多完成項目
    「這確實不太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而且重點是不好玩。」曾帶隊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的王申(化名)老師看到「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的新聞時判斷。王申所說的項目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 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疫獲獎,父親是武漢大學院長,曾被饒毅實名舉報
    前有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大獎,今又曝出武漢兩名小學生研究茶葉抗癌獲得大獎的事情。為什麼別人得獎沒有引起爭議,而這幾位小學生獲獎卻有那麼多質疑的聲音呢?最主要的是因為這裡微信好學生選擇的方向實在是太高大上了,選擇的方向竟然是癌症方向,這是一個令無數人一聽名字就感到無奈的方向。
  • 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昨天回應了
    近日,雲南昆明一小學生因「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13日通過官網回應稱,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之子。
  • 實驗室回應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輔導老師是其父手下僱員,動物解剖...
    近日,武漢兩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項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起熱議。涉事實驗室作出回應:孩子不可能允許進入。 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引爭議 一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小學生,在第 33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名為"
  • 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心引發質疑,他英文過關嗎?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李蓬國:三年級小學生研究腫瘤獲獎,真能激發科學興趣?
    雲南昆明一名6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的作品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無獨有偶,7月14日,有網友發現,來自湖北代表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兩名小學生因為研究「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榮獲小學組三等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調查結果 組委會回應 具體詳情始末是什麼?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組委會回應】針對社會廣泛關注的「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獲獎」事件,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秘書處發表聲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秘書處發表聲明  此事緣起是,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系我所研究員之子
    近日,有媒體報導昆明市一六年級小學生發表結直腸癌相關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一事,引起公眾熱議,公眾質疑該研究遠超小學生能力範圍。13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過官網回應,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之子。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系研究員之子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該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受質疑,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其系研究員之子,已...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guanchacn),原文首發於2020年7月13日,原標題為《小學生研究獲獎受質疑,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其系研究員之子》。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針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成果「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相關輿情發布了聲明:近期,一項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
  • 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雲南科協人士:北京上海的比我們難多了
    有的中小學生本身是「學二代」,父母是某高校的教授或某研究機構的研究員,為了幫助子女獲取科創比賽的好名次,會選擇自己課題中的某一項子課題作為參賽項目,有專人為其量身定做題目。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專業水平堪比碩士,學術造假何時停止?
    其實一般的學術造假都是有著一些較高文聘學歷的人所進行,可是在最近這段時間裡面卻發生了一件怪事,一名小學生在研究癌症的時候成功獲獎了。一個小學生,研究癌症還獲獎了,這樣的事情只是聽著就會讓大家感到非常驚訝難以置信,因為如果這件事是真的話這個孩子說不定會是一個神童,於是很多網友就開始關注起了這件事,也去看來這名小學生的研究。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 組委會回應 這是個什麼比賽?
    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網站消息,近日,關於質疑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個別獲獎作品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7月15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秘書處發布聲明:已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進行核查,責成並督導相關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單位對有關情況進行全面認真核查,並對相關調查進展作進一步核實,相關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