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人,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祝您長命百歲!」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文化中,長壽,都是人們所不斷追求的。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尤為如此,封建時期的帝王,無不醉心於追尋著「長生不老」之道,以確保自己的江山能夠萬世不倒,自己能夠坐擁世界而永世享樂。如今,也有很多人表示:「如果可以,我好想向天再借500年。」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長壽之人,晚年的生活都是幸福的,例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周作人。他的晚年生活就十分的痛苦,只能依靠著臭豆腐和玉米糊艱難度日。
如果你對周作人不是很了解,那麼你一定知道他的兄長周樹人,也就是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相較於自己的兄長,周作人的名氣顯然要小很多。作為一名文人,周作人在文學上的造詣確實很高,然而在抗戰期間,他卻當起了漢奸,在汪精衛政權中任職,這也導致了後世對他的文學作品做出不好的評價。從一位留洋歸來的有學之士,到人人唾罵的漢奸,再到晚年的悽慘結局,周作人的一生,究竟經歷了什麼呢?
周作人於1885年1月16日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沒落的官員家庭中。他的祖父,曾是晚清的政府官員,後卻因罪下獄,家庭也開始走向衰落。到了周作人這一代,家中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富裕了,但是也不至於貧窮,因為至少還能夠讀得起書。從小,周作人就和哥哥一起在私塾中接受著教育。
但是在這裡,他們接受的是傳統的漢學教育,在新學普及之後,16歲的周作人就進入到了江南水師學堂學習。在這裡,他學習著來自西方的專業技術(輪機專業),甚至這裡的教材,都是用的英文書。對於周作人來說,這是十分重要的學習經歷。在畢業之後,周作人與哥哥魯迅一起,去到了日本留學,開始接觸到文學,在學校期間還和魯迅一起翻譯出版了著名的《域外小說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也正是在這一年,周作人回到了中國。回國後的周作人當起了英文老師,4年後,周作人來到了北京大學。而在之後,由於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突出,被聘為北京大學的文學院教授。在此期間,他致力於文學方面的研究,同時也發起了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參加過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等等。
1937年,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不久後北平淪陷,北京大學的師生也只得撤離北平,而周作人卻沒有走,他選擇留在了北京大學,成為四名「留平教授」之一。此後,周作人便留守在北京大學,偶爾也去燕京大學國文系授課,做客座教授。然而,意外發生了。1939年的元旦,一位自稱是周作人學生的人來拜訪他,卻突然掏出手槍將他擊倒,還好只是擊中了周作人身上的銅扣,導致輕傷。
而或許是經歷過此次槍擊事件後,周作人心有餘悸,在面對汪精衛的聘請的時候,周作人答應了任職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職務。在此之後,周作人更是升任為偽政府的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開始在文化上與當時日本合作。抗戰結束後,周作人被以漢奸罪的罪名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所逮捕,判處有有期徒刑14年,後又改判為十年。
在解放前夕,國民政府下令釋放政治犯,而周作人也在其中。出獄之後,他先是在上海的學生家居住,都又到北平定居,此時的北平已經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作人也搬到了位於北京的老房子中,一心寫作和翻譯,來賺取稿費,維持生計。此時通過自己在多家報社,欄目的稿費,周作人每個月的收入還是十分可觀的。因此在建國之後,周作人的生活還算富裕。
然而到了晚年的時候,從1966年開始,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周作人的生活被徹底打破了。已經81歲高齡的他,被人抄家批判,還受到了鞭打。最後,周作人被關在了棚子裡,過著十分悽慘的生活,每天吃的都是臭豆腐和玉米糊,根本難以維持年邁的身體。加上年老多病,可謂是生不如死。最終,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下地解手時突然發病去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