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周作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不曾看見過刀光血影,也不曾經歷過顛沛流離。我們可以坐看夕陽,閒聽落花,就像周作人在散文裡所寫的那樣,安靜祥和的生活。
在民國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黑暗裡人人自危,看不到國家的前景未來。有多少文人志士吶喊,彷徨,苦苦探尋著救國之路,恰如魯迅先生散文裡,對家國民族情懷的呼喚。
魯迅先生是我們的民族脊梁,而他的
弟弟周作人
卻是人人喊打的賣國賊。這是一件多麼可笑荒唐的事。
只是如若周作人生活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他的後半生也許不會那麼不幸。
有才無德,有家無國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
周作人也曾作為先鋒,為新思想的啟蒙搖旗吶喊。
大筆一揮,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平民文學,在文學界享極一時的盛譽,聲名遠遠在他的哥哥之上。可是在七七事變之後,
一切都改變了模樣。
在抗日民族戰爭陷入艱難存亡之時,當日本人肆無忌憚的踐踏我們的祖國時,周作人踏上了一條和魯迅相反的道路,他沒有用自己手下的筆,匡扶我們的民族正氣,而是選擇了拋棄自己的民族氣節,依附日本人苟活,淪為了文化漢奸,和自己的哥哥決裂了。
實在是世事無常,
誰能想到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先鋒,在抗戰爆發時,竟然會淪為文化漢奸呢?
娶日本人,賣國行徑
周作人之所以會在抗戰爆發時依附日本人,除了他自己本來就沒有什麼家國情懷這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
他的妻子是一個日本人。
周作人曾經去往日本留學,就是在那裡,他認識了他的
妻子羽太信子
。羽太信子家境貧寒,相貌平平,卻極具有典型的日本女人的特徵,溫柔乖順。
周家一向偏愛長子,身為次子的周作人在家庭中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愛,可能正是因為如此,羽太信子給予了他不曾享受過的溫柔和關懷,促使他娶其為妻。
他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帶娶了這個日本妻子,恰恰成為了他一生悲劇的開始。
都說娶妻娶賢,羽太信子並不是一個好妻子,她隨著周作人來到中國以後,將周家攪得雞飛狗跳,原本緊張的家庭關係,
因為她的到來徹底走向了決裂。
她污衊魯迅偷看自己洗澡,這使得周作人震怒,
從此兄弟鬩牆。
這也導致了後來他在孤立無援的北平沒有人幫襯,為他後來走上了漢奸之路做了鋪墊。
當日本人佔領了北平時,周作人的不少文人朋友都紛紛南下避難。他的妻子羽太信子好不容易盼來了自己的同胞,自然是不肯離開北平,在他妻子的勸說之下,每逢事變把周宅的牌匾換成羽太宅即可。
為了自己的妻子,周作人選擇了向日本人低頭。可是在民族氣節這個問題上,
一次的讓步就是一輩子的退縮。
周作人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之下,
他的民族氣節發生動搖了。
羽太信子是一個極其喜愛奢華的人,她在北平的日子揮金如土,周作人夜以繼日的寫作的稿費都供養不起她,在巨大經濟壓力和妻子的極力勸說之下,周作人最終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日本奴役中國文化建設的講座。
他成了日本人,在文化方面奴化中國人的幫兇,幫助日本人在文化上侵略自己的祖國,曾經助他踏上文學神壇的筆桿,如今成了他助紂為虐的兇器。一念之差之下,周作人變成了一個人人唾棄的文化漢奸。
也許這一切
,自從他娶了羽太信子這個日本妻子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了吧
。那時的他就已經偏向了日本,漸漸地走上了和中國人對立的位置。
壽多則辱,晚景悽涼
周作人的哥哥,魯迅50多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舉國上下為他哀悼。直到今天,魯迅的文章依然作為學生的教材,為人們所傳頌。
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魯迅先生這個民族脊梁,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他的生命雖然短暫,確實光輝偉岸的。
而周作人則是一個長壽之人,他活到了82歲的高齡,然而長壽與他來說並不是一件有福氣的事,他的晚景卻十分悽涼
1945年的12月,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周作人以漢奸罪的罪名被逮捕入獄。
不得不說,作為一個文人他為人還是很成功的,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他的朋友和學生依然紛紛為他寫信求情。
1949年,原本被判了10年監禁的他,被特赦放出了監獄,重獲自由。
他的文學天賦和才華毋庸置疑,可是他曾經的那樣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使得他並不能入職體制內工作。出獄後,
他只能以寫作翻譯為生,一度陷入經濟窘迫,生活物資匱乏的狀態。
三年困難時期,全國糧食短缺,體制外的周作人,更是陷入了饑荒之中,只能依靠海外的朋友救濟,勉強度日。
1962年,他的日本太太羽太信子病逝,沒有陪他走過最後那一段最艱辛的路程。
在那段特殊時期,曾經當過文化賣國賊的他因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成為了被打擊的典型,他不但被抄了家,還多次被遊街批鬥,甚至被皮鞭抽打。曾經那樣喜歡,安靜祥和生活,
已經步入耋耄之年的周作人,在這樣的侮辱折磨之下,
於1967年逝世。
周作人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文學成就和他的賣國行徑成了兩個極端。假如他沒有去日本留學,沒有認識羽太信子,沒有娶一個日本妻子,那麼他的人生可能是大不相同的吧。
不知道他後半生有沒有後悔過當初輕易向日本侵略者低頭,我們無從得知他的想法,我們只能說,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
我們的民族氣節一定不能丟。